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品牙雕一条街
在清代乾隆年间,广州象牙雕刻闻名中外,并且进入全盛时期。广州牙雕艺匠依靠其象牙进口之便,使象牙家庭作坊得到蓬勃发展,牙雕业成行成市,出现了贡品行和洋行两个牙雕组织。城内的行址在今海珠路三府前一条狭窄内巷有数十间,当时名噪省城的贡品行铺号有“慎玉堂”、“同盛号”、“同兴号,,、‘顺记”、“伍晋记”、洋行有“怀远堂”,他们的经营方式:先由粤督官方审评过目,再由地方官员押运进京珍藏。乾隆年间,几任粤海关官员和总督阮元、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进单贡品牙雕珍品每岁不少于数百件之多,值得一提的是在贡品中,有一件紫檀牙雕“广州十三行图插屏”内容有“十三行”的对外贸易热闹盛况,同时再现古城越秀区著名建筑物靖海门风貌,其他有五仙门、越秀山、镇海楼下全城面貌,图中的珠江河面舟楫往来,还有大型三桅杆的外国商船。从雕刻工艺法上考证,雕精贵的紫檀与象牙同一祖宗所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这件绝世奇珍作品,使龙颜大悦,爱不释手。
再说,三府前“贡行”和“洋行”有分别,贡行是指经营艺术性较高的制品而言,其余产品可转向民间另售或向国外出口。洋行又名怀远堂,以制作民间生活用品为主,大多是内销,产品有筷子、烟嘴、图章,亦有仙佛人物、象牙球等,以批量为主,数量很大,在清代牙坛上别具一格。如在《广东通志》中记载:谚曰: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玳瑁、竹、木、藤、锡、诸器甲天下,在雍正至咸丰年间,以传世牙雕的技艺作品来考察,其水平远远超过苏、嘉、杭等地。
在长达一百多年中,广州地方督府一直为清政府造办处提供身怀绝技的牙雕工匠,多则六名,少则三名,有幸被留京供职有陈祖章、李裔唐、肖汉振、黄振效、杨维占、陈观泉、司徒胜、黄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陈琛、莫成纪、杨志、黄庆等十五位牙雕巨匠。从外国文献的记录中,也可找到旁证。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特使马嘎尔尼一行十人,从北京抵达广州,他们对广州三府前象牙雕工艺品表示十分惊讶,欲想试图仿做,但始终没有成功。象牙雕刻业有一条行规,严禁妇女从事牙雕工作。象牙雕刻业在广州崛起,在国内外获得殊荣。在光绪年间,取得最高奖励的贡行的联盛号,由马爵候、马壁臣所开设,联盛号于宣统三年(1911)呈献紫檀木雕首饰箱一座,表面镶有象牙片和四壁象牙片,片上刻上双龙双凤朝阳牡丹图一幅,用半浮雕法刻成,工艺精致,龙凤神采活现,深受宫廷赏识。同年五月,农工司部颁给联盛号马俊三,以及参加设计者和施工者以九品顶戴衔,该号荣获三等奖牌一块。在民国十二年,英国庆祝伦敦桥梁通行之际,英国邀请各国送展品参赛,中国广州仍是首选,决定象牙球由联盛号派两人作现场表演,著名雕刻艺术家马锐、马璋参赛。此时,广州出现两位驰名中外牙雕艺术大师,一为翁昭,(翁氏世家牙雕为业),二为冯公侠。前者镂空牙球层最多,后者以微小象牙米的面积,刻上150余字而被称为“神眼”。他们的作品,除少数被藏家收藏和商号作珍品保留之外,其余作为商品,远销欧美,故无记录可查。现故宫博物院,还藏有翁五章作品贡品11层象牙球,其子青出于蓝胜于蓝,翁彤又加以发展创造,经过艰辛努力,车镂牙球达到14层左右。翁氏父子在广州象牙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一代名师高手,所以象牙店老板,常把高难度别人不能制作的任务交给翁氏父子去完成。“怀远堂”、“慎玉堂”获得国际声誉,他们的作品参加1914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翁昭那时不过20多岁。当时,日本也以30层象牙球参赛,两个产品都轰动了赛会,由于中国是贫穷弱国,按国外某些人偏见,中国牙球比不上日本的,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广州艺技源远流长,巧夺天工不会差过日本。更有人对牙球是否由一个整体雕镂而表示怀疑,为了辨明真伪,赛会决定将两个象牙球放进水中加热以验证,结果真假立现,日本的为粘合体,水沸时已层层散开,中国为整体雕状。中国牙雕大获全胜,世界哗然,国内同胞欢呼雀跃。广州老城有多少城坊浩繁故事,令人向往。一个人、一条街、一件作品,他的主人曾经在这里发现历史车轮的飞滚风流云散,然而,我们还可以从民间艺人身上,把许多往事追忆回来。
在清代乾隆年间,广州象牙雕刻闻名中外,并且进入全盛时期。广州牙雕艺匠依靠其象牙进口之便,使象牙家庭作坊得到蓬勃发展,牙雕业成行成市,出现了贡品行和洋行两个牙雕组织。城内的行址在今海珠路三府前一条狭窄内巷有数十间,当时名噪省城的贡品行铺号有“慎玉堂”、“同盛号”、“同兴号,,、‘顺记”、“伍晋记”、洋行有“怀远堂”,他们的经营方式:先由粤督官方审评过目,再由地方官员押运进京珍藏。乾隆年间,几任粤海关官员和总督阮元、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进单贡品牙雕珍品每岁不少于数百件之多,值得一提的是在贡品中,有一件紫檀牙雕“广州十三行图插屏”内容有“十三行”的对外贸易热闹盛况,同时再现古城越秀区著名建筑物靖海门风貌,其他有五仙门、越秀山、镇海楼下全城面貌,图中的珠江河面舟楫往来,还有大型三桅杆的外国商船。从雕刻工艺法上考证,雕精贵的紫檀与象牙同一祖宗所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这件绝世奇珍作品,使龙颜大悦,爱不释手。
再说,三府前“贡行”和“洋行”有分别,贡行是指经营艺术性较高的制品而言,其余产品可转向民间另售或向国外出口。洋行又名怀远堂,以制作民间生活用品为主,大多是内销,产品有筷子、烟嘴、图章,亦有仙佛人物、象牙球等,以批量为主,数量很大,在清代牙坛上别具一格。如在《广东通志》中记载:谚曰: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玳瑁、竹、木、藤、锡、诸器甲天下,在雍正至咸丰年间,以传世牙雕的技艺作品来考察,其水平远远超过苏、嘉、杭等地。
在长达一百多年中,广州地方督府一直为清政府造办处提供身怀绝技的牙雕工匠,多则六名,少则三名,有幸被留京供职有陈祖章、李裔唐、肖汉振、黄振效、杨维占、陈观泉、司徒胜、黄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陈琛、莫成纪、杨志、黄庆等十五位牙雕巨匠。从外国文献的记录中,也可找到旁证。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特使马嘎尔尼一行十人,从北京抵达广州,他们对广州三府前象牙雕工艺品表示十分惊讶,欲想试图仿做,但始终没有成功。象牙雕刻业有一条行规,严禁妇女从事牙雕工作。象牙雕刻业在广州崛起,在国内外获得殊荣。在光绪年间,取得最高奖励的贡行的联盛号,由马爵候、马壁臣所开设,联盛号于宣统三年(1911)呈献紫檀木雕首饰箱一座,表面镶有象牙片和四壁象牙片,片上刻上双龙双凤朝阳牡丹图一幅,用半浮雕法刻成,工艺精致,龙凤神采活现,深受宫廷赏识。同年五月,农工司部颁给联盛号马俊三,以及参加设计者和施工者以九品顶戴衔,该号荣获三等奖牌一块。在民国十二年,英国庆祝伦敦桥梁通行之际,英国邀请各国送展品参赛,中国广州仍是首选,决定象牙球由联盛号派两人作现场表演,著名雕刻艺术家马锐、马璋参赛。此时,广州出现两位驰名中外牙雕艺术大师,一为翁昭,(翁氏世家牙雕为业),二为冯公侠。前者镂空牙球层最多,后者以微小象牙米的面积,刻上150余字而被称为“神眼”。他们的作品,除少数被藏家收藏和商号作珍品保留之外,其余作为商品,远销欧美,故无记录可查。现故宫博物院,还藏有翁五章作品贡品11层象牙球,其子青出于蓝胜于蓝,翁彤又加以发展创造,经过艰辛努力,车镂牙球达到14层左右。翁氏父子在广州象牙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一代名师高手,所以象牙店老板,常把高难度别人不能制作的任务交给翁氏父子去完成。“怀远堂”、“慎玉堂”获得国际声誉,他们的作品参加1914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翁昭那时不过20多岁。当时,日本也以30层象牙球参赛,两个产品都轰动了赛会,由于中国是贫穷弱国,按国外某些人偏见,中国牙球比不上日本的,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广州艺技源远流长,巧夺天工不会差过日本。更有人对牙球是否由一个整体雕镂而表示怀疑,为了辨明真伪,赛会决定将两个象牙球放进水中加热以验证,结果真假立现,日本的为粘合体,水沸时已层层散开,中国为整体雕状。中国牙雕大获全胜,世界哗然,国内同胞欢呼雀跃。广州老城有多少城坊浩繁故事,令人向往。一个人、一条街、一件作品,他的主人曾经在这里发现历史车轮的飞滚风流云散,然而,我们还可以从民间艺人身上,把许多往事追忆回来。
文献资料来源:1999年   摘自《越秀文博》
作者:冼联广著
索取号:K85/4
本馆校对:何威卫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