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富豪胡文虎、胡文豹
南洋富豪胡文虎、胡文豹被商界誉为“虎豹两兄弟”。半个世纪前,在新加坡、香港以至整个亚洲大陆,提起胡文虎,胡文豹及他们的“虎标万金油”,几乎可以说妇幼皆知,无人不晓。
他们以父亲留下的微薄家业为基础,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建立了一个包括药品、银行、保险和报业等多种行业在内的庞大商业王国,成为南洋地区声名显赫的华人企业家。
胡氏的祖籍是福建永定县。一百多年前,正是中国国家破碎、民不聊生的年代,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其父胡子钦便是其中的一员。1861年,胡子钦流落到缅甸,在仰光开设了一家中药行——永安堂。胡子钦医术高明,待人宽厚,在仰光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永安堂也因此生意兴隆。
不久,胡子钦娶潮州籍李氏为妻,生下文龙、文虎、文豹三兄弟。文龙早年夭折,文虎、文豹则比肩而立,同承父业。
胡氏兄弟创业于动乱之时,守业在外国资本家的虎视眈眈之中,一举建成了庞大的万金油王国和报业王国。其经营之道与发家史一直笼罩着某种神秘的光环,至今仍被商界津津乐道,视为楷模。
如今,胡文虎、胡文豹均已去世,这个显赫一时的商业帝国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除胡仙女士所主持的星岛报业仍称霸香港外,其他产业多已易手他人。最近,胡仙女士以高出原售价好几倍的价格买回了1977年卖出的香港虎豹别墅,使这座花园别墅重新回到胡氏家族手中。世人推测,“虎豹家族”或许会以此为标志重振雄风。

(一)“虎标万金油”名扬海内外
五十年代前后,东南亚一带几乎无人不知这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小盒子——“虎标万金油”。其标记是,在通红的衬底上,印着栩栩如生的虎头。“虎标万金油”是胡文虎、胡文豹两兄弟开创基业的先锋产品,它为胡氏兄弟积累了巨额财富。许多人对此百思不解,一个小小的极其普通的清凉解暑药品,蝇头小利,何以能使胡氏家族一跃而跻身富家行列?
1908年,胡子钦老中医溘然长逝,给两个儿子留下的唯一产业是一家中药行——永安堂。父亲去世后,中药行的生意日渐萧条。因为父亲的医术和名望,是年轻的儿子无法替代的。文虎、文豹意识到,仅靠父亲的这点产业是无法发展的,必须开辟一个全新的产品,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文虎自幼活泼顽皮,十岁时被送往福建老家求学,四年间换了十几位老师。父亲只好将文虎从福建接回仰光,留在身边学习医书,研读药物知识。弟弟文豹恰恰与哥哥性情相反,像父亲一样宽厚、文静。因此,文豹被留在仰光学习英语。父亲的这种安排正好为兄弟俩后来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合作条件:一个深谙英语,一个熟识中文,兄弟俩在南洋商界如鱼得水。
胡氏兄弟潜心思索,多方奔走,发现南洋地区气候炎热,日照强烈,人们易患头晕、湿热等病症。这类病症虽然轻微,但在南洋地区,人人都有患这种病症的可能,而一旦染上这种病症,就极易使人感到不适。由于文虎曾回福建待过几年,因而重返南洋后,这种不适的感觉更为深刻,并使他久久难忘,直至老年仍记忆犹新。两兄弟经过商议,见解不谋而合,立即决定生产一种人人适用的清凉解暑药物。这是一种小利率大市场的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虎标万金油”推向市场后,这种体积很小、携带方便、价格低廉、疗效神速的清凉解暑药品,吸引了很多的消费者。
对于这种药品的配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胡氏家族缄口不言,秘而不宣,使它更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有人说,文豹毕业后曾在一家德人经营的西药房做事。由于他勤劳肯干,甚得老板器重,因而得到老板密授的制药良方。也有的人说,胡氏家族中有祖传秘方“玉树神散”。文虎随父学医多年,深懂药理,因而将祖传秘方改制而成。还有的人说,胡文虎曾深入缅甸山林村寨,从山民中获得缅甸古代一种秘方,然后用重金聘请专家研制成此药。众说纷纭的“虎标万金油”,虽然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但最初的销售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的。
胡文虎亲自提着药箱到商场、码头等人多的地方去推销药品,甚至提着药箱深入到拥挤狭窄的居民区去治病。文豹则制作了许多图文并茂的广告宣传品,亲自到四处张贴。销售情况刚刚有些转机,不料遇到了竞争对手,一个叫韦少伯的人制造了“佛标二天油”。这使“虎标万金油”的宣传效果几乎是白费。“虎标万金油”本身价格低廉,赢利甚微,加上制作宣传广告耗费了不少钱,因而使胡氏兄弟几乎入不敷出。胡氏兄弟再度权衡了产品的发展前景后,毕其全力与韦少伯展开了一场市场竞争,其激烈和深入的程度使许多商界同仁侧目。胡氏兄弟靠着他们的魄力和智慧,终于使“虎标万金油”销路猛增,一举占领整个东南亚市场,胡氏兄弟的名字也随之名扬海内外。
胡文虎又随之研制出一系列供外用、内服的“虎标”药品,如粉剂、丸剂等,而且均做到了物美价廉,从而扩大了“虎标”药品的市场。“虎标万金油”先后占领了新加坡、缅甸、香港等地的市场,接着又进入了大陆市场。一时间,无以计数的人家都备有此药。人们头晕、头痛用它蚊虫叮咬也用它,患有暑热之类的病症时也用它,因而它成了名副其实的“万金油”。廉价的“虎标万金油”吸引了众多中下层的消费者,在商品消费者中,最有潜力、最为广阔的市场,毫无疑问在他们之中。如果从方便有效来看,“虎标万金油”也能吸引那些身份显赫的消费者。
胡氏家族从出售小小的盒制药品而重振雄风,这是许多人既不敢想也不敢信的事。然而,配合默契的胡氏兄弟却因此而实现了他们的宏愿。小在大之外,大在小之中。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源远流长的古典哲理,被胡氏兄弟巧妙地运用于经营之中。“虎标万金油”的成功是东南亚商界的一大奇迹。
[赏析]
“小利润,大市场”
“小利润,大市场”是被许多人忽视的经营谋略。胡氏兄弟的成功又恰恰得益于此。人们能够认同“薄利多销”,能够认同“积水成河”,却常常看不到更深层次上市场对商品的绝对制约。看不到这一点,“薄利多销”只能奏效于一时,产品很快便无人问津,“积水成河”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市场是无情的,它沿着自身的规律无形地左右着成千上万的经营者的命运,个别的消费现象仅仅是这宏大乐章的部分音符。要想获得成功,只有潜入市场的最深层去探索,发现那个鲜为人知的、最为广阔的潜在市场。唯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小利润才是可行的;反之,则是权宜之计,终究得不到大的发展。

(二)创办报业,拓展商路
“虎标万金油”问世之初,推销工作极其艰难,胡氏兄弟开始认识到广告宣传对于产品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付不起报纸广告的巨额费用,只能因陋就简,由文豹设计制作街头彩色的招贴,在大街小巷张贴。置身在那熙攘的码头或街市上,看着卖报的小贩如游鱼般在人群中穿梭叫卖,胡文虎便萌生一个连自己都吃惊的想法:办一张属于自己的报纸。到那时,“虎标万金油”的广告想制成多大就制成多大。文虎甚至连巨大广告的图样都默默地设想过好多遍。但文虎不敢把这个想法对任何人说,他怕被人们嗤笑,怕生性沉稳的弟弟责怪他冒险。事实上,那时对他们兄弟俩来说,办报纸无异于天方夜谭。在企业界,人们多把生产经营与银行联系在一起,许多大企业家都是身兼企业家和金融家双重身份。报业和产品经营则有点“风牛马不相及”,商界几乎没有这样的先例,只有文化娱乐业才顺理成章地和报业联成一体。
胡文虎是个异常执着的人,一旦认准了自己的目标,总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实现它。他认准办报纸将对“虎标万金油”的成功起着重大作用,“虎标万金油”要走进千家万户,只有依靠报纸的宣传。他认为,广大的东南亚市场,若没有报纸作宣传媒介是难以占领的。下了办报纸的决心后,仅仅读过四年私塾的胡文虎便开始留意报刊业的发展及有关经营知识。1913年,胡氏兄弟的经营稍有盈利,胡文虎便在仰光与人合资创办了一份《仰光日报》。《仰光日报》创办后,对“虎标万金油”的宣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胡主虎花费了很多精力,使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妙趣横生。一时间,仰光全城无人不知“虎标万金油”和胡兄氏弟。那些关于万金油的传奇小故事,也借助报纸传遍仰光的大街小巷。初次尝到了办报的甜头后,胡文虎很快便独资创办了《晨报》,从此开始致力于新闻事业。《晨报》的广告宣传业务更加有声有色既大力宣传“虎标万金油”,又从事多种产品的广告宣传。这就使胡文虎的经营才华在办报方面显示出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争打乱了原有的市场机制,给有才能和魄力的人提供了一个迅速崛起的机遇。
胡氏兄弟看准这一大好机会,一方面将“虎标万金油”投入更大规模的生产,另一方面致力于扩大报业经营规模。由于战争破坏,一些报纸先后被迫停刊,设备也遭到严重破坏。胡文虎开始用极其低廉的价格收买这些报业,后来又乘机创办新的报纸。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胡文虎已成功地拥有十余家海内外报业,并且有了相当的舆论影响力。胡文虎把这十余家海内外报业联合成星系报业集团,自任董事长。十余家报业均以“星”字为头:星洲日报、星华日报、星光日报、星中日报、星岛日报等等。这些报纸遍布东南亚各地,地域宽广,发行量大。各报都以集束式隆重推出“虎标万金油”的宣传攻势,锐不可当。众多的星系报业致力宣传“虎标”系列药品,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人们至此才深为叹服胡文虎目光远大。新闻事业上的成功,使胡氏兄弟荣登“万金油王国”的宝座,“虎标”药品的经营兴隆无比,利润滚滚而来。胡氏兄弟还扩建了永安药堂总行,在各地设置了分行,并增建了好几座药厂。此外,他们还在新加坡创办了崇侨银行和大众保险公司,开始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胡氏家族从此进入最辉煌的时期。报业和药品制造成为胡氏兄弟企业的两大支柱,它们互为表里,互相促进,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内部循环机制。
胡文虎从1931年创办第一家报纸起到1970年止,三十九年间共创办报业十余家,被南洋商界誉为“报业大王”。“虎标万金油”从开始推出到风靡南洋市场,也经过了大致相同的近四十年历程。“众星拱月”式的经营谋略,使胡氏兄弟的事业达到了第二个高峰。

[赏析]
众星拱月
“众星拱月”这一评语,既是南洋商界对胡氏兄弟经营谋略的高度赞许,同时又嵌有星系报业中的“星”字。
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应该有其作为支柱和中心的产品,并以此为龙头,形成产品与产业系列,企业才可立于不败之地。胡文虎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报业的宣传功能为其产品推波助澜。这样巨大持久的产品宣传攻势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任何企业所无法达到的。
商品经营贵在创新。如何创新?方法各不相同。胡氏兄弟的创新在于利用不同产品的功能互补,造成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经营态势。这种经营之道很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的产品生产多呈单一型,急需调整产品结构,而如何调整则是关系到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

(三)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胡文虎、胡文豹两兄弟也不例外,因而获得慈善家的美名。胡氏兄弟成功之时,恰值祖国抗日战火纷飞之际,他们多次捐赠巨款给灾难深重的同胞,帮助他们摆脱战争和疾病的困苦。
最初,他们将永安堂利润的四分之一用于捐助。后来逐年增加,达到盈利的60%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南京、汕头、厦门、广东等地都有他们出钱兴办的医院、孤儿院、养老院等。1935年,他们拟捐 350万元在全国各地建立小学一千所,只因抗日战争爆发,这一计划没能实现。三十年代,胡文虎曾捐助路费,使数百名华侨得以重返家园。
最为特别的是,胡文虎不惜耗费巨资,修葺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那时,朝政腐败,加上连年战乱,人们衣食难安,更无人顾及那些名胜古迹。胡文虎因处理商务回国时,曾特意去了许多名胜风景区,如琼州温泉、潮州湘子桥、杭州六和塔等等。面对一处处破败的风景地,任何人都会愀然心酸,胡文虎难过得几乎落下泪来。我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明,难道就这样任其消失吗?不,不能!胡文虎决心使它们重现昔日的风采。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胡文虎愿意竭尽全力报效祖国,然而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在报效祖国时,选择了一个最有价值的投资方向。名胜古迹毫无疑问具有最久远的保存意义,也具有最难定的价值。古往今来的游览者,谁能忘记那些为修葺名胜古迹而作出过贡献的人呢!胡氏兄弟先后投资修葺多处名胜古迹,有些是通过地方政府进行的,也有的是胡氏兄弟自行组织乡邻修葺的。修后的杭州六和塔、潮州湘子桥等名胜古迹均焕然一新,使游人流连忘返。
胡氏兄弟又投资在仰光曼谷修复了不少名胜古迹,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永久的纪念。他们还拨出巨款,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福建永定修建豪华别墅、花园。这些别墅、花园均向民众开放,供人游览。他们曾计划买下一个小岛,修建别墅、花园及全套游乐设施,并开放给公众游玩。后来因新加坡沦陷,原有的计划没有实现。还有一个至今令人难忘的故事:半个世纪前,新加坡游泳池很少,胡文虎便把他的旧别墅改成游泳池,供人们游泳。后来,游泳者太多,胡文虎干脆叫人挂了一个牌子在门口,上书:“不准外籍人士入内”。当时,正值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新加坡。胡氏挂出这样的牌子,是要担当一定风险的。此举深受当地人的赞誉,胡氏家族因此而威望大增。
1944年,胡文豹在仰光病逝,终年59岁。文豹的逝世对文虎打击很大。胡文虎又独自奋斗了十年,后因患心脏病1954年在美国檀香山病,享年71岁。南洋一代富豪的奋斗史结束,唯有那些被修葺一新的名胜古迹,永远地留下了他们的美名和身影。

文献资料来源:1997年   《南洋富豪胡文虎、胡文豹》

作者:北京德辰管理研究中心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