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亦称灯节、上元诞。实际上是新春喜庆的延续。广府地区的新春喜庆活动,继初七人日踏青、游花地之后,初九打春去,初十打仔回,而十三至十五已是各地“开灯”之日,旧俗家中添了男丁,便在这期间摆酒宴客,庆贺一番。乡村中有祠堂的,摆灯酒的先把灯挂到祠堂,城中无祠堂的把灯挂到附近的土地庙,并在家中神堂中央也挂上灯。摆灯酒之日,外婆要送厚礼给外孙,礼品有衣服、背带、酒肉、三鸟等。
(一)元宵灯饰
元宵为灯节,这期间最主要节目是玩灯。从正月十三日起,便要在厨房里点灯,称为“点灶灯”,亦即“试灯”、“开灯”。
“开灯”那天,鼓乐高奏,醒狮起舞,各宗氏到社坛接回社神,到灯寮安放,上年添丁的人家,亦将花灯送到灯寮。一时明灯高悬,各放异彩。十四日起,街中灯棚亦点燃灯火,披红挂绿,试演元宵灯饰,街头摊档摆满各种灯饰制品,称为“灯市”。灯节正日(正月十五),家家祀神上供,族中父老聚集在灯寮饮“灯酒”,放花炮、猜灯谜、村中游灯、唱大戏,热闹一番,直至十六“散灯”,把灶神送回社坛,撤去灯色,整个元宵活动宣告结束。
元宵灯饰,名目繁多,据《佛山忠义乡志》载:“上元开灯宴,普君圩为灯市,灯之名状不一,其最多者曰茶灯,以极白纸为之,剔镂玲珑,光泄于外,生子者以酬各庙及社,兼献茶男,因名茶灯。曰树灯,伐树之拔稠而梢平者为灯,干缀彩花于枝头,多至百余朵,燃之如绛树琼花。曰之角灯,中作大莲花,下缀花篮八百,环以璎珞。曰鱼灯,曰虾灯,曰蟾蜍灯,曰香灯,则象形为之。自元旦为始,他乡皆来买灯,挚灯者鱼贯于道。通济桥边,胜门溪畔,弥望率灯客矣。”广州还有三星灯、和合二仙灯、百花灯等,都是灯饰扎作坊出售的,自制的有“亚婆灯”。新会还有一种特制的“大鲤鱼灯”,与会城翰禄桥一样长,据说是为纪念一位绰号叫做“大鲤鱼”的乡民而制作的,
同时高悬的还有各以一斗米制成的大煎堆灯和粉印饼灯,以庆祝胜利和丰收。
古镇佛山,素以灯色著称,元宵之夜更是别有一番风情。十六日夜,男女老少倾城而出,去“行通济桥”,传说通济桥为仙人所赐,无论何人,正月十六“行通济,无闭翳(无忧愁)”。深夜11时许,通济路人行道上便已是水泄不通。路边无数小贩早已从各地搜集来了一切可以搜集得来的招人喜爱的东西:洋娃娃、小白兔、小鸟……当然,卖得最多的还是风车,行通济的人几乎人手一个风车,取“货如轮转”、“一帆风顺”之意。快到通济桥时,人们又从早已等候在此地的菜贩手中买上一小扎生菜,取“生生猛猛”之意,然后毕恭毕敬地把这扎生菜放在通济桥上,同时许下新一年的最大的心愿。老奶奶让刚学会走路的孙子把一扎生菜放在桥上,叮嘱道:“快说身体健康!”小孙子应声说了声“身体健康”,把奶奶喜得连声说“乖!乖!”在短短一小时里,通济桥上,行人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为节日增加了不少欢乐色彩。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天。
(二)做年例与逛花街
在粤西茂名、吴川一带,元宵节前后有做“年例”的风俗,比过年还要热闹。外出工作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做年例就不能不回。在年例期间,不仅至亲好友,前来相聚,凡沾亲带故者也前来。年例一般为期3天。第1天叫“起年例”,这一天,村村干塘抓鱼,社社杀猪分肉。出嫁的女儿、外甥大都在这一天回到娘家、外婆家。第2天是“正年例”,这天从早晨起,客人纷至沓来,女主人忙于准备饭菜,男主人忙于招呼客人。到下午三四点钟,随着阵阵“噼呖拍拉”的鞭炮声,家宴开始。客人多的,轮番开席,轮流休息。这个时候,就是完全不相识的人闯进家来,也可以同吃同喝,受到热情接待。晚上,有演大戏的,做木偶戏的,人们邀集亲友,一起逛街观景,逛花桥,看泥塑,然后回到家中,饮茶聊天,通宵达旦。第3天叫“年倒尾”,客人吃了早饭或午饭后,陆续离去。一年一度的年例才算结束。
“年例”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村镇的主要街道,都用各色花布蒙起来,真是彩练当空,鲜花满地,人们用盆盆鲜花堆成一个花山,以示“花开富贵”。还结合“逛花桥”、“出飘色”等,举办民间艺术大游行。狮子队穿街走巷起舞,挨家挨户去“采青”,一直舞到天明。
元宵逛花桥的习俗,流传于吴川县梅菉镇一带,据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元宵之夜,人们把梅菉镇与隔海村之间的大桥装饰一番,张灯结彩,邀约亲朋好友一起去逛花桥。
梅菉镇是个水乡,镇郊的上隔海村,面临梅江,背枕鉴江,过去人们出墟入市,都靠一叶扁舟。每逢刮风下雨,大水漫江,便不能来往。人们多么希望江上有一座大桥呵!这个美好的愿望,化作了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年元宵节,洪水暴涨,浊浪滔滔,眼看就要把上隔海村吞没了。这时突然有位仙女飘然下凡,只见她广袖一拂,化作一道彩虹,架在梅江之上。人们立即从虹桥上撤离上隔海村,刚一过完最后一个人,隔海村就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人们得救了。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以后每逢元宵节,他们就在江上架起一座便桥,并把它装饰打扮一番,称为“花桥”,供人们游玩、观赏,逐渐形成一种风俗。以前,还分为“男桥”、“女桥”,后又发展为男女同乐的“鸳鸯桥”,桥上插满红白各种纸花,过往的妇女,都要摘上一朵,人们尽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桥头还有卖茨菇的,据说买个茨菇也可以生子。,妇女们还要跑到桥下去洗手,说是洗过手的人养猪长膘快,养鸡可避瘟疫。这些风俗,去掉迷信色彩,可以看到水乡人民对桥梁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木桥已被钢筋水泥大桥代替,每逢元宵节,人们就用各色花布把桥的上空遮盖起来,两旁系上彩带、五色气球和红白纸花,桥窗上挂着姑娘们巧手制作各色花纸、图案,还有人们精心栽培的盆景和写作的字画,把花桥装点成一条花街,人们行走在这碧波荡漾的花桥之上,迎接着美好的明天。
(三)元宵饮食习俗及其他
元宵节民间习惯煮食汤圆,有首民歌唱道:“喜吃元宵丸,家家庆团圆”。以汤圆象征团圆,亦有以“响丸”象征结缘的,是日以丸相互馈赠,实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还有蒸糕敬神,做“鲤鱼酸”的,取意“鱼跃龙门”、“子孙昌盛”,都是取个好意头罢了。汤圆有咸甜两种,以糯米粉包裹咸甜各式馅料制成,咸的配以肉汤,甜的配以糖水,广州人习惯在汤里放点生姜,以醒脾开胃。晚餐饮灯酒,菜肴丰富,家人共醉一番,商家也于是日宴客,称为“春花”。四邑地区元宵之夜还有吃粥的习惯,粥料中必有“葱”,称为“通心粥”,(四邑方音“葱”“空”相同),取“万事亨通”之义。吃完“通心粥”,少女们便相约到别人园中去“偷青”,即《风俗志》中所谓“上元观灯,或作秋千百戏,十六夜,妇女走百病,取园中生菜,曰采青”(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编)是也。所谓“偷青”,即是到别人园中摘取一些青菜。姑娘们三五成群,哼着小调,什么:“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葱人聪明,摘了生菜招财灵。”一些园主早有准备,拔好青菜分发给她们。姑娘们高兴而归,又歌道:“偷青偷青,越偷越青,偷到天上星,偷到嫦娥梳妆镜,偷到皇母罗斗檠。”
另,正月十五又是道家的上元节,是日道教寺观香火鼎盛,尤以广州之三元宫为最,善男信女清早便从四乡蜂拥而至,争先恐后上头柱香,并带回一些大香和风车之类的,以示转运。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6月   摘自《广府民俗》

作者:叶春生著

索取号:K892.465/9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