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仅存的明城墙
越秀山上的明代城墙,是广州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为此,这一珍贵遗址于1989年即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越秀山小蟠龙岗,就见著名的镇海楼了。连接镇海楼,就是现在广州保存得最完整的这段古城墙。从山腰或半山公路上仰望,巍峨高耸的城头、锯齿状的城蝶、红砂岩或青砖镶嵌的斑驳墙面,有的墙面芳草萋萋,有的地方飞榕扎根,在墙面上露出盘筋错节的网络状树根,又成一景。现存城墙遗址大多保留了明清时期原貌,其筑墙材料和砌筑方法、形制做法以及刻印等都是历史真实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它是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
说起明城墙,这与修镇海楼的明永嘉侯朱亮祖分不开,其实镇海楼原来就是城墙的城楼。朱亮祖虽然镇守广州才一年,但建成了镇海楼,关键是扩大了广州城的城市框架,将城市向北扩大到越秀山这一线,依山势而发展,修筑了城墙。这年,是明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朱亮祖把宋代三城(东、西、中城)合一,并向北扩展,直到跨越了越秀山,史称“旧城”。明代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墙“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门、城楼、敌楼、警辅等。到明末崇祯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又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每隔二十丈还置有台阶,以便在城墙上落。
历经沧桑,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到了上世纪末要保护的时候,现存总长度只有1137米了,那时除镇海楼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其他建筑基本已荡然无存。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城墙修缮复原,共长180米,雉堞严整,旧貌复原。现在留存的1000多米城墙,基本为红砂岩砌基、青灰大砖砌墙面,东起小北门(今小北花圈),西到大北门(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交汇处),继续连绵,跨过了越秀山。城墙可分为三段:环镇海楼所在的小蟠龙岗为中段,从广州美术馆到小北门为东段,镇海楼至大北门为西段。中段这约两百米的城墙,是保存得最完好的。
明城墙与镇海楼、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并称为“广州明初三大古迹”。
广州古城墙是广州北门的制高点,城墙本来就是兵家攻防重心之一,制高点更是争夺的焦点。两次鸦片战争,侵略者都是由北城墙侵入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用大炮猛轰城墙,在洋枪掩护下向北城发动进攻。中国官兵装备落后,大多是土枪土炮、弓箭长矛,仍然奋勇反击,在坚固的城墙帮助下,侵略者在城墙下丢弃了一批尸体。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任海陆军大元帅;桂军将领沈鸿英在花县发动叛乱,还进犯广州。敌军前锋冲到越秀山北麓。孙中山临危不乱,亲自指挥官兵依据古城墙布防。他登上五层楼指挥,举起望远镜眺望敌阵,发现敌军正向城墙进犯,立即下令侍从副官马湘:带卫士,带三挺轻机枪、两挺重机枪架在城垛上,准备反击。士兵们亲眼目睹大元帅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指挥,士气大振。敌军呐喊着,壮着胆子往上冲。打,孙中山指挥队伍凭借城墙有利地形居高临下痛击。叛军支持不住,纷纷败下阵去。冲,孙中山指挥大队杀下城墙,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广州北郊新市、石井等地。古城墙,也是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见证。
广州古城墙历史悠久,秦有任嚣城、赵佗城。近年考古实物,就有西汉时期的水关,护城河与城墙相交处的过水口。光是1996至1998年,就发现了东汉、东晋、南朝城墙16米。而且这几朝城墙是叠加修建的,前后跨度达500余年。至于唐、宋城墙遗迹也有发现。至清代,广州继续扩展,由于珠江沿岸商业繁荣,人口大增,于是修建东西两侧翼城,称鸡翼城,这是广州城墙的最后一次扩建了。其时,广州城墙长约9700余米,平均宽约6米,高约7.6米。广州的确是“城高池深”的大都邑了。自然,光凭城墙闭关自守,抵挡不住侵略者坚船利炮;同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多么坚固的城墙也抵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封建王朝轰然倒塌了,某些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城墙,也必然要被清理掉。
早在19世纪末,洋务派要员张之洞就提出广州要兴建马路,以改善当时交通问题,修路的最大阻碍就是城墙。1902年、1907年都曾有提议,拆掉广州城墙,腾出地来修筑马路。但直到民国市政公所成立,广州城的拆城筑马路计划才开始真正实施。
101年前,也就是1918年。这一年广州开始了拆城墙运动,“拆墙”的高峰期在1920年前后,大约5年时间内,大部分城墙被拆除。
市政公所是近代从事市政建设的官方机构,总办是当时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协办是警察厅长、坐办是省财政厅官产处主任,可见重视程度。市政公所贴出投标公告,宣布拆除15个城门,认为城墙代表封闭,不利于城市交通发展,拆墙修路是头等大事。这样。明清两代城墙,连同大北问、小北门等,只拆剩越秀山上这段约1100多米的残垣。
当时反对声音也不少。主要是西美商人担心城墙拆除,官府势力渗入。影响他们生意;居住城基搭建棚屋的居民也认为影响了他们的生计。但尽管如此,城建的脚步没有停止,拆除旧城墙与13个城门同时,利用城基修筑了宽25—33米的新式马路长10公里,还沿路修建了路灯。无可置疑,马路的修建,对以轿子、马匹为主的交通工具,向人力车和汽车快速过渡有巨大作用,对城市邮电通信、照明、自来水、卫生、消防等设施建设,也有积极影响。还有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地价租金随之上涨,“路通之后,穷乡陋巷顿成繁盛市区,地值租赁,一齐飞涨。有从前最贵的地皮,也不过七八万元一亩地,因马路开通,两三年间已涨到20万元一亩。”(孙科《广州市政实际的观察》)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永远伴随着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城前进。越秀山上明城墙获得保护,也还有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甚至颇能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明城墙修复过程中,人们发现,城墙上很多近10米高的树木沿墙而生,例如有三棵大榕树长在墙头,上百根粗细不一的树根,盘曲错综,如一张大网将城墙表面紧紧包裹住,更有些深入墙内,有的根上又长出小根,成为城墙一景,吸引游客眼光。这些太茂盛的草木会加剧城墙风化,但全砍掉却又让古城墙少了一景。怎么办?专家们终于找到思路:将城墙周围及上面中小型树木拔掉或迁移,防止对城墙结构破坏;但对树根已包围城墙,与城墙融为一体,融入了历史的痕迹,景色受市民游客喜爱的,强拔反而破坏城墙坚固,于是采取限制生长办法,区分伸入墙里的根,对墙体有支撑力的保留、容易弄松墙体的锯掉,限制太大树枝以免招风摇曳破坏墙体,既保持景观又维持城墙稳固。
2011年,古城墙修缮完成了中、西段工程后,在东段又遇到了一个问题:有两栋建筑骑压在古城墙上。当时专家认为,建筑的长期重压等原因,使山体出现滑坡、危及城墙基址等情况。方案原拟拆除两栋已鉴定为特级危房的连体建筑,以尽可能恢复古墙历史风貌,然而后来却发现,这两栋为民国风貌建筑,民国时曾作为“越秀酒家”、广州第一届展览会馆址等;建国后作为广东省政府在广州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学校“育才学校”,有一定历史与艺术价值,保留的民间呼声尤其高涨,不同的专家们也表达了不同意见。这一度使明城墙保护修缮陷入两难境地。
争议、论证一直持续到现在,伴随了600余年古城墙80余年的民国建筑仍然还在原地。“城”“楼”之争,暂时还没有所有人都最后认同的“绝对真理”;大家都希望有个两全其美的解决之道,能让广州文化底蕴更加辉煌。
(作者:邝穗雄)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邝穗雄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