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来由,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为纪念屈原的,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越王勾践,有说是女儿节,有说是健身节。后经闻一多先生考证,指出端午节原是我国远古拜祭龙图腾的节日,源发于长江下游的吴越民族,后来才传到中原及全国各地去的,
端午节广州俗称“五月节”,主要节目有划龙船、食粽子、挂菖蒲、饮雄黄酒、佩香包、洗龙舟身等,风俗与各地大同小异。
(一)传统端午风俗的变迁
广府地区旧俗,一般在端午节前开始,初一祭祖,初二便有送礼之举,礼物包括粽子、酒肉、香包等。已婚妇女要用“全盒”盛上粽子、生果、猪肉、酒等,送回娘家。清末民初时,私塾学生亦依例送上述礼物给先生。这些风俗,1949年后城市中已不多见,乡村中仍有。节日期间,姑娘、儿童身上多佩带五色丝线绣织的香包,一般由新嫁娘制作送给亲友,俗称“新抱手艺”。香包内装香粉、朱砂、雄黄等物,意在“辟邪”。
关于广州端午的传统风俗,1927年6月6日的《民国日报》上载有一首《广州端午风俗歌》,可以略见一斑:
其一:五月初间斟艾酒,荔枝红熟可尝新,龙船花共菖蒲草,每扎街前卖数文,冬叶买来齐裹粽,蚊烟点着可驱蚊。
其二:初五日,是端阳,朱砂黄纸写符章,香包挂在襟头上,绸裤纱衫好在行。睇见龙船长十丈,锦标罗伞甚辉煌,鼓声震动冲波浪,水色娇娇艇内装。紫洞船头绷布帐,游河公子坐船舱。渡头挤拥人来往,热闹奢华又一场。
寥寥数行,便把当日广州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都描绘出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州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端午节要斟艾酒、挂菖蒲、划龙船、包裹粽、写符章;而那时节“荔枝红熟”,又有人穿“绸裤纱衫”,表现了广州的特点,更为有味道的是,歌中还反映了一边是穷苦人民采集菖蒲、艾草,“每扎街前卖数文”,一边是游河公子坐在绷着帐布的花艇舱内,看人赛龙夺锦的世态。感叹了“热闹奢华”,不过如同梦景,一阵云烟,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些传统风俗,有的一直保留到今天。
(二)赛龙夺锦的盛况
南国水乡,水网纵横。珠江三角洲一带,每年端午前后,赛龙夺锦,十分热闹,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其他地方所罕见的。
广东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
广东龙船制作十分讲究,多选择坚韧轻便的坤甸木作龙骨。每年龙舟比赛之后,便将它埋于村边河底处,直至来年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世祖的生日(浴佛节),才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之后,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这一仪式,叫做“出水龙”。
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中云:“四月八日浴佛。采面葒榔,捣百花叶为饼。是日江上陈龙舟,日出水龙,潮田始作。”讲的就是这件事。在这段时间里,青年人可忙坏了。小伙子们刚从田里回来,急急忙忙吃完饭,就跑到江边龙船上去,缠腰赤膊,划桨练功,以期比试。姑娘们也不示弱,不时跑到江边来助威,嬉戏打闹。孩子们更是活蹦乱跳,飞跑于家门和江岸之间,谈论着龙舟的趣事。上了年纪的妇女,早就开始收集粽叶,翻晒绿豆,准备包粽了。
珠江三角洲最负盛名的龙船景,是广州市郊增城县新塘景。
新塘地处东江和珠江汇合处,江面宽阔,是表演龙船景的理想场所,每年都有不少龙船从各地赶来“应景”。各乡龙船景的日期和地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如东莞从五月初一开始,便天天有“景”。初一万江景,初二中堂景,初三道滘景,初四槎滘景,初五望牛墩景,初六潢涌景,直至二十麻涌景,方才告一段落。
龙船趁景这一天,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沿江两岸彩旗飞扬,扣人心弦的锣鼓声到处可闻。家庭主妇们,几天前就开始包粽蒸糕,准备迎候客人。是日一早,青年们就穿上色彩鲜艳的背心,腰扎红绸彩带,裸露着古铜色的皮肤,到江边去把龙船鼓敲得咚咚响。姑娘们和小孩子也都穿上新衣,到沿河两岸集中。只见一条条龙船从四面八方汇拢来,船上飘着绣有村寨名称的旗帜,在指挥部报到后,便在江面上自由划行,表演各种技艺,这叫“趁景”,也可以说是表演赛。这时江面上除了龙船之外,还有不少小艇来往穿梭,有卖汽水、雪条、香蕉、粽子的,也有给大龙船“犒标”的。原来凡外村嫁来的妇女,看到娘家村寨的龙船时,就和丈夫、小孩一起,带着鞭炮、香烟、汽水、糖果、饼食等,划只小艇,到大龙船去慰问娘家亲友。他们靠近大龙船后,先放一串鞭炮,然后送上礼物,祝愿亲家的龙船夺得锦标,叫做“犒标”。接受“犒标”越多,那条龙船就越吉利,越光彩。“趁景”之后,才开始“斗标”。
过去斗标的规程相当复杂,据《顺德县志》载:“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舟,斗之日以江身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场所”,“两龙船为一耦,大小长短相若”,“两船既斗,则胜者交其筹于主者合筹”,“得一胜标,是日也,船连三胜,得三胜标者,是为初场;次日三胜又与三胜者斗,再胜则得五胜之标,为二场;最次日又与五胜者斗,其一得全胜者为三场”。这样,一连赛上好几天,才能排出名次。也有比较简单的,即将所有参加比赛的龙舟集中于一处,只听号令一声响,千桡竞发,百舸争流,浪遏飞舟。桡手们手起桨落,前伏后仰,十分整齐。龙船就像箭一样飞驰而去,有时几乎腾离水面。两岸人山人海,呐喊助威,鼓声、喊声、鞭炮声,汇成了一曲赛龙夺锦的交响乐。较大规模的龙船比赛,大多采用这种形式。节遇丰年,赛龙舟活动更是盛况空前。除各区乡自行组织竞赛外,广州石门、东莞麻涌、增城新塘每年都有县市组织的大型竞渡活动,不少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还专程回来观光,捐资赞助。头标奖品,有“金猪”(即烧猪)一头,烟酒饼干等,拿回村中饮宴,庆祝一番。
(三)粽子、龙船饭与午时符
粽子是端午必备的食品,据说与祭奠屈原有关,各地皆然。广府地区的粽子有咸肉粽、碱水粽、裹蒸粽三类。咸肉粽以糯米、猪肉、绿豆、五香粉等为原料,用芒草叶包裹,呈坟堆形;碱水粽以碱水或草木灰泡浸糯米制作,用芒草叶包裹,呈三角锥形,俗称三角粽;有加豆沙馅的,亦有无馅料的,食时加白糖或糖胶,金黄爽滑,别具一格;裹蒸粽为肇庆特产,以当地特有的柊叶包裹,用料比咸肉粽更讲究,除咸肉粽配料外,有加栗子、咸蛋黄、香菇等的,呈方形。其最大的特点是裹粽的柊叶,煮熟后会留下一股清香,十分可口。
中午,家家贴“午时符”,一般请道士用黄纸书写,作为驱魔辟邪的一种镇符手段,符章多为汉字形体的变异。然后用水果、粽子拜神,烧艾草以熏蚊,撒雄黄酒以杀虫,另外,还用雄黄酒调朱砂、涂在小孩的额头、胸口和手心上,谓可辟邪。
“龙船饭”是初四晚龙舟大赛前招待桡手的。龙船在出水打整之后,初三初四到各地游弋比试,并到关系较好的邻村去拜访,主家村寨必以礼相迎,放鞭炮、敲锣打鼓,中午则以“龙桥饼”(类似核桃酥)招待客人,晚餐则以烧猪肉、鸡等宴请客人,互祝大赛成功。初五大赛之后,初七初八便到市郊黄竹岐去拜龙母,因五月初八是龙母诞,故广州俗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这是广府地区两个大的民间诞会。当时南海黄竹岐有间龙母庙,附近江面也较宽阔,拜祭龙母之后,又在那里举行“绵龙盛会”,再赛龙舟。
比赛期间,若有争执,则由广州泮塘仁威庙的老龙出来主持公道,平常别的龙船若与仁威老龙相遇,也须让道与老龙先行。故广州俗语云:“泮塘龙船——假人(仁)威。”
旧俗女子是不能上龙舟的,当龙舟穿桥而过时,女子不得站立桥上,否则有何差错,事主就会怪罪女方。后来思想解放了,有些地方还组建了女子龙舟队。
端午节广州俗称“五月节”,主要节目有划龙船、食粽子、挂菖蒲、饮雄黄酒、佩香包、洗龙舟身等,风俗与各地大同小异。
(一)传统端午风俗的变迁
广府地区旧俗,一般在端午节前开始,初一祭祖,初二便有送礼之举,礼物包括粽子、酒肉、香包等。已婚妇女要用“全盒”盛上粽子、生果、猪肉、酒等,送回娘家。清末民初时,私塾学生亦依例送上述礼物给先生。这些风俗,1949年后城市中已不多见,乡村中仍有。节日期间,姑娘、儿童身上多佩带五色丝线绣织的香包,一般由新嫁娘制作送给亲友,俗称“新抱手艺”。香包内装香粉、朱砂、雄黄等物,意在“辟邪”。
关于广州端午的传统风俗,1927年6月6日的《民国日报》上载有一首《广州端午风俗歌》,可以略见一斑:
其一:五月初间斟艾酒,荔枝红熟可尝新,龙船花共菖蒲草,每扎街前卖数文,冬叶买来齐裹粽,蚊烟点着可驱蚊。
其二:初五日,是端阳,朱砂黄纸写符章,香包挂在襟头上,绸裤纱衫好在行。睇见龙船长十丈,锦标罗伞甚辉煌,鼓声震动冲波浪,水色娇娇艇内装。紫洞船头绷布帐,游河公子坐船舱。渡头挤拥人来往,热闹奢华又一场。
寥寥数行,便把当日广州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都描绘出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州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端午节要斟艾酒、挂菖蒲、划龙船、包裹粽、写符章;而那时节“荔枝红熟”,又有人穿“绸裤纱衫”,表现了广州的特点,更为有味道的是,歌中还反映了一边是穷苦人民采集菖蒲、艾草,“每扎街前卖数文”,一边是游河公子坐在绷着帐布的花艇舱内,看人赛龙夺锦的世态。感叹了“热闹奢华”,不过如同梦景,一阵云烟,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些传统风俗,有的一直保留到今天。
(二)赛龙夺锦的盛况
南国水乡,水网纵横。珠江三角洲一带,每年端午前后,赛龙夺锦,十分热闹,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其他地方所罕见的。
广东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
广东龙船制作十分讲究,多选择坚韧轻便的坤甸木作龙骨。每年龙舟比赛之后,便将它埋于村边河底处,直至来年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世祖的生日(浴佛节),才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之后,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这一仪式,叫做“出水龙”。
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中云:“四月八日浴佛。采面葒榔,捣百花叶为饼。是日江上陈龙舟,日出水龙,潮田始作。”讲的就是这件事。在这段时间里,青年人可忙坏了。小伙子们刚从田里回来,急急忙忙吃完饭,就跑到江边龙船上去,缠腰赤膊,划桨练功,以期比试。姑娘们也不示弱,不时跑到江边来助威,嬉戏打闹。孩子们更是活蹦乱跳,飞跑于家门和江岸之间,谈论着龙舟的趣事。上了年纪的妇女,早就开始收集粽叶,翻晒绿豆,准备包粽了。
珠江三角洲最负盛名的龙船景,是广州市郊增城县新塘景。
新塘地处东江和珠江汇合处,江面宽阔,是表演龙船景的理想场所,每年都有不少龙船从各地赶来“应景”。各乡龙船景的日期和地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如东莞从五月初一开始,便天天有“景”。初一万江景,初二中堂景,初三道滘景,初四槎滘景,初五望牛墩景,初六潢涌景,直至二十麻涌景,方才告一段落。
龙船趁景这一天,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沿江两岸彩旗飞扬,扣人心弦的锣鼓声到处可闻。家庭主妇们,几天前就开始包粽蒸糕,准备迎候客人。是日一早,青年们就穿上色彩鲜艳的背心,腰扎红绸彩带,裸露着古铜色的皮肤,到江边去把龙船鼓敲得咚咚响。姑娘们和小孩子也都穿上新衣,到沿河两岸集中。只见一条条龙船从四面八方汇拢来,船上飘着绣有村寨名称的旗帜,在指挥部报到后,便在江面上自由划行,表演各种技艺,这叫“趁景”,也可以说是表演赛。这时江面上除了龙船之外,还有不少小艇来往穿梭,有卖汽水、雪条、香蕉、粽子的,也有给大龙船“犒标”的。原来凡外村嫁来的妇女,看到娘家村寨的龙船时,就和丈夫、小孩一起,带着鞭炮、香烟、汽水、糖果、饼食等,划只小艇,到大龙船去慰问娘家亲友。他们靠近大龙船后,先放一串鞭炮,然后送上礼物,祝愿亲家的龙船夺得锦标,叫做“犒标”。接受“犒标”越多,那条龙船就越吉利,越光彩。“趁景”之后,才开始“斗标”。
过去斗标的规程相当复杂,据《顺德县志》载:“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舟,斗之日以江身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场所”,“两龙船为一耦,大小长短相若”,“两船既斗,则胜者交其筹于主者合筹”,“得一胜标,是日也,船连三胜,得三胜标者,是为初场;次日三胜又与三胜者斗,再胜则得五胜之标,为二场;最次日又与五胜者斗,其一得全胜者为三场”。这样,一连赛上好几天,才能排出名次。也有比较简单的,即将所有参加比赛的龙舟集中于一处,只听号令一声响,千桡竞发,百舸争流,浪遏飞舟。桡手们手起桨落,前伏后仰,十分整齐。龙船就像箭一样飞驰而去,有时几乎腾离水面。两岸人山人海,呐喊助威,鼓声、喊声、鞭炮声,汇成了一曲赛龙夺锦的交响乐。较大规模的龙船比赛,大多采用这种形式。节遇丰年,赛龙舟活动更是盛况空前。除各区乡自行组织竞赛外,广州石门、东莞麻涌、增城新塘每年都有县市组织的大型竞渡活动,不少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还专程回来观光,捐资赞助。头标奖品,有“金猪”(即烧猪)一头,烟酒饼干等,拿回村中饮宴,庆祝一番。
(三)粽子、龙船饭与午时符
粽子是端午必备的食品,据说与祭奠屈原有关,各地皆然。广府地区的粽子有咸肉粽、碱水粽、裹蒸粽三类。咸肉粽以糯米、猪肉、绿豆、五香粉等为原料,用芒草叶包裹,呈坟堆形;碱水粽以碱水或草木灰泡浸糯米制作,用芒草叶包裹,呈三角锥形,俗称三角粽;有加豆沙馅的,亦有无馅料的,食时加白糖或糖胶,金黄爽滑,别具一格;裹蒸粽为肇庆特产,以当地特有的柊叶包裹,用料比咸肉粽更讲究,除咸肉粽配料外,有加栗子、咸蛋黄、香菇等的,呈方形。其最大的特点是裹粽的柊叶,煮熟后会留下一股清香,十分可口。
中午,家家贴“午时符”,一般请道士用黄纸书写,作为驱魔辟邪的一种镇符手段,符章多为汉字形体的变异。然后用水果、粽子拜神,烧艾草以熏蚊,撒雄黄酒以杀虫,另外,还用雄黄酒调朱砂、涂在小孩的额头、胸口和手心上,谓可辟邪。
“龙船饭”是初四晚龙舟大赛前招待桡手的。龙船在出水打整之后,初三初四到各地游弋比试,并到关系较好的邻村去拜访,主家村寨必以礼相迎,放鞭炮、敲锣打鼓,中午则以“龙桥饼”(类似核桃酥)招待客人,晚餐则以烧猪肉、鸡等宴请客人,互祝大赛成功。初五大赛之后,初七初八便到市郊黄竹岐去拜龙母,因五月初八是龙母诞,故广州俗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这是广府地区两个大的民间诞会。当时南海黄竹岐有间龙母庙,附近江面也较宽阔,拜祭龙母之后,又在那里举行“绵龙盛会”,再赛龙舟。
比赛期间,若有争执,则由广州泮塘仁威庙的老龙出来主持公道,平常别的龙船若与仁威老龙相遇,也须让道与老龙先行。故广州俗语云:“泮塘龙船——假人(仁)威。”
旧俗女子是不能上龙舟的,当龙舟穿桥而过时,女子不得站立桥上,否则有何差错,事主就会怪罪女方。后来思想解放了,有些地方还组建了女子龙舟队。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6月   摘自《广府民俗》
作者:叶春生著
索取号:K892.465/9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