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可避免,然而生荣死哀是人所追求,故过去有钱人家对红(喜)白(丧)二事,不惜铺张浪费,但穷苦人家,生活困难,只能草草了事,没有什么体面不体面的。
过去广州的有钱人,对自己的身后事,在三十岁后就早早作了安排,预先买了一副柳州或汀州上等棺材放在楼阁,称为“上寿”,又购置好寿衣、帽、鞋等物,便不惜重金请风水先生为自己找一个龙脉、吉穴山地,在那里筑一个假坟,准备自己死后就葬在那里,俗语有说:“生人霸死地”就是指这样了。
丧期内的习俗甚多,禁忌也不少,现分述如下:
一、临终:老人重病身亡,称“寿终正寝”,或称“去世”“仙逝”等,广州人俗称过身,忌说“死字”。病人将死时,家人要将他(她)抬出厅中,放在床板上,忌在房中死亡。放时须脚向门口头朝内,否则于家庭不利,家属站在他(她)身旁,看着他(她)瞑目而逝,这叫“送终”。
二、开丧:病人断气时,众人循例叫他(她)几声,希望他(她)的魂魄回转。随着用薄被盖着遗体,用纸元宝遮着面部,口中放一块碎银或硬币,(俗称“掷口”)家中如有怀孕的猫,要将它绑着,免至跨过尸体做成尸变。在灵床下头尾各放一盏不灭油灯,(或白蜡烛),清茶白饭各一碗,饭中间竖直插着一双筷子,门口侧点着一支白蜡烛照路,在灵床前放一个香炉插着点燃的香烛,旁设大瓦盆一个用来烧“元宝”“金银”用。地下铺一张草席,给亲属赤足坐地哭丧用。放一块拜垫,以备亲友来吊祭时在此行礼。同时分头行动:一些人去纯一道馆请发丧榜、(丧榜是用黄纸木版印刷红字,叫做“茔元正经”,写着死者的年庚八字,几时回魂,魂高几丈几尺,“生人勿近”等。并把它贴在门口)。有些便到纸扎店买蓝灯笼(灯笼是用蓝字书写,一只写着“X府治丧”,另一只写着享寿多少岁,并要加大三岁,如六十一岁就写六十有四,俗称“死人灯笼 一 报大数”就是这个意思)。有些去买棺木,黑白布,香烛、稽钱等物,如以前备有棺材的,就不需要购买。过去广州西门有条长庚路,(即现在的人民北路),很多店铺卖棺木,称为长生店,兼卖寿衣、帽、鞋孝服以及治丧用品一应俱全,还代请仵作代聘八音、仪仗等。有的纯一道馆也在长生店内,可在那里请喃呒先生。(五十年代未期此类商店才逐渐消失)。另外叫人到各亲友处报丧,报丧者是不入人家屋的,只站在门口说话,否则认为是对人家不利。
亲友接到噩耗后。纷来吊祭,一般是买一对宝烛来;如果是至亲的亲戚,就要买一副红白纸寿被。到了丧家后,呈上祭品及奠仪,并向遗体上香叩拜,孝子孝眷在旁谢礼,并回封利事,丧家的利事是把红纸反转来包,即白色向外红色向内。亲友安慰丧主一番,说些要节哀保重的话,然后离去。待出丧之日再来送行。有的留下来帮丧主办理丧事,有的夜晚再来守夜,称“守丧”。
三、举哀:又称哭丧。在病人断气后进行的丧礼准备工作叫“开丧”“开丧”接下来就是举哀了,此时全家男女披麻戴孝,丧服式样与其本人和死者亲疏有别,如果是儿子为父母穿的孝服是:白衣裤、肩披一块粗麻布或穿一件粗麻背心,头戴白巾,额前贴一点圆红纸,腰系草绳,足穿草鞋,(有的人家要赤脚),手执着丧棒,(女婿大致相同);女儿孝服是白麻裙衫,头戴白罩头巾,腰系草绳、足穿布鞋,鞋头加缝白布,(媳妇大致相同)。其余的只是头扎白布腰缠白带就成了,到出殡时都是一样。
四、开路:举哀哭丧时,请喃呒先生到来,摇铃击钹,口中念念有词,为死者“开路”,据说能使死者到阴间畅通无阻,此时除了焚香点烛外,还大烧稽钱,纸元宝、纸金银和纸扎的衣箱、纸奴婢等。这时候男女哭声震耳,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有的妇人还边哭边唱哭丧歌,称“叹歌”,哭诉自己的苦楚。如:
掩侧道门拉掂(直)你,
娉婷淡定落黄泉。
头上金砖脚又有,
要来挡住你家财。
新买瓦盆落地放。
要来烧纸系长钱。
虽然长钱都系纸,
稽纸长钱当碎银……
撒手尘寰离家去,
清茶唔饮便辞阳。
步落阴曹唔使震,
自有先人共帮忙。
前往门官和土地,
仲有灶爷带路不用惊惶。
你在阴间还要落力保,
保佑儿孙发丁财。
此外,喃呒先生还帮丧主择入殓、出殡、埋葬的吉时。几时回魂也是喃呒先生算度出来的,写在“丧榜”上贴出门口。
五、超度:在举哀的晚上,请师妹(女尼)到家,设坛诵经,超度亡魂上西天,念的是《弥陀经》和《往生咒》。也有人请喃呒先生来作法事的,念的是《倒头经》,安慰亡魂,使亡魂能够安息、含笑而去。
随着,命孝子手执引魂幡,为亡魂过仙桥,登上九品莲台等动作。有钱人家还在门口大烧纸扎的大屋、金山、银山、轿、箱柜等物,据说是让死者在阴间有得享用。
六、买水:当晚很多亲友是在丧家坐至天明才归,当晚潮水涨时,由几个亲友扶着手持瓦钵的孝子出门,沿途鸣锣五响,到附近的涌边,丢落两个铜钱,舀一钵水回来。(如附近没有涌河的,到井喧亦可以,)此习俗称“买水”,回屋后,用白布沾水象征性地将尸体由头至脚顺抺一次,买水歌云:
四个铜钱去买水,
两抛河内两在盘。
须拂西江源头水,
跪下河沙谢龙王。
洗死者面歌云:买得清泉回步转,
儿孙尽孝奉慈颜。
一抺尊容万事胜,
洗开眉目上天台。
七、入殓:又称“收殓”。是日一早丧家将亲友送来的纸寿被盖在遗体身上,哭祭一番。随后仵作抬寿枋(棺材)至,吉时一到,便进行入殓。仟作叫一声:“亲人另歪转面”(把头扭向一边)便把寿被揭起,用香水替死者抺身,剩水忌泼街上,换上寿寿衣换过寿被,(穿盖忌双数)棺内放几十包牙灰和一个牙灰枕头,仵作头用香火在灰枕上画一只公鸡,此枕叫“鸡鸡枕”,据说可以啄清棺内蛀虫。诸事己毕,将尸体放落棺内,盖好后帮寿钉钉实,(有的不用钉,说捶钉时响声大会震得遗体不安宁,而改用拧罗丝)用桐油灰将缝隙抺封,然后将棺材放在堂中,等候吉日出殡。(一般人家是入殓后随着出葬的)。
这时丧家在棺材侧面或前面摆设灵堂,棺材左右摆着两个纸扎站立着的婢女,(广州称“妹仔”)正中放一块神主牌,(广州习惯用柏木造,而不用杉木,故有“杉木灵牌唔做得主”之说)。牌上写一个“灵”字,中间写着“显孝(女用“显妣”)X府XX大人(或X氏安人)之王。“”主“字”故意写成“王”字,待出葬后由喃呒先生用红朱笔在“王”字上加上一点成“主”字,俗称“点主”。
此日起丧家雇用一个老妇负责点香烛和代替哭丧工作,俗称“香灯婆”。
八、出葬:又叫“出殡”,俗称“出山”。来送殡的亲友,是日一早就集中到丧家灵堂内,依次上香拜祭,丧家全家哀号啼哭。待吉时已到,仵作将棺材抬出门口,八音奏起哀乐,孝子孝眷及亲友等各执香火绕着棺材一周,俗称“运寿”。再举行出葬。
过去富贵人家的出殡队伍顺序是:首先是举着一个纸扎的开路神,两边是纸扎麒麟,后面是一对大蓝灯笼,写着:“X府出殡”和死者享寿岁数,(习惯加多三岁)接着乐队,乐队后面是各式板色,由人抬行,板色是塑有梅花鹿、仙鹤、二十四孝、八仙等。板色后跟着一队尼姑(或和尚)接着是花圈,继而是一顶银葫芦顶绿色的轿,内放神主牌(后来有人作放遗像用)一般是女婿跟轿尾,随后是送殡亲友,沿途撒稽钱。接着又是一队乐队,这乐队很简单,只是两支笛、一鼓一钹一锣,笛手轮流吹着又单调又凄厉的声音,跟着来的是孝子了,孝子身穿重孝服,肩担引魂幡,赤着脚由两个有扶着行,孝子真是难看极了;头发长长,胡须长长也不剃,低着头,弯着腰,眼湿湿,口水鼻涕流到成尺几长也不抺,俗语有说:“孝丑”,要人说自己“孝”就要“丑”。但路人有谁知这“孝子”是真还是假呢?因有的孝子不在家、或者孝子病了或孝子不愿做此仪式等种种原因,需要有人替代,于是棺材店或仪仗店就冒出这项义务,广告写着“承接担幡买水,包有眼水鼻涕。”真是光怪陆离。
出殡队伍中,棺材安排在最后面,一般是四人抬,隆重的十六人台亦有。棺材上面罩着大红寿被,仵式抬起棺材时走步又密又齐整,使棺材很平稳,真是放碗水在上面也不会荡泻,(意即打翻)可知他们平时是练习过的。
有些亲友摆路祭,即是在送殡队伍经过的路边设点祭奠,此时孝子要出来答礼致谢,祭毕再起程前行,直至停棺终点为止。
过去广州城区出丧,停棺多在大北门或小北门外。这时哀乐齐鸣,燃起香烛举行“辞灵”祭礼,孝眷放声号哭,有的叹(唱)起辞灵歌:
送老出家心怨痛,
阴阳两路两分离。
葬了离山龙口地,
子孙代代旺丁财。
送老出家回步转,
保佑四亲六眷宝贵荣华。
亲友依次上香向死者拜辞,丧家向送殡者每人送一封“辞灵利事”,利事中除了钱外,还有两口缝衣针和红钱,取其:“人虽死了,但我们还与你有相连”之意。富家所付的辞灵利事,亦颇可观的,有些无业游民便函乘机骗这些钱用,他们到棺材铺或仪仗铺,打听到某月某日某府出殡,行经某路之后,就穿着齐整,买一束鲜花站在路边等候,棺材来时,他便上前,恭恭敬敬地向棺村一鞠躬,把花放在棺材上,此时孝子答礼。此人说声“望节哀保重”之类话后,便跟随着送丧队伍而行,丧主此时会仔细盘问他是死者什么人?不用说,辞灵利事少不了他一份了。
辞灵仪式完毕,孝子在灵轿内双手取过神主牌捧在胸前,除棺材留下外,整支队伍按原路回丧家,(俗语有说:“死人寻旧路”就是这样来厉了)。到了门口,雇请的仪仗人员散去,只剩下一支“八音”和部份亲友。在乐声中,孝子捧神主牌进门放在灵堂正中,由喃呒先生“点主”。
九、埋葬:“点主”仪式完毕后,孝子和亲友匆匆食过午饭,便赶去埋葬的山地,(妇女忌去)这时,仵式已经按风水先生指定的方位开好土坑了。吉时一到,孝子用衫包着一包新土地撒在坑内,又撒上红枣、花生等物,然后仵工用绳绑着一只公鸡放落坑底一会儿,再提上来,据说是啄尽坑中的虫蚁,随后用绳索将棺材吊落坑中,拨土埋好,(筑山坟立石碑之事随后才做)。孝子摆开祭品,点燃香烛,和亲友拜会一番,临走时烧串炮仗才下山回家,当晚,丧家摆斋筳来酬谢从亲友。
有些富贵人家,一时未找到“风水宝地”,便先出殡,后埋葬,将棺材停入在“厝棺庄”内(俗称“棺材庄”),按月交纳租金。清末时广州的棺材庄是在大北门我越秀山脚,上五层楼那条斜路的左边,建国后曾做过“越秀区少年之家”。(对面是盘福路朱紫街口,当时那里很多人以凿山坟碑,打造石狮子等为业)。
埋葬后第三日,孝子须到新坟拜祭。翌年农历二月二春社之日前要提早扫墓,不能到清明才去,有“新山唔过社”之说。
十、造七:人死后以七天为一旬,七旬为四十九天,分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尾七。三、五两七为大七、三七由孝子做、五七由孝女做。这两个“七”期十分隆重,要举行祭奠和哭丧,并且发出讣告通知亲友来赴斋宴。亲友多带挽联,挽帐、奠仪前来,挂挽联挽帐时,如掉落地下,不能重新挂上,据说是有重丧之虞。是日一早,就由师姑设坛做功德,(俗称“打斋”)有的富户甚至连和尚、道士都请来,僧、道、尼分三台作法,真是热闹非常。法事多则七日七夜,并且大烧纸扎品。亲友来拜祭时,孝子在旁回礼。妇女坐在墙边席上“喊死人歌”,歌词有的临时编出,趁机宣泄自己受苦衷情。
如果死者是享高寿,当晚丧家就在门口以砖头砌一个临时灶,上放着大镬,加水、米、白豆、莲子、红枣、花生等煮成饭、称为“寿饭”,盛一大碗放在灵台祭奠,其余的分给亲友带回。
十一、回魂:“在七旬”之内,据说亡魂会回家享用祭品,由喃呒先生算定是那个时辰回魂。当日,丧家摆一只熟猪头和酒肴茶饭在灵台上,另外旁边还放一张小桌也放一些酒菜以招待鬼差。不论日夜,把大门掩着,门口挂一串纸金银,全家男女则到房内上床回避,以防撞煞。
十二、尾七:“七旬”最后一日,是丧家最终之日。当日丧家循例哭祭,到三更半夜、将灵堂拆除,将蓝灯笼,纸扎人,挽帐等丧事东西烧掉,只留下神主牌,同时全家男女脱下孝服,扫地、打锣、鸣炮、谓之“赶鬼出门”。
十三、上高:丧事办完后,改请正一道馆的喃呒先生设坛,用朱笔为神主牌开光,亲友送吉仪,烧肉等来拜祭,主人回赠红纸利事。吉时一支,烧炮仗,由儿子捧神主牌上神楼供奉(故名“上高”)此时众亲友望上礼拜,这天气氛是轻松欢快,吃完晚饭后,众亲友才告辞离去,一场丧事才正式结束。
在治丧期间,还有下面禁忌;(1)孝子夫妻要分房而睡,忌房事;(2)下葬时,忌送殡人走近土穴,免至人影被埋和与辰相冲克;(3)、忌小孩玩弄神主牌和纸扎人等。
在民国期间,很多开明人士厌恶这种既繁杂,又耗钱、又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的旧式丧礼。于是新式丧礼的殡仪馆就应运而生。最出名的有“别有天”,“粤光”、“乐天”三间,,都是集中在大德路。(后“乐天”迁往东川路)。它们吸收了西方的丧礼仪式:用穿制服的西洋乐队代替旧式吹打队;以献花代替上香;以鞠躬代替跪拜;以黑纱代替孝服。只举行“告别”和“送葬”仪式,而且在这一天之内完成,对殡葬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三间殡仪馆为争客源,各出法宝,“乐天”和大医院挂勾;专门为他们提供死者;“别有天”是以灵堂华美,灵车精致,服务周到取胜;“粤光”则以基督教仪式来吸引,该公司还在大门上面,塑着一个带翅膀的美女天使,据说是将亡魂度往天界。五十年找末期,这三间公司合并为‘广州殡仪馆“,并且实行火葬,为殡葬改革,更推进一大步。
过去广州的有钱人,对自己的身后事,在三十岁后就早早作了安排,预先买了一副柳州或汀州上等棺材放在楼阁,称为“上寿”,又购置好寿衣、帽、鞋等物,便不惜重金请风水先生为自己找一个龙脉、吉穴山地,在那里筑一个假坟,准备自己死后就葬在那里,俗语有说:“生人霸死地”就是指这样了。
丧期内的习俗甚多,禁忌也不少,现分述如下:
一、临终:老人重病身亡,称“寿终正寝”,或称“去世”“仙逝”等,广州人俗称过身,忌说“死字”。病人将死时,家人要将他(她)抬出厅中,放在床板上,忌在房中死亡。放时须脚向门口头朝内,否则于家庭不利,家属站在他(她)身旁,看着他(她)瞑目而逝,这叫“送终”。
二、开丧:病人断气时,众人循例叫他(她)几声,希望他(她)的魂魄回转。随着用薄被盖着遗体,用纸元宝遮着面部,口中放一块碎银或硬币,(俗称“掷口”)家中如有怀孕的猫,要将它绑着,免至跨过尸体做成尸变。在灵床下头尾各放一盏不灭油灯,(或白蜡烛),清茶白饭各一碗,饭中间竖直插着一双筷子,门口侧点着一支白蜡烛照路,在灵床前放一个香炉插着点燃的香烛,旁设大瓦盆一个用来烧“元宝”“金银”用。地下铺一张草席,给亲属赤足坐地哭丧用。放一块拜垫,以备亲友来吊祭时在此行礼。同时分头行动:一些人去纯一道馆请发丧榜、(丧榜是用黄纸木版印刷红字,叫做“茔元正经”,写着死者的年庚八字,几时回魂,魂高几丈几尺,“生人勿近”等。并把它贴在门口)。有些便到纸扎店买蓝灯笼(灯笼是用蓝字书写,一只写着“X府治丧”,另一只写着享寿多少岁,并要加大三岁,如六十一岁就写六十有四,俗称“死人灯笼 一 报大数”就是这个意思)。有些去买棺木,黑白布,香烛、稽钱等物,如以前备有棺材的,就不需要购买。过去广州西门有条长庚路,(即现在的人民北路),很多店铺卖棺木,称为长生店,兼卖寿衣、帽、鞋孝服以及治丧用品一应俱全,还代请仵作代聘八音、仪仗等。有的纯一道馆也在长生店内,可在那里请喃呒先生。(五十年代未期此类商店才逐渐消失)。另外叫人到各亲友处报丧,报丧者是不入人家屋的,只站在门口说话,否则认为是对人家不利。
亲友接到噩耗后。纷来吊祭,一般是买一对宝烛来;如果是至亲的亲戚,就要买一副红白纸寿被。到了丧家后,呈上祭品及奠仪,并向遗体上香叩拜,孝子孝眷在旁谢礼,并回封利事,丧家的利事是把红纸反转来包,即白色向外红色向内。亲友安慰丧主一番,说些要节哀保重的话,然后离去。待出丧之日再来送行。有的留下来帮丧主办理丧事,有的夜晚再来守夜,称“守丧”。
三、举哀:又称哭丧。在病人断气后进行的丧礼准备工作叫“开丧”“开丧”接下来就是举哀了,此时全家男女披麻戴孝,丧服式样与其本人和死者亲疏有别,如果是儿子为父母穿的孝服是:白衣裤、肩披一块粗麻布或穿一件粗麻背心,头戴白巾,额前贴一点圆红纸,腰系草绳,足穿草鞋,(有的人家要赤脚),手执着丧棒,(女婿大致相同);女儿孝服是白麻裙衫,头戴白罩头巾,腰系草绳、足穿布鞋,鞋头加缝白布,(媳妇大致相同)。其余的只是头扎白布腰缠白带就成了,到出殡时都是一样。
四、开路:举哀哭丧时,请喃呒先生到来,摇铃击钹,口中念念有词,为死者“开路”,据说能使死者到阴间畅通无阻,此时除了焚香点烛外,还大烧稽钱,纸元宝、纸金银和纸扎的衣箱、纸奴婢等。这时候男女哭声震耳,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有的妇人还边哭边唱哭丧歌,称“叹歌”,哭诉自己的苦楚。如:
掩侧道门拉掂(直)你,
娉婷淡定落黄泉。
头上金砖脚又有,
要来挡住你家财。
新买瓦盆落地放。
要来烧纸系长钱。
虽然长钱都系纸,
稽纸长钱当碎银……
撒手尘寰离家去,
清茶唔饮便辞阳。
步落阴曹唔使震,
自有先人共帮忙。
前往门官和土地,
仲有灶爷带路不用惊惶。
你在阴间还要落力保,
保佑儿孙发丁财。
此外,喃呒先生还帮丧主择入殓、出殡、埋葬的吉时。几时回魂也是喃呒先生算度出来的,写在“丧榜”上贴出门口。
五、超度:在举哀的晚上,请师妹(女尼)到家,设坛诵经,超度亡魂上西天,念的是《弥陀经》和《往生咒》。也有人请喃呒先生来作法事的,念的是《倒头经》,安慰亡魂,使亡魂能够安息、含笑而去。
随着,命孝子手执引魂幡,为亡魂过仙桥,登上九品莲台等动作。有钱人家还在门口大烧纸扎的大屋、金山、银山、轿、箱柜等物,据说是让死者在阴间有得享用。
六、买水:当晚很多亲友是在丧家坐至天明才归,当晚潮水涨时,由几个亲友扶着手持瓦钵的孝子出门,沿途鸣锣五响,到附近的涌边,丢落两个铜钱,舀一钵水回来。(如附近没有涌河的,到井喧亦可以,)此习俗称“买水”,回屋后,用白布沾水象征性地将尸体由头至脚顺抺一次,买水歌云:
四个铜钱去买水,
两抛河内两在盘。
须拂西江源头水,
跪下河沙谢龙王。
洗死者面歌云:买得清泉回步转,
儿孙尽孝奉慈颜。
一抺尊容万事胜,
洗开眉目上天台。
七、入殓:又称“收殓”。是日一早丧家将亲友送来的纸寿被盖在遗体身上,哭祭一番。随后仵作抬寿枋(棺材)至,吉时一到,便进行入殓。仟作叫一声:“亲人另歪转面”(把头扭向一边)便把寿被揭起,用香水替死者抺身,剩水忌泼街上,换上寿寿衣换过寿被,(穿盖忌双数)棺内放几十包牙灰和一个牙灰枕头,仵作头用香火在灰枕上画一只公鸡,此枕叫“鸡鸡枕”,据说可以啄清棺内蛀虫。诸事己毕,将尸体放落棺内,盖好后帮寿钉钉实,(有的不用钉,说捶钉时响声大会震得遗体不安宁,而改用拧罗丝)用桐油灰将缝隙抺封,然后将棺材放在堂中,等候吉日出殡。(一般人家是入殓后随着出葬的)。
这时丧家在棺材侧面或前面摆设灵堂,棺材左右摆着两个纸扎站立着的婢女,(广州称“妹仔”)正中放一块神主牌,(广州习惯用柏木造,而不用杉木,故有“杉木灵牌唔做得主”之说)。牌上写一个“灵”字,中间写着“显孝(女用“显妣”)X府XX大人(或X氏安人)之王。“”主“字”故意写成“王”字,待出葬后由喃呒先生用红朱笔在“王”字上加上一点成“主”字,俗称“点主”。
此日起丧家雇用一个老妇负责点香烛和代替哭丧工作,俗称“香灯婆”。
八、出葬:又叫“出殡”,俗称“出山”。来送殡的亲友,是日一早就集中到丧家灵堂内,依次上香拜祭,丧家全家哀号啼哭。待吉时已到,仵作将棺材抬出门口,八音奏起哀乐,孝子孝眷及亲友等各执香火绕着棺材一周,俗称“运寿”。再举行出葬。
过去富贵人家的出殡队伍顺序是:首先是举着一个纸扎的开路神,两边是纸扎麒麟,后面是一对大蓝灯笼,写着:“X府出殡”和死者享寿岁数,(习惯加多三岁)接着乐队,乐队后面是各式板色,由人抬行,板色是塑有梅花鹿、仙鹤、二十四孝、八仙等。板色后跟着一队尼姑(或和尚)接着是花圈,继而是一顶银葫芦顶绿色的轿,内放神主牌(后来有人作放遗像用)一般是女婿跟轿尾,随后是送殡亲友,沿途撒稽钱。接着又是一队乐队,这乐队很简单,只是两支笛、一鼓一钹一锣,笛手轮流吹着又单调又凄厉的声音,跟着来的是孝子了,孝子身穿重孝服,肩担引魂幡,赤着脚由两个有扶着行,孝子真是难看极了;头发长长,胡须长长也不剃,低着头,弯着腰,眼湿湿,口水鼻涕流到成尺几长也不抺,俗语有说:“孝丑”,要人说自己“孝”就要“丑”。但路人有谁知这“孝子”是真还是假呢?因有的孝子不在家、或者孝子病了或孝子不愿做此仪式等种种原因,需要有人替代,于是棺材店或仪仗店就冒出这项义务,广告写着“承接担幡买水,包有眼水鼻涕。”真是光怪陆离。
出殡队伍中,棺材安排在最后面,一般是四人抬,隆重的十六人台亦有。棺材上面罩着大红寿被,仵式抬起棺材时走步又密又齐整,使棺材很平稳,真是放碗水在上面也不会荡泻,(意即打翻)可知他们平时是练习过的。
有些亲友摆路祭,即是在送殡队伍经过的路边设点祭奠,此时孝子要出来答礼致谢,祭毕再起程前行,直至停棺终点为止。
过去广州城区出丧,停棺多在大北门或小北门外。这时哀乐齐鸣,燃起香烛举行“辞灵”祭礼,孝眷放声号哭,有的叹(唱)起辞灵歌:
送老出家心怨痛,
阴阳两路两分离。
葬了离山龙口地,
子孙代代旺丁财。
送老出家回步转,
保佑四亲六眷宝贵荣华。
亲友依次上香向死者拜辞,丧家向送殡者每人送一封“辞灵利事”,利事中除了钱外,还有两口缝衣针和红钱,取其:“人虽死了,但我们还与你有相连”之意。富家所付的辞灵利事,亦颇可观的,有些无业游民便函乘机骗这些钱用,他们到棺材铺或仪仗铺,打听到某月某日某府出殡,行经某路之后,就穿着齐整,买一束鲜花站在路边等候,棺材来时,他便上前,恭恭敬敬地向棺村一鞠躬,把花放在棺材上,此时孝子答礼。此人说声“望节哀保重”之类话后,便跟随着送丧队伍而行,丧主此时会仔细盘问他是死者什么人?不用说,辞灵利事少不了他一份了。
辞灵仪式完毕,孝子在灵轿内双手取过神主牌捧在胸前,除棺材留下外,整支队伍按原路回丧家,(俗语有说:“死人寻旧路”就是这样来厉了)。到了门口,雇请的仪仗人员散去,只剩下一支“八音”和部份亲友。在乐声中,孝子捧神主牌进门放在灵堂正中,由喃呒先生“点主”。
九、埋葬:“点主”仪式完毕后,孝子和亲友匆匆食过午饭,便赶去埋葬的山地,(妇女忌去)这时,仵式已经按风水先生指定的方位开好土坑了。吉时一到,孝子用衫包着一包新土地撒在坑内,又撒上红枣、花生等物,然后仵工用绳绑着一只公鸡放落坑底一会儿,再提上来,据说是啄尽坑中的虫蚁,随后用绳索将棺材吊落坑中,拨土埋好,(筑山坟立石碑之事随后才做)。孝子摆开祭品,点燃香烛,和亲友拜会一番,临走时烧串炮仗才下山回家,当晚,丧家摆斋筳来酬谢从亲友。
有些富贵人家,一时未找到“风水宝地”,便先出殡,后埋葬,将棺材停入在“厝棺庄”内(俗称“棺材庄”),按月交纳租金。清末时广州的棺材庄是在大北门我越秀山脚,上五层楼那条斜路的左边,建国后曾做过“越秀区少年之家”。(对面是盘福路朱紫街口,当时那里很多人以凿山坟碑,打造石狮子等为业)。
埋葬后第三日,孝子须到新坟拜祭。翌年农历二月二春社之日前要提早扫墓,不能到清明才去,有“新山唔过社”之说。
十、造七:人死后以七天为一旬,七旬为四十九天,分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尾七。三、五两七为大七、三七由孝子做、五七由孝女做。这两个“七”期十分隆重,要举行祭奠和哭丧,并且发出讣告通知亲友来赴斋宴。亲友多带挽联,挽帐、奠仪前来,挂挽联挽帐时,如掉落地下,不能重新挂上,据说是有重丧之虞。是日一早,就由师姑设坛做功德,(俗称“打斋”)有的富户甚至连和尚、道士都请来,僧、道、尼分三台作法,真是热闹非常。法事多则七日七夜,并且大烧纸扎品。亲友来拜祭时,孝子在旁回礼。妇女坐在墙边席上“喊死人歌”,歌词有的临时编出,趁机宣泄自己受苦衷情。
如果死者是享高寿,当晚丧家就在门口以砖头砌一个临时灶,上放着大镬,加水、米、白豆、莲子、红枣、花生等煮成饭、称为“寿饭”,盛一大碗放在灵台祭奠,其余的分给亲友带回。
十一、回魂:“在七旬”之内,据说亡魂会回家享用祭品,由喃呒先生算定是那个时辰回魂。当日,丧家摆一只熟猪头和酒肴茶饭在灵台上,另外旁边还放一张小桌也放一些酒菜以招待鬼差。不论日夜,把大门掩着,门口挂一串纸金银,全家男女则到房内上床回避,以防撞煞。
十二、尾七:“七旬”最后一日,是丧家最终之日。当日丧家循例哭祭,到三更半夜、将灵堂拆除,将蓝灯笼,纸扎人,挽帐等丧事东西烧掉,只留下神主牌,同时全家男女脱下孝服,扫地、打锣、鸣炮、谓之“赶鬼出门”。
十三、上高:丧事办完后,改请正一道馆的喃呒先生设坛,用朱笔为神主牌开光,亲友送吉仪,烧肉等来拜祭,主人回赠红纸利事。吉时一支,烧炮仗,由儿子捧神主牌上神楼供奉(故名“上高”)此时众亲友望上礼拜,这天气氛是轻松欢快,吃完晚饭后,众亲友才告辞离去,一场丧事才正式结束。
在治丧期间,还有下面禁忌;(1)孝子夫妻要分房而睡,忌房事;(2)下葬时,忌送殡人走近土穴,免至人影被埋和与辰相冲克;(3)、忌小孩玩弄神主牌和纸扎人等。
在民国期间,很多开明人士厌恶这种既繁杂,又耗钱、又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的旧式丧礼。于是新式丧礼的殡仪馆就应运而生。最出名的有“别有天”,“粤光”、“乐天”三间,,都是集中在大德路。(后“乐天”迁往东川路)。它们吸收了西方的丧礼仪式:用穿制服的西洋乐队代替旧式吹打队;以献花代替上香;以鞠躬代替跪拜;以黑纱代替孝服。只举行“告别”和“送葬”仪式,而且在这一天之内完成,对殡葬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三间殡仪馆为争客源,各出法宝,“乐天”和大医院挂勾;专门为他们提供死者;“别有天”是以灵堂华美,灵车精致,服务周到取胜;“粤光”则以基督教仪式来吸引,该公司还在大门上面,塑着一个带翅膀的美女天使,据说是将亡魂度往天界。五十年找末期,这三间公司合并为‘广州殡仪馆“,并且实行火葬,为殡葬改革,更推进一大步。
文献资料来源:1995年   摘自《越秀民间风情》
作者:资料提供:颜志图
索取号:K892.465.1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