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象牙雕刻
我国历代祖先视象牙为如意吉祥之物,广州象牙雕刻,既用于陈设以美化生活,或显示其尊贵,也祈以“避邪除秽”之用。
广州的象牙雕刻,兴起于明代的后期,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名传中外,成为广州一大特产。
广州的象牙雕刻,建国前均为个体作坊,多集中于大新路一带,现雕现卖,成行成市。建国后,政府将这些民间小作坊组织起来,成立了“大新象牙雕刻工艺厂”,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开发,牙雕艺术有了长足的提高和发展。
广州牙雕,多以南国水乡常见景物为题材,如山石、花木、龙舟、塔、渔翁、蟹笼等,以独特的镂空技艺为特长。镂空又称通雕,以精细多层牙球最为著名。1915年,20多层的象牙球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即已获奖,而现在已突破40层。制作一个象牙球要经多重工序,首先要选用原块牙料,磨圆,钻孔,再以钩刀分层,最后逐层雕花而成。匠师翁荣标便是以分层绝技而著称。在广州牙雕的镂空作品中,亭台大花舫也是著名作品之一。船身以龙为造型,船上有2-7层的楼阁,并分布着许多小人物,最多达千人以上,还有旌旗、灯饰等,非常壮观。其他较著名的作品尚有以整颗象牙雕成的全牙雕、渔翁撒网、子母通雕灯、全卓花瓶、古装仕女等。此外,与镂空多层象牙球并驾齐驱的作品是微型雕刻象牙米。广东象牙微刻艺术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已出现,当时最有名气的为冯公侠,他在一粒米一样大小的象牙粒上,刻上孙中山先生遗嘱全文。共154个字。他还在半页书籍大小的象牙片上,刻上《共产党宣言》全文,合25000多字。他的长子冯少侠继承他的技艺,成功地在一粒象牙米上雕出了十八罗汉像,令人叹为观止。他的难度与技艺要比冯公侠大大地高出一筹。
近年来,全世界掀起保护野生动物的运动,大象属于受保护的动物之一。国际组织规定各国不许出售象牙制品,我国政府坚决执行这一规定。因此,广州的象牙雕刻工艺行业已转用其他材料代替了象牙雕刻。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摘自《广州民俗》

作者:刘志文著

索取号:K892.465.1/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