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抗清英雄王兴将军墓
在越秀公园南秀湖畔,有一个坐东向西的坟墓,封土呈馒头状,墓碑刻有“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等字,墓后有一块宽45厘米、高55厘米的墓志。
1952年,海珠区南箕村发现了一处清初之墓,当时墓碑已不存在,墓穴中埋着一大陶瓮,瓮上盖石刻着“王兴将军墓志”,内盛有骨灰和残破金饰13节。据《番禺县志》记载,这是一处埋没已久的古墓,原墓碑题为“皇明虎贲将军县伯电辉王公偕同节元配张氏一品夫人暨十五庶夫人之墓”,墓中所殓是王兴和他的十六位妻妾的骨灰。
1954年,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葬于越秀公园,现立志石为原件,墓碑是迁葬时所刻。
据史载,王兴是一位抗清民族英雄。字电辉,又名萧嘉音。祖籍福建漳州平和县,曾祖于明嘉靖隆庆年间在恩平为官,任满后定居恩平县南坑,到王兴父亲一代沦为破落户。
王兴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自幼家中贫困,少不知书。他虽然长得矮小,却是方颊虎项,青少年时代喜欢耍枪弄棒,勇武过人。据说他“十三学杀人,十五手搏狼”,后来与清兵作战有仿效《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之举,可见他年少时虽没读书,但已受《三国演义》这些传统故事熏陶,自小就有忠义报国之心。
明末乱世,各地义军蜂起,王兴也聚众起事,拥众数万,占据恩平成为一方绿林首领。因他长得矮小精干,富于智谋,被人戏称为“绣花针”。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随之清兵入关南下,民族矛盾尖锐。王兴“盗亦有道”,深明大义,于是年五月接受明恩平知县陈兆棠招安,任恩平守备之职,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准备抗击清军,决一死战。他与原已受招安的吴亚大、岑舜觉等部众及谭于珍为首的伽蓝会会众,在恩城城隍庙歃血誓师,共赴国难,举起抗清旗帜。
清军南下时,明朝宗室相继在南方建立南明政权。南京的弘光帝、福州的隆武帝先后被俘杀,顺治三年(1646),隆武帝之弟朱聿鐭又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半月之后,明桂王朱由榔也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正当清兵大军南下时,南明两个小朝廷却为争夺“正统”而忙于自相残杀,在三水摆开内战战场。永历帝遣使者授王兴以副总兵之职,令其镇守阳江、阳春两县,并命掩袭绍武帝。王兴坚决不肯卷入内战,拒绝出兵攻袭肇庆,可见其识见与度量远在一班为谋私利而热衷内战的明臣之上。
绍武帝的部队在三水战场上取得优势,却让进攻广州的清兵乘虚而入,绍武帝成了阶下囚,绝食投环而死,同时遇害的还有明宗室二十四王以及一批绍武政权臣下。
顺治四年(1647)二三月间,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等人分别起兵于高明、东莞、南海等地,密约攻袭广州。王兴拒绝参与南明内讧,但对陈子壮抗清举义则积极参与。他留下薛子良、关白毛等人守恩城,自己和明按察使连城壁、知县陈兆棠等率军出高明,会合陈邦彦围攻广州。时李成栋率清军已陷肇庆,困永历帝于桂林,闻广州危急,撤围回救。王兴回师谷山,与清军战于上、下川岛之间,后退屯大塘,清兵屡攻不下,李成栋亲率大军继至,王兴只好突围。而恩城已被清恩平知县林启昌攻破,薛子良与关白毛死节,城中居民几被杀尽。林启昌正率兵攻那乾,王兴率众星夜回援,大败林启昌。不久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皆败,王兴只得自行转战,所部破广海,围新宁,攻电白,转战三水、阳春、新会一带,全盛时曾占有恩平、开平、阳江、阳春四县之地。由于降将李成栋一度反正,广东抗清大局形势大为改观,李成栋与永历帝相约,五岭以北的防御由他负责,五岭以南由永历帝兵力自行负责,于是永历帝任命王兴为镇守广、肇、会、宁、恩、阳地方总兵。顺治七年(1650),清军尚可喜部攻陷韶关,广州危急,永历帝封王兴挂虎贲将军印、为左军大都督,累加宫保、柱国、少帅,晋广宁伯。他率兵东进保卫广州,在三水遇敌,斩首百余。无奈清军源源不断,王兴孤军无援,广州终于失守。王兴被清兵追至阳江,又败走台山白尼寨,清兵尾追不舍,王兴退至恩平、台山、阳江边界与之周旋。后来,李成栋战死,形势急转直下,永历帝逃入广西,王兴处清兵攻击之下,被迫转移到新宁沿海一带,占领了广海。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见王兴英勇难收,多次派人持书送礼招降,王兴均以斩使焚书表明抗清的坚定立场。
王兴孤军作战,最迫切的军事就是营造一处据点。他看中了筑于此时的新宁(今台山)汶村城。这汶村城东南近海,北接大隆洞山脉,城外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加上城墙颇为坚固,地势险要。汶村豪绅陈王道原是为了避免这一带此起彼伏的骚乱而修筑此城,他看到清兵已破广州,料定大局已定,有意归附清朝。王兴想以此地为抗清据点,无异与虎谋皮。王兴屡次派人送信联络陈王道,促其共同抗清,陈王道却撕毁书信,拒斥使者,坚决不与王兴合作,甚至恃村寨坚固动以武力,一面派出武装在海晏沙栏等地与王兴对垒,一面将密谋起义反清的何嘉亨等18人分别斩杀投入海中。
顺治十一年(1654)初,南明永历朝大将李定国进军广东,三月,李定国克阳春,局势又有好转,王兴乘势出动响应,执恩平清知县王奇与李定国联兵进取新会。王兴通过李定国,派人劝谕陈王道出饷助军,邀其出与李定国会面。李定国兵势正盛,陈王道不敢不出,但行动迟缓,磨磨蹭蹭,走到广海时得知李定国在新会兵败,便悄悄下船想溜回汶村,终被王兴派人截回,拘禁军中。年底,李定国损失惨重,向西撤出广东。第二年夏天,王兴进取汶村,陈王道的乡勇纷纷反戈响应,自此,王兴拥兵自固于汶村。
王兴在汶村坚持抗清达四年之久。因其绰号“绣花针”,汶村城被称为“绣花针寨”。由于永历政权从广西逃入云南,后入缅甸,汶村城成为了南明在广东抗清的最后一个城堡。王兴退守汶村后,且耕且屯,煮海为盐,顽强固守,明之旧臣宗室携眷前往依附者甚多。顺治十一年(1654),尚可喜曾发兵三万围攻,相持数日,折兵万余而退。清廷震怒,责令限期破城。尚可喜屡次发起进攻,俱为王兴所击退。清军于是修筑长围,将汶村团团封锁。顺治十四年(1657)七月,尚可喜发兵十万从水陆两路合攻恩平文安,王兴率众奋战,经历13个月的反围攻,清兵丧失数万,损失战马近600匹。次年夏,台山发生饥荒,尚可喜又率兵十万围攻汶村,众寡悬殊、粮尽援绝之势明显不利于王兴再坚持下去,他已抱必死之决心。
王兴好女色,有十六个妻妾,他令人置一可葬十七人之大棺,以待战死后好与众妻妾合葬。他向尚可喜约期决战,尚可喜闻说其死战之决心,惧不敢出,只令清军修筑长围,严防王兴突围,意待村中粮尽而后破之。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克永历“滇都”(今云南昆明),郑成功与张煌言联师北上,功败垂成,退守厦门,抗清失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王兴困守汶村,孤立无援,也日渐困难。城中粮尽,军民剥掘树皮草根而食却无一叛逃。尚可喜见时机已至,即派出说客劝降。尚可喜的幕客中有一个名叫金光的奇人,此人知书有权略,尚可喜对他十分信用,而他却不愿长期屈人篱下,企图乘间潜逃,被尚可喜抓回之后抽掉足筋,使他无法自由行动而引为智囊,礼爱益加,金光的名声更加远扬。金光敬佩王兴的为人,慨然应允前往劝说王兴。他跨着瘦马,带一位老兵前去汶村。
王兴早闻金光之名,接待了金光,又聚众议降,众皆愿以一死报国。王兴道:“我受皇上知遇之恩,将身殉国,死而无憾。众兄弟随我征战多年,今陷绝境,当寻生路,若贸然赴死,于事无补。不若留此有用之身,静以待时机,最少也可为祖宗保留一脉宗支。”遂命九个儿子随金光赴广州,他向金光挥泪答应所部以中秋后出降,并说:“我哪里可以做‘投降将军’但求死后以‘大明虎贲将军王兴之墓’作为碑文,那就万分荣幸了。先生谨厚有胆,必定能实现我的期望。”八月十六日傍晚,王兴与妻妾于后园饮酒,酒过三巡,王妻张氏道:“我们先走一步”,言毕率十五妾别母归房,自缢死。白发老母悲痛惊呼,王兴一边安慰老母,一边先积火药于房中,解妻妾尸置其上,乃自穿公服,怀抱永历帝赐的玉带玺书,望北遥谢皇恩,又下阶十二拜,四顾见西堂挂有他平时所喜爱的一幅国画,画的是老虎顾怜其子,他将画也取下来,然后举火自焚。一时烈焰贯天,众人奔救无及。这天是顺治十六年(1659)八月十七日,王兴自焚而死,终年44岁。寄居于汶村的绍武帝之弟随后也服毒自杀,其余将士大半不愿事清,出海而去。
王兴的忠烈连清军也为之感动,事后,果然将他夫妇17人遗骸合殓于他生前预制的巨棺中。顺治十八年(1661),王兴之弟及孤子等将17人遗蜕营葬于广州城南南箕村。王兴后人慎重,不敢为之立墓树碑,只立了个没字碑,直至300多年后,才被发现其墓葬所在。1954年移葬越秀公园时重刻墓碑。王兴墓与附近的“绍武君臣冢”共立于南秀湖畔,成为一处悼念抗清义士的胜迹。
王兴壮烈殉国事迹,为后世称颂吟咏,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陈恭尹专为撰写长诗《王将军挽歌》记述其一生,诗末云:“陈子作挽歌,播之永不刊”以表达敬仰之情。
(作者:黄文辉)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黄文辉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