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现在已经找不到像越秀山水塔那样年代久远、有人文历史的水塔了。
越秀山水塔又称“观音山水塔”,位于越秀山西坡,建于原观音山象岗炮台旧址内。为钢制球形,高于地面70米。塔高14.6米,内径12.2米,可容水1100多立方米,塔身为绿色油漆,远看犹如一个绿色氢气球,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广州市建造的4个著名水塔之一,也是广州历史上最大的水塔,曾是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广州历史上共建过4座水塔。第一座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的位于城西长寿路的西关水塔,于1976年退出历史舞台。第二座是1928年建于东山杨箕的东山水塔,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拆毁。现在仅存的这个第三座水塔——越秀山水塔,于1931年3月1日奠基兴建,次年4月1日启用,于1998年初停用,1999年7月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第四座是民国初期建的沙面水塔,上世纪70年代初拆除。
越秀山水塔建造的位置恰好选在方圆形的象岗炮台上。当时广州每天正午12时都会在象岗炮台放一响炮,向市民报时。由于水塔建造选定的位置恰巧是放午炮的位置,为了建造这个可容水24万英加仑的巨大水塔,于是市政府决定:“于1930年7月19日起停止放中午炮,将大炮拆迁作展览品,该象岗炮台则用于建设越秀山水塔。”
在越秀山水塔建成之前,沙面水塔只供水给沙面,广州城市供水主要靠西关水塔和东山水塔。由于这两座水塔分处广州的东西两端,市中心的自来水经过管道的长途摩擦阻滞,水压下降,水流缓慢,时断时续。因此,在越秀山象岗炮台兴建水塔便显得必须且迫切了。
民国18年(1929)1月,时任广州特别市市长的林云陔提请市政府接管了“商办广州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广州特别市政府自来水管理委员会”。其时,越秀山仍沿用明朝永乐年间名号称为“观音山”。因此,建成后的越秀山水塔当时也被称作“观音山水塔”。
民国20年(1931)4月1日,越秀山水塔正式启用,开始向市区内10层楼以上供水。由于当时广州市内的高层建筑并不多,加之水塔位于越秀山的山岗之上,海拔够高,因此该水塔对广州的自来水供应曾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区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特别是1949年以后市区扩展了十几倍,老式的供水系统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随着附近地段对供水需求日益增长,越秀山水塔因容积小,其作用大减,至1990年底仅向附近小范围区域供水。1998年初,该水塔停止使用,完成其历史使命。随后,水塔移交给越秀公园,作为越秀山标志性建筑和广州市一处人文景观保留,1999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越秀公园西门进入,沿着明代古城墙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可以看见右边有一个绿色的球形物体静静地屹立在山顶之上。山脚有一块青黑色的石碑刻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越秀山水塔”的字样。水塔早已被“关”在院门之内,锈迹斑驳的铁门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游人止步”。在水塔“退役”后,为了避免游人攀爬导致安全问题,它早已被围蔽起来,不再对外开放。
水塔周围已长满杂草,透过树木遮掩的空隙,可以看到水塔呈一不规则的圆形,造型美观,全身涂有绿油漆。水塔为钢制球形,结构合理。以炮台为基址,底部打入工字钢铁桩,支架大部分隐藏在炮台之下,基础十分坚固。塔基座高2米,基座与塔身交接处伸出一宽1.2米钢板平台绕塔一周。球形塔身高14.6米,离塔基3.4米处竖一高约11米的梯状标尺,显示塔内水位的高低。塔顶有一直径0.94米的圆形井口,井内有铜制浮球控制水位,还备有一检修铁梯。井口上盖建—2.5米高的八角圆顶小屋,屋有四扇圆拱形窗,南面一扇可作门开启。塔外设有悬弧形梯,凭梯可登上塔顶小屋,梯还可绕塔转动作塔外壁维护之用。
如果不留意,即使经常逛越秀公园的人也不容易发现这个球形水塔的存在。相比起名声在外的镇海楼、五羊石像等景点,球形水塔更像一位见证沧海桑田而后隐于山野的“雅士”,如今已经慢慢淡出了百姓的视野。
(作者:黄文辉)
越秀山水塔又称“观音山水塔”,位于越秀山西坡,建于原观音山象岗炮台旧址内。为钢制球形,高于地面70米。塔高14.6米,内径12.2米,可容水1100多立方米,塔身为绿色油漆,远看犹如一个绿色氢气球,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广州市建造的4个著名水塔之一,也是广州历史上最大的水塔,曾是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广州历史上共建过4座水塔。第一座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的位于城西长寿路的西关水塔,于1976年退出历史舞台。第二座是1928年建于东山杨箕的东山水塔,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拆毁。现在仅存的这个第三座水塔——越秀山水塔,于1931年3月1日奠基兴建,次年4月1日启用,于1998年初停用,1999年7月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第四座是民国初期建的沙面水塔,上世纪70年代初拆除。
越秀山水塔建造的位置恰好选在方圆形的象岗炮台上。当时广州每天正午12时都会在象岗炮台放一响炮,向市民报时。由于水塔建造选定的位置恰巧是放午炮的位置,为了建造这个可容水24万英加仑的巨大水塔,于是市政府决定:“于1930年7月19日起停止放中午炮,将大炮拆迁作展览品,该象岗炮台则用于建设越秀山水塔。”
在越秀山水塔建成之前,沙面水塔只供水给沙面,广州城市供水主要靠西关水塔和东山水塔。由于这两座水塔分处广州的东西两端,市中心的自来水经过管道的长途摩擦阻滞,水压下降,水流缓慢,时断时续。因此,在越秀山象岗炮台兴建水塔便显得必须且迫切了。
民国18年(1929)1月,时任广州特别市市长的林云陔提请市政府接管了“商办广州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广州特别市政府自来水管理委员会”。其时,越秀山仍沿用明朝永乐年间名号称为“观音山”。因此,建成后的越秀山水塔当时也被称作“观音山水塔”。
民国20年(1931)4月1日,越秀山水塔正式启用,开始向市区内10层楼以上供水。由于当时广州市内的高层建筑并不多,加之水塔位于越秀山的山岗之上,海拔够高,因此该水塔对广州的自来水供应曾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区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特别是1949年以后市区扩展了十几倍,老式的供水系统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随着附近地段对供水需求日益增长,越秀山水塔因容积小,其作用大减,至1990年底仅向附近小范围区域供水。1998年初,该水塔停止使用,完成其历史使命。随后,水塔移交给越秀公园,作为越秀山标志性建筑和广州市一处人文景观保留,1999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越秀公园西门进入,沿着明代古城墙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可以看见右边有一个绿色的球形物体静静地屹立在山顶之上。山脚有一块青黑色的石碑刻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越秀山水塔”的字样。水塔早已被“关”在院门之内,锈迹斑驳的铁门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游人止步”。在水塔“退役”后,为了避免游人攀爬导致安全问题,它早已被围蔽起来,不再对外开放。
水塔周围已长满杂草,透过树木遮掩的空隙,可以看到水塔呈一不规则的圆形,造型美观,全身涂有绿油漆。水塔为钢制球形,结构合理。以炮台为基址,底部打入工字钢铁桩,支架大部分隐藏在炮台之下,基础十分坚固。塔基座高2米,基座与塔身交接处伸出一宽1.2米钢板平台绕塔一周。球形塔身高14.6米,离塔基3.4米处竖一高约11米的梯状标尺,显示塔内水位的高低。塔顶有一直径0.94米的圆形井口,井内有铜制浮球控制水位,还备有一检修铁梯。井口上盖建—2.5米高的八角圆顶小屋,屋有四扇圆拱形窗,南面一扇可作门开启。塔外设有悬弧形梯,凭梯可登上塔顶小屋,梯还可绕塔转动作塔外壁维护之用。
如果不留意,即使经常逛越秀公园的人也不容易发现这个球形水塔的存在。相比起名声在外的镇海楼、五羊石像等景点,球形水塔更像一位见证沧海桑田而后隐于山野的“雅士”,如今已经慢慢淡出了百姓的视野。
(作者:黄文辉)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黄文辉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