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的蟠龙岗,是整个越秀山的制高点,这个曾经也是雄踞广州城北最高点的岗顶之上,矗立着一块刻有“四方炮台遗址”及记载文字的石碑。如果没有这块石碑,可能任谁也无法将眼前这个萧条的小空地和历史上著名的炮台联系起来。
四方炮台原称永宁炮台,后重修时因避道光皇帝名讳改名永康炮台,是清代镇守广州的城防炮台之一,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它也是鸦片战争重要遗迹之一,因炮台长宽似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
据顾炳章《虎门内河炮台图说》(手抄本)记载:四方炮台是广州城防的重要据点,“外台周围四十九丈九尺,高一丈七尺;台中子台周围十六丈八尺,高二丈一尺。垛墙青砖,外台石砌,南面各开大门一道。”“外台配炮十三位”,“子台配炮九位”“官厅二间,兵房十六间,药局一间。系广州协左营管辖。派记委兵丁李全亮等二十名在台防守。”
事实上,设有大小炮共22门的四方炮台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广州城的重要城防据点,担负着守卫广州全城的重要任务。
虽然四方炮台地位极其重要,但道光以前在四方炮台发生的战斗很少,因此史书对在此发生过的战斗记录也很少,直到道光廿一年(1841)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三元里抗英故事”被广为流传后,四方炮台才从此名闻遐迩。
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血雨腥风。
道光廿一年(1841),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攻陷广州城北四方炮台,并在此设英军司令部,居高临下俯视全城,逼令清军统帅奕山同意支付600万“赎城费”以换取交还炮台。和约签订后,英军士兵耀武扬威走出炮台四处窜扰,在三元里一带抢掠奸淫。
5月29日,三元里村民痛殴一小股英军士兵。为防报复,村民连夜联络附近103乡团练共抗英军。30日,南海和番禺两县百余村团练主动出击,手持戈矛犁锄赶至越秀山,围困四方炮台的英军司令部。英军司令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恰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团练将英军分割包围,赶下稻田展开肉搏。斩杀英军7人,伤42人。31日,又有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陆续赶来助战,围台民众增至数万。英军不敢出战,转而威胁清朝官府,扬言毁约轰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安抚英军,严令各县向乡绅施加压力。6月1日,乡绅各带本乡团练散去,炮台解围,英军退出广州。
当时广州民众愤于清廷腐败无能,遂以广州话写下民谣:“一声炮响,二(义)律埋城。三元里打仗,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顶上,六百万讲和。七钱二兑足,八千斤未烧。九九(久久)打下,十足输晒。”此民谣述说的正是四方炮台的不幸和三元里抗英民众的英勇。英军被迫撤出时,将四方炮台及各炮破坏殆尽。后经修复,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炮台又遭破坏,从此仅存地基。1959年在炮台基下发掘出铁炮一门,为德国克虏伯厂铸造,这门大炮现陈列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正门。
四方炮台不仅是鸦片战争的遗迹,还是广州起义的史迹。1927年,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后,四方炮台虽然早已成为一片废墟,但它仍然是起义军保护广州苏维埃政权的阵地。在这里,顽强的起义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坚守在这个广州北郊最高的制高点,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2007年,广州市文化局在此立了“广州起义遗迹”石碑。
如今的四方炮台早已硝烟尽散,成为鸦片战争时期的一处遗址景点。1999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越秀公园在四方炮台景区两个入口处新立了象征反抗外敌侵略的红砂岩雕塑两座,并把炮台遗址修缮一新,树立了古炮台遗址的文字说明牌,安放了“永宁台”古碑。
登上遗址,炮台虽然早已被毁,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炮座。一块块大石块嵌入了地面,形成较为平整的平台,当年的大炮就架设在上面。作为一处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如今尽管已经破败不堪、孤独萧条,但破败和萧条也掩盖不了它昔日抗击外来侵略的辉煌,掩盖不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四方炮台依然是原来的四方炮台,只不过在“四方炮台”之后加上了“遗址”二字罢了。站在这个曾经的广州城制高点凭吊怀古一番,或许会对这里发生过的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作者:黄文辉)
四方炮台原称永宁炮台,后重修时因避道光皇帝名讳改名永康炮台,是清代镇守广州的城防炮台之一,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它也是鸦片战争重要遗迹之一,因炮台长宽似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
据顾炳章《虎门内河炮台图说》(手抄本)记载:四方炮台是广州城防的重要据点,“外台周围四十九丈九尺,高一丈七尺;台中子台周围十六丈八尺,高二丈一尺。垛墙青砖,外台石砌,南面各开大门一道。”“外台配炮十三位”,“子台配炮九位”“官厅二间,兵房十六间,药局一间。系广州协左营管辖。派记委兵丁李全亮等二十名在台防守。”
事实上,设有大小炮共22门的四方炮台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广州城的重要城防据点,担负着守卫广州全城的重要任务。
虽然四方炮台地位极其重要,但道光以前在四方炮台发生的战斗很少,因此史书对在此发生过的战斗记录也很少,直到道光廿一年(1841)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三元里抗英故事”被广为流传后,四方炮台才从此名闻遐迩。
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血雨腥风。
道光廿一年(1841),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攻陷广州城北四方炮台,并在此设英军司令部,居高临下俯视全城,逼令清军统帅奕山同意支付600万“赎城费”以换取交还炮台。和约签订后,英军士兵耀武扬威走出炮台四处窜扰,在三元里一带抢掠奸淫。
5月29日,三元里村民痛殴一小股英军士兵。为防报复,村民连夜联络附近103乡团练共抗英军。30日,南海和番禺两县百余村团练主动出击,手持戈矛犁锄赶至越秀山,围困四方炮台的英军司令部。英军司令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恰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团练将英军分割包围,赶下稻田展开肉搏。斩杀英军7人,伤42人。31日,又有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陆续赶来助战,围台民众增至数万。英军不敢出战,转而威胁清朝官府,扬言毁约轰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安抚英军,严令各县向乡绅施加压力。6月1日,乡绅各带本乡团练散去,炮台解围,英军退出广州。
当时广州民众愤于清廷腐败无能,遂以广州话写下民谣:“一声炮响,二(义)律埋城。三元里打仗,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顶上,六百万讲和。七钱二兑足,八千斤未烧。九九(久久)打下,十足输晒。”此民谣述说的正是四方炮台的不幸和三元里抗英民众的英勇。英军被迫撤出时,将四方炮台及各炮破坏殆尽。后经修复,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炮台又遭破坏,从此仅存地基。1959年在炮台基下发掘出铁炮一门,为德国克虏伯厂铸造,这门大炮现陈列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正门。
四方炮台不仅是鸦片战争的遗迹,还是广州起义的史迹。1927年,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后,四方炮台虽然早已成为一片废墟,但它仍然是起义军保护广州苏维埃政权的阵地。在这里,顽强的起义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坚守在这个广州北郊最高的制高点,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2007年,广州市文化局在此立了“广州起义遗迹”石碑。
如今的四方炮台早已硝烟尽散,成为鸦片战争时期的一处遗址景点。1999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越秀公园在四方炮台景区两个入口处新立了象征反抗外敌侵略的红砂岩雕塑两座,并把炮台遗址修缮一新,树立了古炮台遗址的文字说明牌,安放了“永宁台”古碑。
登上遗址,炮台虽然早已被毁,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炮座。一块块大石块嵌入了地面,形成较为平整的平台,当年的大炮就架设在上面。作为一处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如今尽管已经破败不堪、孤独萧条,但破败和萧条也掩盖不了它昔日抗击外来侵略的辉煌,掩盖不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四方炮台依然是原来的四方炮台,只不过在“四方炮台”之后加上了“遗址”二字罢了。站在这个曾经的广州城制高点凭吊怀古一番,或许会对这里发生过的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作者:黄文辉)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黄文辉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