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南麓,直登主峰的主要梯级,就是著名的“百步梯”。 百步梯并不止一百级石阶,有心人论证过,足有498级,许多重要景观,比如现在的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等,以及湮没了的观音阁、玉山楼等等,都在这条路附近。
古之楚庭石牌坊,就贮立在接近峰顶百步梯边上。整个牌坊全为花岗石雕凿而成,两柱一间一楼,单檐庑殿顶,坊脊雕鳌鱼宝珠。两根笔直的石柱支撑,高5.2米、宽2.7米,柱础分别由4块石鼓石夹护。古朴简练的牌坊是东西向的,匾额东面是正楷“粤秀奇峰”,西面是隶书“古之楚庭”。有人认为,“粤秀奇峰”这面才是正面。越秀主峰名越井岗(冈),虽然不高,海拔只有74.8米,但却足以俯瞰广州城,其间四望,越秀诸峰连绵逶迤,苍翠欲滴,越秀山主要七个山冈:蟠龙岗、鲤鱼头岗、桂花岗、木壳岗、长腰岗、象岗等连绵起伏,湖山景色尽收眼底;城中琼楼玉宇,历历在目。宋朝诗人方信孺有《越井冈》一诗咏道:“万山衮衮尽东来,高处犹存百尺台。回首旧时张乐地,一杯重与酹苍苔。”
从牌坊可以看风景,从风景能看牌坊。古之楚庭本身即为一景。石牌坊柱上刻有“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孟春吉旦众善信捐资重建”,就是说同治六年(1867年)由善信们共同捐资重修的,历史照片显示,当时此牌坊正位于观音阁正殿旁。
这幅历史照片,拍摄者是约翰·汤姆逊 (John Thomson,1837—1921)。这位苏格兰摄影家、地理 学家、旅行家据说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对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他花了十 年时间,拍摄大量亚洲照片,走遍大半个中国,上至高官下到乞丐,从风景到建筑,光是《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这部影集,就重17公斤。英国女皇非常喜欢这部书,特意为他颁发了一枚金质奖章。他不是第一个来中国拍摄的西方人,但却是最大量拍摄与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因此获得“摄影界的马可·波罗”的美誉。
他的这张照片摄于1869年,进入中国的第一年之旅就是从广州开始的,那时摄影术才发明了30年,还用玻璃板作为底片。摄影者、助手与扶夫们携带着笨重的器材与巨大的相机,摄影家用巨大的支架把沉重的方形匣子般的相机支起,长长的橡皮套反复往复把镜头调节好,往往这个过程得花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每拍完一幅,又得小心翼翼地抽出已曝光的玻璃底片,往另一块玻璃片涂上感光乳液,然后放进相机,准备忙碌地拍下一张 …
汤姆逊把镜头对准这个牌坊,肯定是有他创作思想的。他的技巧与想表达的思想,都注入了这幅照片之中,时至今天,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在这幅难得的佳作中,我们可以清晰无误地看到重修才两年的“古之楚庭”牌坊的身姿与伴随着它的建筑、人物和景物。之后,把各种镜头对准“古之楚庭”的相片,逐渐多起来。下面这两幅照片,也能很好地看到。
据考,此牌坊兴建于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这一年,正好是清朝正式从盛京(今沈阳)迁都到燕京(北京)那年,标志着清朝正式成为统治全国的中央政权。为什么立这个牌坊呢?原来,这是立以纪志的。因为传说广州最早的名字就叫“楚庭”。
据称,公元前9世纪,周朝时候,南越人民与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即有较多交往。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广东新语·宫语》载,“周惠王赐楚子熊恽胙,命之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于是南海臣服于楚,作楚庭焉。”就是说公元前600多年前周惠王让楚王镇守南方,包括广州一带。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唐《通历》载,“周夷王八年,楚子熊渠伐杨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也是越人臣服事楚之意,那时已建有“楚庭(亭)”了。
最早提到“楚庭”的文献,是晋代裴渊《广州记》:“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这也广州别称“羊城”由来源头之一。这里说到的年代,是楚威王(公元前339到329年)那段时间了。当然,后来还有加了仙人的传说的。如北宋《南部新书》载,西晋滕修为广州刺史,未到州域,有五仙人骑五色羊为瑞,故广南谓之五羊城,云云。不过,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些都与正史记载不符。据说,当时楚国的势力范围并未到达湖南洞庭湖以南的地区,更别提当时岭南这“蛮荒之地”了。于是,又认为“楚庭”是宫室,屈大均《广东新语·宫语》就有“越宫始于楚庭”的说法,说南方越人聚居之地有宫室,是从楚庭开始的。另外,也有认为古“亭”通“市”的,就是个大集市、大市场;认为"楚亭”就是城的,是个小城邦。证据有明代黄佐《广东通志》载“楚亭郢在番禺”;《读史方舆纪要·广州城》记“有五羊衔谷,萃于楚庭,遂增南武城周五十里,为五羊城。”等等。还有一种意见更大胆,从由“楚”字由“林”加“疋”构成,而“疋”源自古“华胥氏”的“胥”,楚国就是先夏西迁经过武昌附近诞生的,推断出分出的一支往南进入广东,所以就有了“楚庭”。还有认为楚庭为楚军驻地地名的。林林总总,争议得很热闹。无论如何,这也足以证明,至迟到明清时代,人们已将楚庭(楚亭)、羊城视为一体,作为广州城最早的名称了,“古之楚亭”牌坊的建立依据,即源于此。
现代历史考古比较确切的认定是,广州最早的城区是秦代首任南海尉任嚣所筑“任嚣城”。秦平定南越后,在岭南地区推行郡县制,南海尉的南海郡治设在番禺城,后人称为“任嚣城”。东汉建安年间,吴国步骘任交州刺史,来到广州,见珠江江面浩阔,物产丰盈, 说“宜为都邑”,把交州州治从广信迁到这里;后来吴国把交州分为交州、广州两州,广州州治设在番禺。这,是广州名称最早由来。
现在,我们回头再仔细端详一下“古之楚庭”牌坊,我们的眼光落在牌坊最高处:庑殿顶。什么是庑殿顶呢?简单地说,就是这个顶四面都是坡形的,前后两坡面相交就成了一条脊,这条叫正脊;两山面与前后面再相交,又形成四条垂脊,所以庑殿顶又叫“四阿 殿”“五脊殿”,用来作“上头”的屋顶,通常只用于皇宫或坛庙等神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中的最高形制。用作坊额至高的顶,大家大概可以从中悟出点什么吧。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曾经宏伟的观音阁、玉山楼早已荡然不存;古之楚庭石牌坊,已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成为广州、成为越秀山的旅游景点之一,不过这里已没有眼神忧郁、拖着猪尾巴般辫子的乞丐,却有快乐悠闲享受晚年老人与奔跑开心的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距离汤姆逊按下快门那一刻,时光倏忽已过了足足150年,游客们来到牌坊前,也按下了快门 ……
广州,既是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又蕴藏了悠远厚重的古风。楚亭的传说,仍然 是我们最值得忆念的、广州所留存的丰厚文化底蕴之一。
(作者:邝穗雄)
古之楚庭石牌坊,就贮立在接近峰顶百步梯边上。整个牌坊全为花岗石雕凿而成,两柱一间一楼,单檐庑殿顶,坊脊雕鳌鱼宝珠。两根笔直的石柱支撑,高5.2米、宽2.7米,柱础分别由4块石鼓石夹护。古朴简练的牌坊是东西向的,匾额东面是正楷“粤秀奇峰”,西面是隶书“古之楚庭”。有人认为,“粤秀奇峰”这面才是正面。越秀主峰名越井岗(冈),虽然不高,海拔只有74.8米,但却足以俯瞰广州城,其间四望,越秀诸峰连绵逶迤,苍翠欲滴,越秀山主要七个山冈:蟠龙岗、鲤鱼头岗、桂花岗、木壳岗、长腰岗、象岗等连绵起伏,湖山景色尽收眼底;城中琼楼玉宇,历历在目。宋朝诗人方信孺有《越井冈》一诗咏道:“万山衮衮尽东来,高处犹存百尺台。回首旧时张乐地,一杯重与酹苍苔。”
从牌坊可以看风景,从风景能看牌坊。古之楚庭本身即为一景。石牌坊柱上刻有“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孟春吉旦众善信捐资重建”,就是说同治六年(1867年)由善信们共同捐资重修的,历史照片显示,当时此牌坊正位于观音阁正殿旁。
这幅历史照片,拍摄者是约翰·汤姆逊 (John Thomson,1837—1921)。这位苏格兰摄影家、地理 学家、旅行家据说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对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他花了十 年时间,拍摄大量亚洲照片,走遍大半个中国,上至高官下到乞丐,从风景到建筑,光是《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这部影集,就重17公斤。英国女皇非常喜欢这部书,特意为他颁发了一枚金质奖章。他不是第一个来中国拍摄的西方人,但却是最大量拍摄与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因此获得“摄影界的马可·波罗”的美誉。
他的这张照片摄于1869年,进入中国的第一年之旅就是从广州开始的,那时摄影术才发明了30年,还用玻璃板作为底片。摄影者、助手与扶夫们携带着笨重的器材与巨大的相机,摄影家用巨大的支架把沉重的方形匣子般的相机支起,长长的橡皮套反复往复把镜头调节好,往往这个过程得花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每拍完一幅,又得小心翼翼地抽出已曝光的玻璃底片,往另一块玻璃片涂上感光乳液,然后放进相机,准备忙碌地拍下一张 …
汤姆逊把镜头对准这个牌坊,肯定是有他创作思想的。他的技巧与想表达的思想,都注入了这幅照片之中,时至今天,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在这幅难得的佳作中,我们可以清晰无误地看到重修才两年的“古之楚庭”牌坊的身姿与伴随着它的建筑、人物和景物。之后,把各种镜头对准“古之楚庭”的相片,逐渐多起来。下面这两幅照片,也能很好地看到。
据考,此牌坊兴建于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这一年,正好是清朝正式从盛京(今沈阳)迁都到燕京(北京)那年,标志着清朝正式成为统治全国的中央政权。为什么立这个牌坊呢?原来,这是立以纪志的。因为传说广州最早的名字就叫“楚庭”。
据称,公元前9世纪,周朝时候,南越人民与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即有较多交往。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广东新语·宫语》载,“周惠王赐楚子熊恽胙,命之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于是南海臣服于楚,作楚庭焉。”就是说公元前600多年前周惠王让楚王镇守南方,包括广州一带。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唐《通历》载,“周夷王八年,楚子熊渠伐杨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也是越人臣服事楚之意,那时已建有“楚庭(亭)”了。
最早提到“楚庭”的文献,是晋代裴渊《广州记》:“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这也广州别称“羊城”由来源头之一。这里说到的年代,是楚威王(公元前339到329年)那段时间了。当然,后来还有加了仙人的传说的。如北宋《南部新书》载,西晋滕修为广州刺史,未到州域,有五仙人骑五色羊为瑞,故广南谓之五羊城,云云。不过,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些都与正史记载不符。据说,当时楚国的势力范围并未到达湖南洞庭湖以南的地区,更别提当时岭南这“蛮荒之地”了。于是,又认为“楚庭”是宫室,屈大均《广东新语·宫语》就有“越宫始于楚庭”的说法,说南方越人聚居之地有宫室,是从楚庭开始的。另外,也有认为古“亭”通“市”的,就是个大集市、大市场;认为"楚亭”就是城的,是个小城邦。证据有明代黄佐《广东通志》载“楚亭郢在番禺”;《读史方舆纪要·广州城》记“有五羊衔谷,萃于楚庭,遂增南武城周五十里,为五羊城。”等等。还有一种意见更大胆,从由“楚”字由“林”加“疋”构成,而“疋”源自古“华胥氏”的“胥”,楚国就是先夏西迁经过武昌附近诞生的,推断出分出的一支往南进入广东,所以就有了“楚庭”。还有认为楚庭为楚军驻地地名的。林林总总,争议得很热闹。无论如何,这也足以证明,至迟到明清时代,人们已将楚庭(楚亭)、羊城视为一体,作为广州城最早的名称了,“古之楚亭”牌坊的建立依据,即源于此。
现代历史考古比较确切的认定是,广州最早的城区是秦代首任南海尉任嚣所筑“任嚣城”。秦平定南越后,在岭南地区推行郡县制,南海尉的南海郡治设在番禺城,后人称为“任嚣城”。东汉建安年间,吴国步骘任交州刺史,来到广州,见珠江江面浩阔,物产丰盈, 说“宜为都邑”,把交州州治从广信迁到这里;后来吴国把交州分为交州、广州两州,广州州治设在番禺。这,是广州名称最早由来。
现在,我们回头再仔细端详一下“古之楚庭”牌坊,我们的眼光落在牌坊最高处:庑殿顶。什么是庑殿顶呢?简单地说,就是这个顶四面都是坡形的,前后两坡面相交就成了一条脊,这条叫正脊;两山面与前后面再相交,又形成四条垂脊,所以庑殿顶又叫“四阿 殿”“五脊殿”,用来作“上头”的屋顶,通常只用于皇宫或坛庙等神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中的最高形制。用作坊额至高的顶,大家大概可以从中悟出点什么吧。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曾经宏伟的观音阁、玉山楼早已荡然不存;古之楚庭石牌坊,已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成为广州、成为越秀山的旅游景点之一,不过这里已没有眼神忧郁、拖着猪尾巴般辫子的乞丐,却有快乐悠闲享受晚年老人与奔跑开心的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距离汤姆逊按下快门那一刻,时光倏忽已过了足足150年,游客们来到牌坊前,也按下了快门 ……
广州,既是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又蕴藏了悠远厚重的古风。楚亭的传说,仍然 是我们最值得忆念的、广州所留存的丰厚文化底蕴之一。
(作者:邝穗雄)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邝穗雄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