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纪念孙中山建筑群
郁郁葱葱的广州越秀山,风景优美,还有孙中山建筑群的历史文物。这建筑群包括山脚的中山纪念堂(不在洪桥街道辖内)及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与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了纪念他,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决定在越秀山麓建纪念孙中山建筑群。设计图样经公开征集,最后吕彦直夺得头筹。1929年奠基,纪念建筑群陆续建成。
当人们在越秀山南面山脚,走过498级的登碑道(百步梯)台阶,便到越井岗上的“中山纪念碑”。在纪念碑平台四周俯首而望,就可看到周围树木郁郁葱葱,越秀山美景尽收眼下。
中山纪念碑碑身用花岗石砌,高37米,碑底为方形,向上渐小渐尖。来到笫一层的碑座,周围有石栏围绕,碑基上层四周一共有26只羊头石雕,是羊城广州的象征。向上仰望可细观纪念碑全貌。碑座有一拱门可进入碑内,有阶梯到第二层。二层也有门至外面观景台。在正面碑身,7米高4米宽的巨型花岗石上刻有《总理遗嘱》全文,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使命: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此遗嘱后来戴季陶作《国父纪念歌》时浓缩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纪念碑座刻“中华民国十八年一月十五日孙中山先生纪念碑经始筹建委员会李济深等立石”、“建筑师吕彦直,承造人林佐”。碑座平台上四周有围栏,南正面有一圆拱门,进入碑身内,沿着盘旋梯面可达碑顶。纪念碑工程承包商为香港宏益公司。
建筑群的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建于1930年,原址是孙中山1921年就任非常大总统时与宋庆龄居住过的“粤秀楼”。沿着百步梯自上而下越秀山,在半山坡,左侧看到若隐若现的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走近便可看到,碑身高5.5米,呈尖顶方柱形,台座宽6.2米,高0.76米,正面有5级台阶。碑身是钢筋混凝土石米批荡建筑,正面有“孙先生读书治事处”8个贴金的繁体字。碑身背面是《抗逆卫士题名碑记》,这碑记载了1922年6月16日因陈炯明部叛变孙中山,粤秀楼被炮火夷为平地,61名总统卫士与叛军战斗的历史。1981年,碑上的大字贴金翻新。
回头再略提不在洪桥街道辖内的中山纪念堂,原址是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1922年陈炯明部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吕彦直(1894-1929)设计,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0月落成。
吕彦直一生主要设计了两处建筑,一处是南京中山陵,一处便是广州中山纪念堂,但就是这两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奠定了吕彦直建筑大师的地位。在中山纪念堂的前面是一片绿草茵茵的广场,广场上耸立着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在纪念堂的正顶上,有孙中山先生手迹“天下为公”横匾。进入大门,一幅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映入眼帘,两边是中山先生的嘱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进了礼堂,高大的穹顶给人以震憾,宽大的会场和用意大利花岗岩铺的地面,中外嘉宾来到这辉煌的建筑参观后,无一不赞不绝口。
整个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群庄严、宏伟、大气,寓意深刻,纪念碑及纪念堂成了广州的地标,使广州因此多了历史气息和革命色彩。现在,纪念孙中山的整个建筑群都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区。
(作者:陈明)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陈明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