广州老建筑活化利用火热“出圈”
近年来,广州一批历史建筑、闲置空间经过活化利用打造成为文旅商融合空间,为广大街坊游客提供观光游赏、感知历史、认识广州的好去处。记者走访广州多处场所,探寻不同类别的空间在活化建设后的新变化,展示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新图景。

文化引领促更新,活化利用出新彩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历史文化是城市的亮丽名片。记者走访发现,海珠区怡乐社区、越秀区广九铁路纪念园、荔湾区锦纶会馆以文化引领城市更新,通过老旧建筑的活化利用,为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

“捡来的博物馆”

记载广州城中村岁月变迁

走进海珠区怡乐路怡乐七巷,一栋外墙贴满铝制门牌的小屋格外引人注目。透过门口的告示牌了解到,这间被称为“捡来的博物馆”展示着艺术家陈洲和张晓静16年来从广州多个城中村捡拾到的生活物品。

2008年,学习美术专业的陈洲和妻子张晓静从国外回到广州。闲暇之余,陈洲喜欢到大学城城中村里闲逛,也正是在这里开启了他的“回收之旅”。之后,他和妻子来到林和村、杨箕村、笔村等城中村,在关注城中村拆迁的同时,也从这些地方捡拾各种镌刻着生活印记的物品。“至今为止,我们从城中村收集的门牌有7000块。这些地址不同、颜色不一的牌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像官禄巷、潜龙里、接云大街等路名,背后有许多值得探究的文化和故事。”陈洲说。

2023年,陈洲与张晓静获悉广州公益慈善书院正在策划社区共建项目。双方一拍即合,找到怡乐社区一处闲置的老旧空间,合力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广州城中村物件的展馆,并将捡来的2100多块门牌贴在场馆外墙。今年初,“捡来的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今年以来,游客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在观展过程中了解广州发展历史,领略羊城的岁月变迁。林和村的出入证、广州农民粮油供应证、燃气供气牌、餐票……博物馆内,一件件老旧物品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凝结着街坊们的宝贵记忆。

不少在广州生活、工作过的街坊也将自己觉得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捐赠出来。“这块布料是在康乐村从事布匹行业人员捐赠的,是他们自主设计的布料花样,至今已有快20年的历史了,见证着来穗人员在广州打拼、扎根、成家的历程。”陈洲指着柜子里的展品介绍。

广九铁路纪念园

绿皮车厢里的铁路记忆

地处广九火车站旧址的广九铁路纪念园,被评为“广州最具创意的口袋公园”。2016年,广九铁路纪念园建成并对外开放,时隔多年绿皮车厢再回旧址。园内放置了旧式“建设型”蒸汽机车和两节绿皮车厢,还原了当年广九车站的场景。

2024年,广九铁路纪念园经过翻新改造再次与公众见面。“园区绿皮车厢内陈设有当年的《行车时刻表》,园内还以石刻的方式再现《广九铁路路线全图》。车厢里还会定期更新主题展览,打造了餐吧,让游客重拾当年‘广九餐车’的记忆。”纪念园运营方负责人郭小敏说。

记者来到广九铁路纪念园,走进绿皮客车车厢,这里正在举办大湾区旧照片展览,生动展现了若干年前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和生活场景。车厢另一侧,用照片记录了广九火车站的发展历程。另一节车厢里,保留了旧时火车上的座椅,并设置了文创展示区域、港式餐饮区域,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品尝美食、订购火车元素文创产品。

今年以来,广九铁路纪念园策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文艺活动,吸引大家走进园区,感受广府文化,了解铁路文化历史。

锦纶会馆

行业会馆成为香云纱展览馆

镬耳山墙、青砖石脚、绿灰筒瓦,在荔湾区康王南路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锦纶会馆。这里是广州市目前唯一完整保存的行业会馆,也是广州丝织业对外输出、发展、繁荣的物证。如今,锦纶会馆被评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为以香云纱为代表的非遗传承展示窗口。

锦纶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2005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葺后重新对外开放。2021年,香云纱企业“香云故里”携手多方力量,将其打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香云纱展览馆。走进锦纶会馆,可以通过三路三进的祠堂式建筑、保存完好的碑记了解有关会馆的历史。同时,还能通过全新打造的香云纱展览馆,从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实物、现场体验等方式,感知广东丝织行业变迁、香云纱文化发展的故事。

如今,有着300年历史的锦纶会馆成为各类会议和文化活动的举办地,承载着新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这里先后举办了“海丝文化暨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荔湾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启动仪式”等活动。主办方还通过举办丝绸香云纱文化讲座,开设手工教学公益课程,吸引更多群众主动了解非遗文化。

文献资料来源:2024-12-05   信息时报-A04/A05

作者:佘铄嘉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