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律师是谁?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是谁?是谁曾促使英国女皇废除了鞭刑?是谁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
没错,你答对了:他叫伍廷芳(1842—1922)。
从越秀山百步梯上下来,半山上中山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过一点,一处空旷平地上,立有两个形制颇别致的墓茔。其与中国传统古墓大相径庭,只见两墓南北并列,坐西向东,各为以花岗石构筑的古罗马式的墓亭,罗马柱、拱券、等腰三棱柱廊、十字架形主体布局等等,厚重、肃穆,都让人称奇不已。这就是伍廷芳、伍朝枢父子墓。两墓间稍前建一碑亭,这约两米多高的碑亭形式,也是罗马式的,罗马哥特式柱子与垂券、等腰三角形棱柱状顶等等。里面立的,是孙中山先生为伍廷芳所作的墓表碑。东北面,是高约2.5米的伍廷芳坐像。坐像台基是呈方形,边长各1.5米,高1.8米,饰有花纹图案。高坐其上沙发中的伍廷芳,戴瓜皮小帽,着对襟布扣唐装,下束马褂,脚穿礼绒便鞋,右腿交叠于左腿上,神情安详,正深邃地凝视远方。塑像栩栩如生、稳重庄严、儒雅得体,非常传神。基座正面镌有《伍博士铜像志》。这座像为水泥雕塑,原来是仿制的。原作是铜塑,是著名新诗诗人、雕塑家李金发的得意之作,上世纪50年代被拆掉放在广东省博物馆,“大炼钢铁”时,被熔为铜汁,现在石像比原作略小,但基本体现了原作精神。
这里,已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842年,伍廷芳生于新加坡,原籍是广东新会,3岁跟着父母回国定居广州芳村。童年伍廷芳“读书目十行下,一览不忘。稍长,概然有澄清宇内之志,不屑为章句帖括之学。”13岁被劫匪绑票,他竟能机智逃脱。少年伍廷芳“喜读子书、史鉴、小说”,而对科举“兴趣索然”。1856年,14岁的他到香港求学,在圣保罗书院接受全新的近代教育。毕业后,与友人创《中外新报》,“中国之有‘中国人自办日报’自此始”。1867年,港英当局颁《维持社会秩序及风化条例》,其中赋予港督公开招商开赌权力;伍廷芳认为,聚众赌博合法化是对中国人的侮辱,奖励赌博决不为法治精神所允许,愤然上书港督要求收回成命。自然,人微言轻的声音根本激不起半点波澜。于是,伍廷芳于1874年告别家庭,“奋发走英伦,入林肯法律学院,习法律,开游学之先河”。他成为中国第一位自费留学生。
3年后,36岁的伍廷芳获法学博士学位,应试取得大律师资格。 成为首个中国法学博士、首个获得律师资格的中国人。回香港后任律师,得到当时港督赏识,成为香港第一个华人议员,又受聘为立法委员。他在港为华人利益奔走,“俨然为华人之代言人”。1878年,港督宣布废除针对中国人的公开笞刑,遭到在港英国居民强烈反对,伍氏旗帜鲜明支持港督,认为鞭刑有违平等与人权原则。华人集体签名要求英女皇废除笞刑,请愿书由他递交。不久,英女皇批准,香港从此废除笞刑。他的法律、外交才能脱颖而出,令当时清朝重臣李鸿章风闻大名,多次招其入幕。带着强国富民梦想,伍廷芳北上天津,进入李鸿章幕僚,襄办洋务,在幕府中生活了14年, 成为李鸿章左右手,走上了外交家的道路。
他任法律顾问期间,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后出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1902年,被推举为修律大臣,他提出将律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永远废除,获得批准;他还提出废除“连坐”、禁止刑讯、改良狱政、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等一系列先进主张;起草了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大清商律》等新法,产生深远影响。后孙中山先生称为“开中国刑法新纪元”。他任过中国驻美、日、秘鲁、古巴、墨西哥公使,以娴熟英语和广博的国际法知识,运用国际法准则和国际惯例,维护华人华侨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辛亥革命后,伍廷芳主张南北议和,促成清帝退位。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兼外交总长。他参加了孙中山护法军政府,任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兼任广东省省长。1922年,陈炯明部叛变,他以八十高龄追随孙中山下永丰舰,不幸病逝。孙中山十分悲伤:“陈逆叛变,祸国殃民,但总长忧劳过度,遂而不起,我们后死者,应同心努力,戡平叛乱,然后可以慰伍总长真灵,完成革命大业。”“今日伍总长之殁,无异代我先死,亦即代诸君而死,为伍总长个人计,诚死得其所。惟元老凋谢,此后共谋国事,同德一心,恐无如伍总长其人矣。吾军惟有奋勇杀贼,继成遗志,使其瞑目于九泉之下,以尽后死者之责而已。”
于伍廷芳,时人有评价:“能以出世之精神,作入世之事业。”这位杰出的近代外交家、法学家几乎参与了他那个时代中国重大的内政外交事件。建立司法独立的法治国家的理想,也许是这位奇才一生的追求。家人按其遗愿火葬,墓地选在当时广州东郊一望岗,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对面。
伍朝枢(1886—1934),是继承了父亲伍廷芳志向、精神的近代中国新一代杰出职业外交家。他13岁随父赴美读书,190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获学位后进林肯法律研究院深造,获大律师资格,他都是第一名的成绩。归国后23岁就任外交司司长等职。1917年伍氏父子追随孙中山参与护法运动。他任外交部次长、大元帅府外交部长等。1925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后任驻美公使、广东省政府主席兼琼崖特区长官等。
伍朝枢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的巴黎和会、照会西班牙废除到期的不平等条约、与美谈判争取了列强第一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中美关税新约”、作为全权代表出席国际联盟会议并成功说服列强承认中国废约的合理合法,等等。伍朝枢中西教育学问扎实,才气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的巴黎和会,伍朝枢等力争从日本手上收回原德国占据山东的权益,中国代表顶着日本扬言出兵等国际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第一次没有对列强妥协。斗争过程有理有节,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
伍朝枢出任赴美特使,与美国就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废除治外法权谈判。1929年,经过艰苦交涉和外交活动,中美签订“中美关税新约"。这是列强中第一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他作为中国首席全权代表出席两届国联大会,会上,伍朝枢提出修改不适用条约的建议。这牵动了凡尔赛和约体系,列强代表纷纷上来围攻伍朝枢。伍朝枢据理陈词、舌战列强,各国只好承认中国修约申请的请求为正当。这也为后来废除不平等条约打下了一定基础。
1934年,年仅46岁的伍朝枢因病辞世。壮志未竟,英年而逝,留下了一片唏嘘。家人将其与伍廷芳合葬一处。“文化大革命”期间,位于先烈东路的墓园被占作工厂,直到1988年,城市建设需要,广州市政府将伍氏父子墓园迁至越秀山今址。
(作者:邝穗雄)
没错,你答对了:他叫伍廷芳(1842—1922)。
从越秀山百步梯上下来,半山上中山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过一点,一处空旷平地上,立有两个形制颇别致的墓茔。其与中国传统古墓大相径庭,只见两墓南北并列,坐西向东,各为以花岗石构筑的古罗马式的墓亭,罗马柱、拱券、等腰三棱柱廊、十字架形主体布局等等,厚重、肃穆,都让人称奇不已。这就是伍廷芳、伍朝枢父子墓。两墓间稍前建一碑亭,这约两米多高的碑亭形式,也是罗马式的,罗马哥特式柱子与垂券、等腰三角形棱柱状顶等等。里面立的,是孙中山先生为伍廷芳所作的墓表碑。东北面,是高约2.5米的伍廷芳坐像。坐像台基是呈方形,边长各1.5米,高1.8米,饰有花纹图案。高坐其上沙发中的伍廷芳,戴瓜皮小帽,着对襟布扣唐装,下束马褂,脚穿礼绒便鞋,右腿交叠于左腿上,神情安详,正深邃地凝视远方。塑像栩栩如生、稳重庄严、儒雅得体,非常传神。基座正面镌有《伍博士铜像志》。这座像为水泥雕塑,原来是仿制的。原作是铜塑,是著名新诗诗人、雕塑家李金发的得意之作,上世纪50年代被拆掉放在广东省博物馆,“大炼钢铁”时,被熔为铜汁,现在石像比原作略小,但基本体现了原作精神。
这里,已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842年,伍廷芳生于新加坡,原籍是广东新会,3岁跟着父母回国定居广州芳村。童年伍廷芳“读书目十行下,一览不忘。稍长,概然有澄清宇内之志,不屑为章句帖括之学。”13岁被劫匪绑票,他竟能机智逃脱。少年伍廷芳“喜读子书、史鉴、小说”,而对科举“兴趣索然”。1856年,14岁的他到香港求学,在圣保罗书院接受全新的近代教育。毕业后,与友人创《中外新报》,“中国之有‘中国人自办日报’自此始”。1867年,港英当局颁《维持社会秩序及风化条例》,其中赋予港督公开招商开赌权力;伍廷芳认为,聚众赌博合法化是对中国人的侮辱,奖励赌博决不为法治精神所允许,愤然上书港督要求收回成命。自然,人微言轻的声音根本激不起半点波澜。于是,伍廷芳于1874年告别家庭,“奋发走英伦,入林肯法律学院,习法律,开游学之先河”。他成为中国第一位自费留学生。
3年后,36岁的伍廷芳获法学博士学位,应试取得大律师资格。 成为首个中国法学博士、首个获得律师资格的中国人。回香港后任律师,得到当时港督赏识,成为香港第一个华人议员,又受聘为立法委员。他在港为华人利益奔走,“俨然为华人之代言人”。1878年,港督宣布废除针对中国人的公开笞刑,遭到在港英国居民强烈反对,伍氏旗帜鲜明支持港督,认为鞭刑有违平等与人权原则。华人集体签名要求英女皇废除笞刑,请愿书由他递交。不久,英女皇批准,香港从此废除笞刑。他的法律、外交才能脱颖而出,令当时清朝重臣李鸿章风闻大名,多次招其入幕。带着强国富民梦想,伍廷芳北上天津,进入李鸿章幕僚,襄办洋务,在幕府中生活了14年, 成为李鸿章左右手,走上了外交家的道路。
他任法律顾问期间,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后出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1902年,被推举为修律大臣,他提出将律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永远废除,获得批准;他还提出废除“连坐”、禁止刑讯、改良狱政、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等一系列先进主张;起草了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大清商律》等新法,产生深远影响。后孙中山先生称为“开中国刑法新纪元”。他任过中国驻美、日、秘鲁、古巴、墨西哥公使,以娴熟英语和广博的国际法知识,运用国际法准则和国际惯例,维护华人华侨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辛亥革命后,伍廷芳主张南北议和,促成清帝退位。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兼外交总长。他参加了孙中山护法军政府,任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兼任广东省省长。1922年,陈炯明部叛变,他以八十高龄追随孙中山下永丰舰,不幸病逝。孙中山十分悲伤:“陈逆叛变,祸国殃民,但总长忧劳过度,遂而不起,我们后死者,应同心努力,戡平叛乱,然后可以慰伍总长真灵,完成革命大业。”“今日伍总长之殁,无异代我先死,亦即代诸君而死,为伍总长个人计,诚死得其所。惟元老凋谢,此后共谋国事,同德一心,恐无如伍总长其人矣。吾军惟有奋勇杀贼,继成遗志,使其瞑目于九泉之下,以尽后死者之责而已。”
于伍廷芳,时人有评价:“能以出世之精神,作入世之事业。”这位杰出的近代外交家、法学家几乎参与了他那个时代中国重大的内政外交事件。建立司法独立的法治国家的理想,也许是这位奇才一生的追求。家人按其遗愿火葬,墓地选在当时广州东郊一望岗,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对面。
伍朝枢(1886—1934),是继承了父亲伍廷芳志向、精神的近代中国新一代杰出职业外交家。他13岁随父赴美读书,190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获学位后进林肯法律研究院深造,获大律师资格,他都是第一名的成绩。归国后23岁就任外交司司长等职。1917年伍氏父子追随孙中山参与护法运动。他任外交部次长、大元帅府外交部长等。1925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后任驻美公使、广东省政府主席兼琼崖特区长官等。
伍朝枢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的巴黎和会、照会西班牙废除到期的不平等条约、与美谈判争取了列强第一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中美关税新约”、作为全权代表出席国际联盟会议并成功说服列强承认中国废约的合理合法,等等。伍朝枢中西教育学问扎实,才气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的巴黎和会,伍朝枢等力争从日本手上收回原德国占据山东的权益,中国代表顶着日本扬言出兵等国际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第一次没有对列强妥协。斗争过程有理有节,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
伍朝枢出任赴美特使,与美国就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废除治外法权谈判。1929年,经过艰苦交涉和外交活动,中美签订“中美关税新约"。这是列强中第一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他作为中国首席全权代表出席两届国联大会,会上,伍朝枢提出修改不适用条约的建议。这牵动了凡尔赛和约体系,列强代表纷纷上来围攻伍朝枢。伍朝枢据理陈词、舌战列强,各国只好承认中国修约申请的请求为正当。这也为后来废除不平等条约打下了一定基础。
1934年,年仅46岁的伍朝枢因病辞世。壮志未竟,英年而逝,留下了一片唏嘘。家人将其与伍廷芳合葬一处。“文化大革命”期间,位于先烈东路的墓园被占作工厂,直到1988年,城市建设需要,广州市政府将伍氏父子墓园迁至越秀山今址。
(作者:邝穗雄)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邝穗雄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