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秀山南秀湖畔有一座墓冢,墓碑刻着“明绍武君臣冢”,落款是“光绪癸未孟冬吉旦粤东绅士重修”。这提示着人们的记忆:在广州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存在过“寿命”最短的南明绍武政权,仅存40余天。
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岁月:甲申之变,明崇祯皇帝上吊,李自成攻陷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其后清军入主中原,半个中国南方,仍然存在着许多地方抵抗力量,各自拉拢着明皇室的龙裔子孙,陆续成立一个个南明小政权。这些力量没有拧成一股绳,各色人物各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这些南明小朝廷未能逃出覆亡的命运,而南明绍武政权就是其中之一。
1646年秋,存在了仅一年零三个月的隆武帝政权在福建败亡后,隆武帝的胞弟朱聿鐭经历千难万险由福建汀洲从海路逃到广州,同时“福建旧相苏观生、何吾驺俱遁回广东”。这一时期,不少明廷的旧臣的第一想法就是寻找拥立的帝裔,好让自己成为“佐命元辅”,以立不世之功。当时在广州聚集的隆武帝胞弟朱聿鐭等王室成员数人,隆武帝时的东阁大学士苏观生、大学士何吾驺,以及南海士绅关捷先、番禺士绅梁朝钟等,这些人都是以苏观生马首是瞻。
苏观生,字宇霖,是广东东莞人,三十岁时才成为县学生员,崇祯年间经保举担任了无极县知县,总督范志完推荐说他有才干,朝廷晋升他为永平同知,监察军队的作战纪律,不久升为户部员外郎。甲申京师失陷,他逃回南京,升任郎中,到苏州催收粮饷。第二年五月,南京失守,他逃往杭州。刚好遇见到唐王朱聿键,俩人便谈得十分投契,唐王并和他一道乘船到了福建。苏观生跟随郑芝龙等一道拥立唐王做了隆武皇帝,隆武帝提升他为翰林学士,不久又升任礼部右侍郎兼学士。由苏观生负责新开设的储贤馆,分十二科来招揽四方人才。苏观生发誓以清廉自持,常与人言:“我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奈我何?”虽然当时他还没有什么名望,但隆武帝因为他是老部下,对他的眷爱和恩宠超过了其他朝臣,短时间内就破格提拔他做了东阁大学士,直接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这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况且苏观生也未显露出特别的才干让人诚服。
接着苏观生多次敦请隆武帝外出亲自领兵,并指出郑氏不能够大有作为,那里一切事务和大权都被他们把持,就请隆武帝奔赴赣州,谋划江西、湖广。隆武帝决定让苏观生先过去。第二年,苏到了赣州,大力征兵买马,但因为粮饷跟不上,最终还是未形成战力,不能出兵作战。
到了清顺治三年(1646)三月,苏在几次驰援失败后,其间也没有什么建树。后来形势急转直下,其他地方相继失守,苏观生只能移兵驻扎在南安。福建战事危急时,他也没能过去援救。后来隆武帝朱聿键死在汀州,赣州也被打了下来,苏观生只能带着残兵逐渐退回广东。监纪主事陈邦彦劝他赶快奔赴惠州、潮州,扼守漳、泉,那么两广还可以自保一段时间,但苏观生没有听从。
此时广东聚集着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广东巡抚王化澄、广西巡按郑封、兵部尚书吕大器等人马,他们讨论想拥立永明王朱由榔做皇帝,苏观生也想和他们一道干。但丁魁楚等人一向瞧不起苏,拒绝和他商量,吕大器也把苏观生训斥了一番,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苏观生回到广州后,这时隆武帝的胞弟朱聿鐭和大学士何吾驺等人聚到一起,关捷先、梁朝钟首先提出“兄终弟及”的意见,又“以亲、以贤、以貌”而论,力议朱聿鐭够格做皇帝。说得大家心动,于是苏观生决定抢先一步,与大学士何吾驺、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人于十一月初二日拥立朱聿鐭,把都司署当作行宫。立即称监国于广州,三天后要朱聿鐭称帝,改元“绍武”,当天绍武帝就封苏观生为建明伯,掌管兵部的事务,提升了何吾驺等人的官职,晋用关捷先为吏部尚书,不久苏观生又和顾元镜、王应华、曾道唯一起加官为东阁大学士,分管各部的事务。当时朱聿鐭仓猝之间登基,为了修茸宫室,治办车马、服饰、仪仗队,全城一片繁忙,晚上像白天一样不得安宁。不到十天功夫就封了几千人做官,衣冠袍带都是从戏班那里借来的。
而同一时间内,在广东肇庆府的丁魁楚、瞿式耜、吕大器等人对广州方面的举动置之不理,他们认为唐王朱聿鐭“伦序不当”,绝不应当皇帝,从而反对广州绍武政权。他们认为朱由榔“永明王贤,且为神宗嫡孙,应立”,按血统称帝是名正言顺。于是在十一月初十让朱由榔监国,十四日即帝位,以明年为“永历”元年,将肇庆府署改为行宫。以丁魁楚、吕大器为大学士,瞿式耜为吏部右侍郎等。
永历方面在肇庆监国以后,派给事中彭燿、主事陈嘉谟拿着皇帝的敕令到广州向唐王朱聿鐭宣示。彭燿是顺德人,经过家乡时就祭拜祖先的家庙,把儿子托付给了友人。到广州以后,他们用拜见藩王的礼节拜见唐王,详细地评论皇族的辈份、排行以及二王监国的先后次序,话说得很严肃,有节有理,还一一批评了苏观生等人。朱聿鐭、苏观生都非常气恼,竟将他们抓起来问斩,彭燿、陈嘉谟都不屈而死。此举令两家矛盾进一步激化,立即“同室操戈”起来。于是广州绍武与肇庆永历之间就整顿兵马天天相互攻打。苏观生让番禺人陈际泰担任督师,与肇庆永历帝的总督林佳鼎在三水开战。战败后,又召来几万名海盗,派大将林察统帅。十二月初二日,双方在海口又交战,杀掉了林佳鼎。苏观生得意起来,开始在朝廷里粉饰太平,并且大力重用关捷先和梁朝钟。
关捷先由进士出身后做到监司,小有才气。梁朝钟乡试中举,能说会道,二十天里就晋升三次,做到了祭酒。有一个叫杨明竞的,是潮州人,喜欢说大话,假称他在惠州、潮州一带布置了大批精兵,约十万人,就被特批为惠潮巡抚。梁朝钟居然对人说:“朝廷里面有捷先,外面有明竞,有什么强敌不能铲平呢?”
然而,最凶残的敌人却突然杀到。清军由佟养甲督促李成栋副总兵率大军突然偷袭,接连攻克潮州惠州,而广州毫无知觉。在十二月十五日,清军突然攻到广州,而绍武的主力军都在西面出征肇庆未回,所以匆忙组织抵抗不及,广州就落入敌手。朱聿鐭逃走不及上吊而死,苏观生也上吊死,清兵对南明绍武的宗室藩属几乎一网杀尽,其状惨不忍睹。从1646年秋农历的十一月初五至十二月十五日,南明绍武政权一共仅存在了四十一天。
明亡后人们为纪念他们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将他们的遗骸丛葬于城北流花桥畔。清乾隆以后,有人为他们修墓立碑,称“绍武君臣冢”。此墓原在大北门外流花桥象岗山北麓,后来该墓冢于1954年迁至越秀山木壳冈,1981年再迁到现处越秀山南秀湖畔。1963年3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高旭正)
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岁月:甲申之变,明崇祯皇帝上吊,李自成攻陷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其后清军入主中原,半个中国南方,仍然存在着许多地方抵抗力量,各自拉拢着明皇室的龙裔子孙,陆续成立一个个南明小政权。这些力量没有拧成一股绳,各色人物各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这些南明小朝廷未能逃出覆亡的命运,而南明绍武政权就是其中之一。
1646年秋,存在了仅一年零三个月的隆武帝政权在福建败亡后,隆武帝的胞弟朱聿鐭经历千难万险由福建汀洲从海路逃到广州,同时“福建旧相苏观生、何吾驺俱遁回广东”。这一时期,不少明廷的旧臣的第一想法就是寻找拥立的帝裔,好让自己成为“佐命元辅”,以立不世之功。当时在广州聚集的隆武帝胞弟朱聿鐭等王室成员数人,隆武帝时的东阁大学士苏观生、大学士何吾驺,以及南海士绅关捷先、番禺士绅梁朝钟等,这些人都是以苏观生马首是瞻。
苏观生,字宇霖,是广东东莞人,三十岁时才成为县学生员,崇祯年间经保举担任了无极县知县,总督范志完推荐说他有才干,朝廷晋升他为永平同知,监察军队的作战纪律,不久升为户部员外郎。甲申京师失陷,他逃回南京,升任郎中,到苏州催收粮饷。第二年五月,南京失守,他逃往杭州。刚好遇见到唐王朱聿键,俩人便谈得十分投契,唐王并和他一道乘船到了福建。苏观生跟随郑芝龙等一道拥立唐王做了隆武皇帝,隆武帝提升他为翰林学士,不久又升任礼部右侍郎兼学士。由苏观生负责新开设的储贤馆,分十二科来招揽四方人才。苏观生发誓以清廉自持,常与人言:“我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奈我何?”虽然当时他还没有什么名望,但隆武帝因为他是老部下,对他的眷爱和恩宠超过了其他朝臣,短时间内就破格提拔他做了东阁大学士,直接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这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况且苏观生也未显露出特别的才干让人诚服。
接着苏观生多次敦请隆武帝外出亲自领兵,并指出郑氏不能够大有作为,那里一切事务和大权都被他们把持,就请隆武帝奔赴赣州,谋划江西、湖广。隆武帝决定让苏观生先过去。第二年,苏到了赣州,大力征兵买马,但因为粮饷跟不上,最终还是未形成战力,不能出兵作战。
到了清顺治三年(1646)三月,苏在几次驰援失败后,其间也没有什么建树。后来形势急转直下,其他地方相继失守,苏观生只能移兵驻扎在南安。福建战事危急时,他也没能过去援救。后来隆武帝朱聿键死在汀州,赣州也被打了下来,苏观生只能带着残兵逐渐退回广东。监纪主事陈邦彦劝他赶快奔赴惠州、潮州,扼守漳、泉,那么两广还可以自保一段时间,但苏观生没有听从。
此时广东聚集着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广东巡抚王化澄、广西巡按郑封、兵部尚书吕大器等人马,他们讨论想拥立永明王朱由榔做皇帝,苏观生也想和他们一道干。但丁魁楚等人一向瞧不起苏,拒绝和他商量,吕大器也把苏观生训斥了一番,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苏观生回到广州后,这时隆武帝的胞弟朱聿鐭和大学士何吾驺等人聚到一起,关捷先、梁朝钟首先提出“兄终弟及”的意见,又“以亲、以贤、以貌”而论,力议朱聿鐭够格做皇帝。说得大家心动,于是苏观生决定抢先一步,与大学士何吾驺、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人于十一月初二日拥立朱聿鐭,把都司署当作行宫。立即称监国于广州,三天后要朱聿鐭称帝,改元“绍武”,当天绍武帝就封苏观生为建明伯,掌管兵部的事务,提升了何吾驺等人的官职,晋用关捷先为吏部尚书,不久苏观生又和顾元镜、王应华、曾道唯一起加官为东阁大学士,分管各部的事务。当时朱聿鐭仓猝之间登基,为了修茸宫室,治办车马、服饰、仪仗队,全城一片繁忙,晚上像白天一样不得安宁。不到十天功夫就封了几千人做官,衣冠袍带都是从戏班那里借来的。
而同一时间内,在广东肇庆府的丁魁楚、瞿式耜、吕大器等人对广州方面的举动置之不理,他们认为唐王朱聿鐭“伦序不当”,绝不应当皇帝,从而反对广州绍武政权。他们认为朱由榔“永明王贤,且为神宗嫡孙,应立”,按血统称帝是名正言顺。于是在十一月初十让朱由榔监国,十四日即帝位,以明年为“永历”元年,将肇庆府署改为行宫。以丁魁楚、吕大器为大学士,瞿式耜为吏部右侍郎等。
永历方面在肇庆监国以后,派给事中彭燿、主事陈嘉谟拿着皇帝的敕令到广州向唐王朱聿鐭宣示。彭燿是顺德人,经过家乡时就祭拜祖先的家庙,把儿子托付给了友人。到广州以后,他们用拜见藩王的礼节拜见唐王,详细地评论皇族的辈份、排行以及二王监国的先后次序,话说得很严肃,有节有理,还一一批评了苏观生等人。朱聿鐭、苏观生都非常气恼,竟将他们抓起来问斩,彭燿、陈嘉谟都不屈而死。此举令两家矛盾进一步激化,立即“同室操戈”起来。于是广州绍武与肇庆永历之间就整顿兵马天天相互攻打。苏观生让番禺人陈际泰担任督师,与肇庆永历帝的总督林佳鼎在三水开战。战败后,又召来几万名海盗,派大将林察统帅。十二月初二日,双方在海口又交战,杀掉了林佳鼎。苏观生得意起来,开始在朝廷里粉饰太平,并且大力重用关捷先和梁朝钟。
关捷先由进士出身后做到监司,小有才气。梁朝钟乡试中举,能说会道,二十天里就晋升三次,做到了祭酒。有一个叫杨明竞的,是潮州人,喜欢说大话,假称他在惠州、潮州一带布置了大批精兵,约十万人,就被特批为惠潮巡抚。梁朝钟居然对人说:“朝廷里面有捷先,外面有明竞,有什么强敌不能铲平呢?”
然而,最凶残的敌人却突然杀到。清军由佟养甲督促李成栋副总兵率大军突然偷袭,接连攻克潮州惠州,而广州毫无知觉。在十二月十五日,清军突然攻到广州,而绍武的主力军都在西面出征肇庆未回,所以匆忙组织抵抗不及,广州就落入敌手。朱聿鐭逃走不及上吊而死,苏观生也上吊死,清兵对南明绍武的宗室藩属几乎一网杀尽,其状惨不忍睹。从1646年秋农历的十一月初五至十二月十五日,南明绍武政权一共仅存在了四十一天。
明亡后人们为纪念他们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将他们的遗骸丛葬于城北流花桥畔。清乾隆以后,有人为他们修墓立碑,称“绍武君臣冢”。此墓原在大北门外流花桥象岗山北麓,后来该墓冢于1954年迁至越秀山木壳冈,1981年再迁到现处越秀山南秀湖畔。1963年3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高旭正)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高旭正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