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这是我国民间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广府风俗既秉承中原衣冠,又受异域文化的影响,风俗自成一格。
(一)新春喜庆日程安排
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屋、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现依次略述如下: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另有一匹纸马,给灶君老爷代步飞升,有的地方还特备一件黑衣,一双黑靴,给灶君上天参见玉皇大帝。拜者多为男性,不用女性;拜时烧香烧纸,放鞭炮;拜完食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责瓮”。直至年卅晚,才把灶君接回来(粤东则谓“初五神落天”),一起过年。
入年关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三谢灶,廿四开炸,项目有炮谷、煎堆等,如《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米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还有炸油角、茶素、芋虾等;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另有一歌云:廿七洗嘢,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三十团年。廿七洗嘢即洗东西,包括被服杂物等;廿八包粽,有咸肉粽,碱水粽之别,粤西信宜、高州一带还有条状的“笔咀粽”等,以肇庆裹蒸粽为最著名,不但个大,而且内涵丰富,有猪肉、绿豆、栗子等,“剥而煎食,甚香”(《粤东笔记》)。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胜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等,按神位张贴。三十团年,㓥鸡杀鸭,祭拜天地、祖宗,接财神,卖发财大蚬,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开门炮 年三十晚守岁至深夜,迎候良辰吉时,到了交子时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前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卖发财大蚬 开门、烧炮之后就是接财神,家家设案于门外,烧香礼拜。此时有一些小孩、叫花子等,拿着一张红纸,上面写有“财神”两字,嘴里喊着“财神到”,挨家挨户去叫卖。人们为了买一个好兆头,也乐意买下它的,给小贩一个“利是”(红包),让他高兴而去。还有一些平时卖蚬的小贩,此时也趁机而来,叫卖“发财大蚬”。反正这东西可吃,又可得个好兆头,一般手头不是十分拮据的人家,也就买下了,讨个吉利。
“行大运” 大年初一,阳江人一大早就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
阳江人把正月上旬的每一天都冠以名称,如正月初一为“鸡日”,这一天,大家都不杀鸡,就连鹅鸭诸禽都得到庇荫。所以年初一人们多数吃斋,有些人家兼有荤菜,但起筷时必先吃斋菜。
“抢头牙”、吃无情鸡 过去广州人时兴初二、十六兴打牙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所以要做得早,叫做“抢头牙”。那天老人们早早起来,杀鸡拜祖宗,然后饮宴,吃“开年”饭,此后才可扫地和免除过年的一些禁忌。商界则在同一天“吃无情鸡”。一些商店老板,决定解雇某一伙计,即趁初二打牙祭时,请大家吃餐饭。吃时桌上必有一只鸡,吃完婉言辞退某某,无情可讲,所以叫做“无情鸡”。
人日游花地 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在1922年出版的《歌谣》周刊中已有记载:“初七是人日,广州人多到花埭(即今花地)去逛逛”(见:《旧历新年广州人的风俗》,《歌谣》二卷87期)。娄子匡先生著的《新年风俗志》中,有这么一条:“逛花地:初七是‘人日’,那天,广州西南隅有一处地方叫花地的,很多人都要跑到那边玩。”娄子匡先生是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早期会员之一,所据可能是《歌谣》周刊上的资料。可见广州人游花地或郊游的风俗,当时确实兴盛。
春节盲妹歌 过去,广州有一种以唱“龙舟”为生的职业艺人,大多是双目失明的女子,俗称这种龙舟歌为“盲妹歌”。春节期间,为了讨点“利是”,她们亦挨家挨户去卖唱,唱的是:“天官赐福到门庭,太平天下永无忧。门前银树花开放,开枝发荣在高堂。满堂吉庆人兴旺,福禄双全老少康。今晚大家同饮畅,等你夫妻和顺百年长。五福临门万事兴,吉星拱照到门庭。金钱多赚年年盛,招财进宝又添丁,等到儿孙累代皆昌盛,一路英雄立太平。”
“打春” 有的地方又叫做“打仔”,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竞技游戏,一般在正月初十至十五之间举行。玩耍的时候,双方划好界线,布好阵势,以碎石互相对打,开始时主要是孩子们玩的,除打石外,有时还拳棒交加,非常激烈,乡民以此胜负来卜一年之兴衰,故有时大人也加入其中,真的打斗起来。
(二)岁暮迎春花市
广府地区的岁暮迎春花市,源远流长,其习俗可以广州及号称“小广州”的中山小榄为代表。得天独厚的广州,气候温和,土壤湿润,适宜各类花木生长,至使广州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汉时代,已有不少种花为业者,珠江南岸庄头、瑶头、五凤、南村一带,都是花农的世界,是故请人陈华有诗云:“三十三乡人不少,相逢多半是花农。”又云:“花田女儿花作命,衣花食花解花性。”写的就是这一现实。其中庄头村以种素馨花著名。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珠江南岸有村曰庄头,周围里许,悉种素馨,亦曰花田。”当时“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别无花。”这“七门”,指的是广州老城的七个城门,这就是当时的“花市”的所在地,所卖的只是素馨花,并不限于除夕,而是经常性的。每天早上,花农们采摘了大量的素馨花,从珠江南岸运往城北的七个城门下销售,由五仙门码头登岸,故此该码头又称为“花渡头”。
据清代《壬申续修南海县志》载,当时的花市设在“藩署”(即现省财政厅)前,是夜市,常年开业。查壬申为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可知这时的花市还不限于除夕。但咸丰、同治间徐澄溥的《岁暮杂诗》却云:“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秾。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诗中写的是吊钟花,在岁暮花市上出售。“双门”全称双门底,即现今财政厅前,地点与《南海县志》所记吻合。同治皇帝于1862~1874年间在位,徐澄溥为咸丰、同治年间人,至晚在同治年间写下此诗吧,那亦是1862年左右,这就是现今一般人所认为一年一度的广州岁暮花市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的依据。宣统年间梁鼎芬修《番禺县续志》载:“花市在籓署前,岁除尤盛。”稍后张心泰撰《粤海小识》云:“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坐几,以娱岁华。”说明那时的花市,正是由“岁除尤盛”发展为“每届年暮”的时期,而且规模越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并自成一格,从栽培到集市,都表现了广泛的群众性,且集诗画、摆设、盆栽于一市,荟萃了丰富的花卉语言和故事,并以我国最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为背景,使她显得更加多姿多彩,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清光绪年间冯向华有首《羊城竹枝词》云:“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诗句清丽温馨,通俗可爱。还有一首小诗,每届岁暮,都扣击着人们的心扉,致使多年来,人们想起这首诗,就要到花街去挤一挤的,现录于下: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
在这期间,著名的花卉产区的种花业迅速发展,周围数十里的花田上,素馨、茉莉一片雪白,玫瑰、紫薇交相辉映,洋桃、橄榄林畅木茂,环境清幽,风景秀丽,不少富商望族,都在那里营造别墅、花园,清代著名的便有听松园、六松园、纫香园、翠林园、杏林庄等,著名学者康有为、张维屏等,都曾居家于此。这些文人学士,还成立了不少诗社画苑,每逢正月初七“人日”、十五上元节、三月天后诞、五月端午节、七月乞巧节、八月中秋节的民间节日,都在园内摆设“花局”,展出各种奇花异卉,遍邀社友吟诗作画,娱乐一番。特别是正月初七“人日”,正值百花盛开,人们乘着新春的喜庆,成群结队到花埭游览,相沿成习,这就是广州人日游花埭的风俗。这实际也是一种花市。
辛亥革命后,广州老城拆除,花市的发源地藩署前一带成为通衢大道,花市延伸至现教育路、西湖路一带,花色品种越来越全,游人也越来越多,到20世纪20年代,广州花市已是相当的兴旺了。到1949年前,全市已分设四个花市:中心花市仍在西湖路、教育路一带,东山区花市在东川路,南区在滨江路,西区在新风路。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入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买了花的人们,只好把花束高高举起,或把一盆盆的金桔,盆景托在肩上,随着人流,缓缓而行。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另外,号称“小广州”的中山小榄,也自称“花城”,小榄主要栽种的是菊花,故又称“菊城”。从1814(甲戌)年起,他们每60年要举办一次盛大的甲戌菊会,展示千姿百态的菊花,每届年暮,也和广州一样,举办岁暮花市。
(三)新春喜庆娱乐
广东民间新春喜庆娱乐甚多,据《中华全国风俗志•广东篇》记载:“迎春日竞看土牛,或洒以菽稻,名曰消疹。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元日礼神贺节,上元观灯,或作秋千百戏,十六夜,妇女走百病。撷摘园中生菜,曰采青。十九日挂蒜于门,以辟恶,广州谓为天穿日,做祷神,曰补天穿。”又“元日拜年,烧爆竹,啖煎堆、白饼、沙壅。饮柏酒,元夕张灯,烧起火,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嬉游者率袖象牙香筒,打十八闲为乐。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饰童男女为故事者百队。为陆龙船,长者十余丈,以轮旋转,人皆锦袍倭帽,扬旗弄鼓,对舞宝镫于其上。昼则踢毽于五仙观,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贵子。歌伯斗歌,观者持瑰异物为庆头,其灯师又为谜语,悬赏中衢,曰灯信。”“小除祭社,以花豆洒屋,次日为酒以分岁,曰团年。岁除祭,曰送年。”
其中最普遍的是舞狮子和舞龙。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首先在制作上,广东“醒狮”采用“灯色扎作”工艺,狮面以拟人化的装饰美,分为“关公面”(红面白须),“张飞面”(黑面黑须),“刘备面”(黄面白须),几种造型;狮身则用宽四尺,长丈余的缝有各式图案的“狮被”。舞法上,醒狮与北方狮也有不同。醒狮是由两条大汉一前一后、即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被的,还有一人戴着假面具,手执葵扇在前面逗狮,此曰“大头佛”。常见舞狮子的套路是:响起锣鼓,“醒狮”头平放地上,舞狮人分站两侧,打一通南拳,作为“开张大吉”,续而钻入狮内,随锣鼓起舞。舞狮子的动作花样十分丰富多彩,计有“狮子出洞”,“窥测方向”,“欢天喜地”,“狮子滚球”,“狮子采青”等,就“狮子采青”一式又分为“见青”、“惊青”、“醉青”、“散青”、“饮水”、“吐珠”等一整套动作,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嗹、”的响声,老百姓叫它为“嗹兽”(广州话“嗹”“年”同音,“嗹兽”即“年兽”)。只要怪兽出现,老百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庄稼被糟蹋。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颜色,埋伏于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将起来,惊走怪兽。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各乡各村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便是关于舞狮子起源的说法。
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其具体套路,将在民间游艺一章中详述。
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除常见的布龙、彩龙、金龙、木龙之外,还有醉龙、纱龙、龙火、乌龙、草龙、蕉叶龙、板凳龙等,共36种,占全国龙舞的一半以上,这与广东水域广阔,人们与鱼、蛇(龙)关系密切有关,到处都有龙潭、龙宫、龙洞、龙山等等,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闹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各种龙舞的具体习俗,也将在民间游艺一章中详述。
除舞狮、舞龙之外,还有舞凤、舞麒麟、舞貔貅、舞鳌鱼的。舞凤流行于东莞、番禺、增城、从化、花县一带。东莞的凤凰舞表演时一凤一凰,分别由两名少年举舞,表现凤求凰的爱情故事,动作柔和,乐曲舒缓,舞完之后唱几支粤曲,便可收场。番禺的凤舞则以市桥三堂圩最有特色,分为“巡游”与“盘山”两种程式,巡游以一凤鸟模型为主体,带领百种飞鸟采灯和各式鱼灯,吹吹打打环市巡游,游毕即进入一空旷地带,环绕“凤凰山”飞行三周,然后掩旗息鼓,由一名梳鸦角头髻的少年独奏洞箫,引凤起舞,舞毕金鼓齐鸣,百鸟灯、鱼灯一跃而出,环绕凤鸟嬉戏游乐,凤鸟则展翅扬威,引亢高鸣,最后在百鸟的簇拥下,登上凤凰山,造出“百鸟朝凤”的图案,是为高潮。舞麒麟主要流行于东莞一带,耍舞时间亦只限于正月新春期间,这一瑞兽按照独角、鹿身、牛尾造型,头部与醒狮有点相似,但舞步不同,锣鼓的敲打节奏也不一样。舞貔貅流行于吴川、湛江、江门一带。其形象有点像哈叭狗,活泼可爱,耍舞的套路没有醒狮复杂,其中叠罗汉、上排山等有一定难度。舞鳌鱼流行于番禺一带,多与飘色活动一起进行,出舞时一雌一雄,一金一银,还有一人扮演文曲星,引导鳌鱼噙茜、戏水,跳跃龙门,或作独占鳌头造型,以示吉祥。这些舞蹈,除春节期间群众自娱自乐外,每逢喜庆佳节,也有演出助兴的。
此外,不少地方还有“出会”、“扮色”的习俗,如番禺钟村出会,紫泥春色等,都是群众性的新春游艺活动,再有烧炮仗、放烟花等,也是青少年喜爱的一项活动,炮竹的种类也很多,有双响炮、砂炮、金钱炮、老鼠炮、冲天炮、电光炮、鸡乸带仔(大炮串小炮)等,以烧炮的头数裁定喜庆的程度和富有的水平。当祭神或瑞狮临门之时就要烧炮,殷富的人家烧一万头甚至十万头的,小孩则以捡取脱落未响的小炮为乐,拿去自己慢慢燃放,或用自己的“利市”钱去买一封一两千头的,拆散了一个个燃放。再有就是踢毽子或打鸡毛毽,玩者多是男女青年。赌博游戏如“鲤鱼虾蛤”、“六方”、“牌九”、“天九”、“麻仗”“升官图”等,男女老少都有。平时没有赌博陋习的地方,春节期间也开禁三天,家长亦放宽限制,允许小孩参与游乐,但春节一过,就不允许再玩这些项目了,个别调皮的孩子要玩,也要偷偷背着家长去玩的。
(四)新春美食的蕴意
广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广府地区的新春小食亦很多,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又分为龙江煎堆和九江煎堆两大类。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最普通的豆沙软角皮为糯米粉做,馅为竹豆或红豆煮烂加糖制成。酥角则是用面粉和鸡蛋作皮,花生芝麻作馅料,油炸而成。
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6月   摘自《广府民俗》

作者:叶春生著

索取号:K892.465/9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