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之楚庭”牌坊往下拾级走不多远,一片绿荫之中,便见“佛山”两字作匾额的石牌坊了。
这古朴的石牌坊也是一眼就知是古物古迹,整个儿是花岗岩雕凿而成,立在石梯级之上,很有气势。它是南北向四柱三间一楼形式,正中一间最高就有3.5米、宽3.36米,南北两面坊额,均凿端庄厚重的正楷“佛山”两字,题款为“道光六年孟春三月番邑黄炳敬立”。石雕庑殿顶,脊顶端是鳌鱼宝珠。次间宽1.58米,坊额则是二龙戏珠浮雕。牌坊柱脚则分别是8块翔凤卷草纹的抱鼓石夹护着,非常稳重。柱上刻有“光绪三年丁丑秋无名氏信士重建”。
一般人光看牌坊文字,会有点“蒙查查”,甚至疑惑:怎么广州隔壁佛山市的名字也“飞”上了越秀山?其实,这牌坊跟越秀山,就是原名观音山大有渊源。
原来,越秀山古时还不在城内。在明朝永乐三年(1405),当时的行政长官广东都指挥使花英主持,在越秀山主峰越井冈上修建了一座观音阁。确切来说,是扩建成。因为在那之前,山上已有一座万善寺,更早的时代,据传叫悟性寺。总之,花英上山拜佛,进得庙来进完香,左右一转就没地方可去了:寺太小了,又处在山林之中,一般人都不易找到,于是下令,将此寺扩建,同时更名为“观音阁”。以后,观音阁扩建、重修,规模越来越大,“佛山”牌坊,就是观音阁一部分。无论万善寺还是观音阁,当然都是供奉佛菩萨的啊,这座山,留下“佛山”牌坊就好理解啦。“佛光山耀”,这个牌坊,像“古之楚庭”牌坊一样,也是笃信佛菩萨的善男信女出资所建。有人考据说,这牌坊就是观音阁的山门。还举出历史照片说,左边就是观音阁山墙,沿梯级而登,就是观音阁了。“佛山”石牌坊跟佛山市没瓜葛,跟仙山灵气倒很有关系。
自从有了观音阁,观音山越来越出名了。观音阁正如牌坊所刻,多次重修扩建。其中较大一次在清初,那时平南王尚可喜想自己在南方称皇,连王府都烧制了高规格的琉璃瓦,不过后来还是有所顾忌,于是把这些建材捐献给各大寺庙了。其中一部分,就用于扩修观音阁,之后,干脆把名都改为“观音殿”。 清末民初,观音阁规模之盛,还可以从那时流传下来的早期照片上看出来。连“佛山”石牌坊之上的“古之楚庭”牌坊,在恢宏的观音正殿下都显得那么矮小。这样,民间逐渐将此山约定俗成命名为“观音山”。直到1927年广州起义时,义军地图上仍把山上设防点标注为“观音山”。
广州城当时流传有一首俗谚,也反映观音山在普罗市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广州有座观音山,可以排除万人难。如果心里有烦闷,要到山上行一行。衣食住行诸多事,想得顺当拜下山。摘得山上几株草,家宅平安心得闲。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广州城制高点观音阁被占作联军指挥部,英国海军军官克里兹也是个“玩摄影的”,他在1858年摄下了号称“观音阁的第一张照片”。观音山、观音阁与它的建筑,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见证。之后,有不少中外人士,包括当 时照相馆,都从不同角度,留下了观音阁及各种景物,包括“佛山”石牌坊的历史照片。
不过,众多的考据之中,认为“佛山”与观音山、观音阁无关的也有人在。这种意见认为,佛教历史只有约2500年,而佛教传入中国前,早有了“佛“这个汉字;《诗经》里就有“佛”字,西汉《毛诗》解释:“佛,大也”,理解为大家族大家庭之意,也有引申为“祖宗”,与道家关系似乎更近些。例如近在咫尺的三元宫、还有广州的仁威庙,佛山的祖庙、胥江神庙等等,可以理解为4600年来归宗认祖意味的“佛”。有趣的是,在牌坊稍下些的地方,还有四个形制更古旧的方形石墩,这种意见认为,这才是石牌坊原来匹配之物。另外还有人在牌坊下发现两个石构件。一件是长约1.1米,宽高约0.6和0.8米的疑似神像基座,估计重约1.5吨,上面有云纹、竹纹浮雕等;另一件相近大小的,则似乎是更古老的红砂岩香炉座。这些遗物,似乎都在佐证牌坊与观音阁的历史。
关于观音山、观音阁,民间自然传说众多,多为佛菩萨观音显灵之类。比如每天早晨, 祥云缭绕,晨色红光在云间透露出来,那就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在观音阁上空显灵等,因而引来各方民众慕名到观音山进 香朝拜,而且以赶大早头炷香为佳,以致后来天刚放亮,登山者已络绎不绝,沿道人声鼎沸,从王公贵胄、商贾军人,到士农工商,小贩、乞丐各色人等都杂陈于道。
普通故事之外,有一则传说却颇有意思。说的是广东才子伦文叙夺得状元,但榜眼柳先开心胸狭隘想打击报复,于是重金延请风水先生赖布衣布阵整蛊,赖布衣说:观音山是龙头,面临珠江,好似蛟龙吸水,才气极旺。教他去求张天师,张天师说:只有魁星才能镇得住龙脉。于是柳先开请了魁星回来到山上,建了个庙供奉,用黄布盖住魁星,骗人说这是观音,庙上也高挂起“观音庙”牌匾。广州城内的退休吏部尚书叫湛甘泉,他母亲笃信观音,于是一起去进香,在山上老太太却无故不幸跌倒,还扭伤了脚。湛甘泉纳闷:观音菩萨理应救苦救难,怎么母亲进香反而要受苦受难呢?待我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湛甘泉进得庙来,咦,怎么神像头上盖着黄布,他上前一掀,呀,这哪里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竟是一个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恶神。他登时火起,大喝一声:何方妖孽,竟敢到此害人。手起一挥,用折扇把恶神手指打断,回头一看,见神像还瞪眉凸目,复又喝道:还不思悔过,还望什么。啪地一声,把那泥塑头打低。到了第二天,他就命人把庙拆了。
当然,传说是守护美好、护佑广州文气的意思;其实观音阁从未供过魁星,也并不是被湛甘泉拆的。观音庙到了民初,虽然许多地方已经破败,但规模还很大,香火仍然鼎盛;后来,因为扩展道路,许多地方城墙都拆掉了。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当时广东主政者 成立了筹备会,商议纪念孙中山,建立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等,最终选定同一轴线上 的观音阁处建碑。到了1928年,观音阁与后面的神安炮台一起被拆除,翌年动工,在观音阁原址上,建起了更恢宏的中山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府正式将越秀山一带设为越秀公园,越秀山彻底取代了“观音山”。现在来到山上,曾经辉煌的观音阁根本已荡然无存,除了这个仍然古老而恢宏的“佛山”石牌坊,定为了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郁郁林木间,默默诉说着往日的历史。
(作者:邝穗雄)
这古朴的石牌坊也是一眼就知是古物古迹,整个儿是花岗岩雕凿而成,立在石梯级之上,很有气势。它是南北向四柱三间一楼形式,正中一间最高就有3.5米、宽3.36米,南北两面坊额,均凿端庄厚重的正楷“佛山”两字,题款为“道光六年孟春三月番邑黄炳敬立”。石雕庑殿顶,脊顶端是鳌鱼宝珠。次间宽1.58米,坊额则是二龙戏珠浮雕。牌坊柱脚则分别是8块翔凤卷草纹的抱鼓石夹护着,非常稳重。柱上刻有“光绪三年丁丑秋无名氏信士重建”。
一般人光看牌坊文字,会有点“蒙查查”,甚至疑惑:怎么广州隔壁佛山市的名字也“飞”上了越秀山?其实,这牌坊跟越秀山,就是原名观音山大有渊源。
原来,越秀山古时还不在城内。在明朝永乐三年(1405),当时的行政长官广东都指挥使花英主持,在越秀山主峰越井冈上修建了一座观音阁。确切来说,是扩建成。因为在那之前,山上已有一座万善寺,更早的时代,据传叫悟性寺。总之,花英上山拜佛,进得庙来进完香,左右一转就没地方可去了:寺太小了,又处在山林之中,一般人都不易找到,于是下令,将此寺扩建,同时更名为“观音阁”。以后,观音阁扩建、重修,规模越来越大,“佛山”牌坊,就是观音阁一部分。无论万善寺还是观音阁,当然都是供奉佛菩萨的啊,这座山,留下“佛山”牌坊就好理解啦。“佛光山耀”,这个牌坊,像“古之楚庭”牌坊一样,也是笃信佛菩萨的善男信女出资所建。有人考据说,这牌坊就是观音阁的山门。还举出历史照片说,左边就是观音阁山墙,沿梯级而登,就是观音阁了。“佛山”石牌坊跟佛山市没瓜葛,跟仙山灵气倒很有关系。
自从有了观音阁,观音山越来越出名了。观音阁正如牌坊所刻,多次重修扩建。其中较大一次在清初,那时平南王尚可喜想自己在南方称皇,连王府都烧制了高规格的琉璃瓦,不过后来还是有所顾忌,于是把这些建材捐献给各大寺庙了。其中一部分,就用于扩修观音阁,之后,干脆把名都改为“观音殿”。 清末民初,观音阁规模之盛,还可以从那时流传下来的早期照片上看出来。连“佛山”石牌坊之上的“古之楚庭”牌坊,在恢宏的观音正殿下都显得那么矮小。这样,民间逐渐将此山约定俗成命名为“观音山”。直到1927年广州起义时,义军地图上仍把山上设防点标注为“观音山”。
广州城当时流传有一首俗谚,也反映观音山在普罗市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广州有座观音山,可以排除万人难。如果心里有烦闷,要到山上行一行。衣食住行诸多事,想得顺当拜下山。摘得山上几株草,家宅平安心得闲。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广州城制高点观音阁被占作联军指挥部,英国海军军官克里兹也是个“玩摄影的”,他在1858年摄下了号称“观音阁的第一张照片”。观音山、观音阁与它的建筑,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见证。之后,有不少中外人士,包括当 时照相馆,都从不同角度,留下了观音阁及各种景物,包括“佛山”石牌坊的历史照片。
不过,众多的考据之中,认为“佛山”与观音山、观音阁无关的也有人在。这种意见认为,佛教历史只有约2500年,而佛教传入中国前,早有了“佛“这个汉字;《诗经》里就有“佛”字,西汉《毛诗》解释:“佛,大也”,理解为大家族大家庭之意,也有引申为“祖宗”,与道家关系似乎更近些。例如近在咫尺的三元宫、还有广州的仁威庙,佛山的祖庙、胥江神庙等等,可以理解为4600年来归宗认祖意味的“佛”。有趣的是,在牌坊稍下些的地方,还有四个形制更古旧的方形石墩,这种意见认为,这才是石牌坊原来匹配之物。另外还有人在牌坊下发现两个石构件。一件是长约1.1米,宽高约0.6和0.8米的疑似神像基座,估计重约1.5吨,上面有云纹、竹纹浮雕等;另一件相近大小的,则似乎是更古老的红砂岩香炉座。这些遗物,似乎都在佐证牌坊与观音阁的历史。
关于观音山、观音阁,民间自然传说众多,多为佛菩萨观音显灵之类。比如每天早晨, 祥云缭绕,晨色红光在云间透露出来,那就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在观音阁上空显灵等,因而引来各方民众慕名到观音山进 香朝拜,而且以赶大早头炷香为佳,以致后来天刚放亮,登山者已络绎不绝,沿道人声鼎沸,从王公贵胄、商贾军人,到士农工商,小贩、乞丐各色人等都杂陈于道。
普通故事之外,有一则传说却颇有意思。说的是广东才子伦文叙夺得状元,但榜眼柳先开心胸狭隘想打击报复,于是重金延请风水先生赖布衣布阵整蛊,赖布衣说:观音山是龙头,面临珠江,好似蛟龙吸水,才气极旺。教他去求张天师,张天师说:只有魁星才能镇得住龙脉。于是柳先开请了魁星回来到山上,建了个庙供奉,用黄布盖住魁星,骗人说这是观音,庙上也高挂起“观音庙”牌匾。广州城内的退休吏部尚书叫湛甘泉,他母亲笃信观音,于是一起去进香,在山上老太太却无故不幸跌倒,还扭伤了脚。湛甘泉纳闷:观音菩萨理应救苦救难,怎么母亲进香反而要受苦受难呢?待我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湛甘泉进得庙来,咦,怎么神像头上盖着黄布,他上前一掀,呀,这哪里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竟是一个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恶神。他登时火起,大喝一声:何方妖孽,竟敢到此害人。手起一挥,用折扇把恶神手指打断,回头一看,见神像还瞪眉凸目,复又喝道:还不思悔过,还望什么。啪地一声,把那泥塑头打低。到了第二天,他就命人把庙拆了。
当然,传说是守护美好、护佑广州文气的意思;其实观音阁从未供过魁星,也并不是被湛甘泉拆的。观音庙到了民初,虽然许多地方已经破败,但规模还很大,香火仍然鼎盛;后来,因为扩展道路,许多地方城墙都拆掉了。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当时广东主政者 成立了筹备会,商议纪念孙中山,建立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等,最终选定同一轴线上 的观音阁处建碑。到了1928年,观音阁与后面的神安炮台一起被拆除,翌年动工,在观音阁原址上,建起了更恢宏的中山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府正式将越秀山一带设为越秀公园,越秀山彻底取代了“观音山”。现在来到山上,曾经辉煌的观音阁根本已荡然无存,除了这个仍然古老而恢宏的“佛山”石牌坊,定为了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郁郁林木间,默默诉说着往日的历史。
(作者:邝穗雄)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邝穗雄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