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把上菜楼(酒家)去饮茶称为“叹茶”。“叹”即“享受”之意。叹茶,就是边饮茶边吃包点,边聊天或边看报纸,慢斟细酌,一副悠闲之态。“叹早茶”,就包含有享用早餐及其他的内容。一个“叹”字,十分传神,饮茶的内涵、情致和神态都出来了,非常妙!这是民间口语一个出色的创造。
上茶楼饮茶,已成为广州人的风俗习惯,成为广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常早上朋友熟人见面,会问:“饮咗(了)茶未?”或索性随意说声:“饮茶啦!”作为打招呼用语。碰到高兴的事,则会说:“请饮茶啦!”
广州人上茶楼饮茶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和经济文化、地理气候、人文风尚等因素相联系,长期沿袭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
广州人饮茶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唐代。那里,茶圣陆羽到过广州,他的《茶经》在广州流传;不过那时饮茶只限于在家里,作为公众饮茶的地方,恐怕只有“茶亭”或“茶寮”、“茶坊”吧。
到了清代,广州出现“二厘馆”,那是茶楼的前身。“二厘馆”是简陋平房,木板凳,粗陶茶具,茶价低廉,每位只收二厘钱,因而得名。二厘馆有清茶和简单廉价食物如松糕(发糕)、大包供应,劳苦大众进馆,既可饱肚,又可歇息聊天。
后来,就有茶居出现。茶居比二厘馆高档些,舒适些,小康和有闲阶层也愿意进去了。茶居兴盛起来,随后有茶楼出现。早期茶楼多是三层,比茶居高档。
广州最早的茶楼,大概要算位于河南的成珠楼(始名成珠馆)。成珠楼原有一旧木匾,下款署乾隆年代。1946年成珠楼举行200周年纪念庆典。推算起来,成珠楼至少有250多年的历史。
但广州第一家上档次的茶楼,至光绪年间才出现,那是位于十三行的三元楼,楼高四层,装饰华贵高雅。广州人讲“上茶楼”,大概从这时开始吧。
后来有些茶楼也叫“居”,如陶陶居、陆羽居、天然居等,还有茶室、酒家,也叫茶居,互相混称,并无区别了。
广州现存最古老的有名茶楼要数陶陶居。陶陶居开办于光绪六年(188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其地原是一大户人家的书院——霜华书院,后改作茶楼,名叫“萄萄居”,“萄萄”据传是老板爱妾的名字。后茶居易手,新老板姓陈,此人肚里有点文墨,灵感一动,改招牌为“陶陶居”,审慎到此饮茶乐也陶陶之意,与原招牌相比,字音不变,内涵却丰富、高雅多了。
陶陶居的招牌,是康有为所写。这里有一段故事。传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不达,回到广东,1891年于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传播变法思想理论。课余之暇,间或到陶陶居饮茶。其时,陶陶居的新老板黄静波,见康有为一副夫子模样,谈吐不俗,学生众多,学问高深,颇有名气,想借其名声张大店名,便请求康有为为陶陶居写招牌。康有为欣然命笔,写下“陶陶居”三字,沿用至今。康有为的手迹,果然为陶陶居增光不少。
广州的茶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广州气温较高,茶楼首重环境,地方通爽,座位舒适,布置雅致。许多茶楼厅房挂有字画、楹联,有的还有鱼池石山、花木盆景等园林景色,如泮溪、北园等,环境既佳,食物上乘,才受欢迎。茶楼是体现“食在广州”、体现广州饮食文化的地方,最讲究饮食质量,讲究“茶靓水滚”。“水滚”即泡茶的水要沸,以刚沸的水即“虾眼水”为最好。从前还讲究“水靓”即水质好,茶才香滑。百年老字号陶陶居解放前就曾以白云山九龙泉水泡茶作招徕:每天雇十数挑夫上白云山,以木桶盛九龙泉水,上贴白云寺和陶陶居封条,呼喝着招摇过市,上下午各一次。这一来,陶陶居之名借山水名茶更广为人知了。至于包点食物,则讲究色、香、味,在款式、制作上,既传统又出新。从前广州人上茶楼,流行“一盅两件”,如今则不拘件数,点心辅以粥品、肠粉不等,比以前丰富得多,选择性大得多了。广州茶楼点心之精美、品种之多样,堪称全国之冠。
广州的茶楼,既是讲饮讲食的地方,又是亲人聚会、交友联谊和各种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州人习惯,有事上茶娄“斟”(洽谈、商议)。例如“斟”生意,乃至择偶相亲,都到茶楼进行。从前陶陶居设有“卡位”(有间隔的座位),有些男女就在卡位“相睇”(相亲)。有不少居住在西关的粤剧艺人、老倌,也常在这里聚会,举凡组新班、聘角色、请“棚面”(乐师),都在这里敲定。有的“开戏师爷”、编剧则在这里“度桥”(设计粤剧故事情节,讨论粤剧脚本)。据说粤剧泰斗薛觉先,也屡到陶陶居饮茶开饭,与同行们谈艺。广州茶楼林立,客似云来,每逢双休日及节假日,饮早茶不易找到座位。许多大茶楼每日三茶两饭,早茶外还开下午茶、夜茶,人气旺盛;有的茶楼下午或晚上,还有曲艺茶座,茶客们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粤曲,真是一乐也。
在广州茶楼饮茶,委实是一种享受。故大凡到广州的人,都要上茶楼领略一下这浓郁的地方风情,品尝一下南国的名点美食。名人雅士对广州茶楼也饶有兴趣。大革命时代,毛泽东在广州,就曾和柳亚子先生上过茶楼(据说是在妙奇香茶楼、那是毛、柳第一次交往),后来两人写诗唱和都提及此事。柳亚子于1941年11月诗呈毛主席,有“粤海难忘共品茶”之句,1949年4月,毛泽东和柳亚子七律首句即云:“饮茶粤海未能忘”,两位诗人都未能忘情于广州饮茶的往事。
民国时期,鲁迅在广州,也多次偕同许寿裳、许广平到过北园、陆园、妙奇香等茶楼;郭沫若、刘海粟也曾在泮溪、北园题诗题辞,给予赞许。
在广州茶楼饮茶,真是乐也陶陶。广州市前市长朱光曾以《忆江南》词牌,填写了多首“广州好”,其中一首道出了饮茶的情味 --
广州好,茶室且清宜。名点山泉常品赏,楼头风月约相知,共话太平时。
(选自《文史纵横》2003年第1期)
上茶楼饮茶,已成为广州人的风俗习惯,成为广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常早上朋友熟人见面,会问:“饮咗(了)茶未?”或索性随意说声:“饮茶啦!”作为打招呼用语。碰到高兴的事,则会说:“请饮茶啦!”
广州人上茶楼饮茶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和经济文化、地理气候、人文风尚等因素相联系,长期沿袭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
广州人饮茶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唐代。那里,茶圣陆羽到过广州,他的《茶经》在广州流传;不过那时饮茶只限于在家里,作为公众饮茶的地方,恐怕只有“茶亭”或“茶寮”、“茶坊”吧。
到了清代,广州出现“二厘馆”,那是茶楼的前身。“二厘馆”是简陋平房,木板凳,粗陶茶具,茶价低廉,每位只收二厘钱,因而得名。二厘馆有清茶和简单廉价食物如松糕(发糕)、大包供应,劳苦大众进馆,既可饱肚,又可歇息聊天。
后来,就有茶居出现。茶居比二厘馆高档些,舒适些,小康和有闲阶层也愿意进去了。茶居兴盛起来,随后有茶楼出现。早期茶楼多是三层,比茶居高档。
广州最早的茶楼,大概要算位于河南的成珠楼(始名成珠馆)。成珠楼原有一旧木匾,下款署乾隆年代。1946年成珠楼举行200周年纪念庆典。推算起来,成珠楼至少有250多年的历史。
但广州第一家上档次的茶楼,至光绪年间才出现,那是位于十三行的三元楼,楼高四层,装饰华贵高雅。广州人讲“上茶楼”,大概从这时开始吧。
后来有些茶楼也叫“居”,如陶陶居、陆羽居、天然居等,还有茶室、酒家,也叫茶居,互相混称,并无区别了。
广州现存最古老的有名茶楼要数陶陶居。陶陶居开办于光绪六年(188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其地原是一大户人家的书院——霜华书院,后改作茶楼,名叫“萄萄居”,“萄萄”据传是老板爱妾的名字。后茶居易手,新老板姓陈,此人肚里有点文墨,灵感一动,改招牌为“陶陶居”,审慎到此饮茶乐也陶陶之意,与原招牌相比,字音不变,内涵却丰富、高雅多了。
陶陶居的招牌,是康有为所写。这里有一段故事。传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不达,回到广东,1891年于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传播变法思想理论。课余之暇,间或到陶陶居饮茶。其时,陶陶居的新老板黄静波,见康有为一副夫子模样,谈吐不俗,学生众多,学问高深,颇有名气,想借其名声张大店名,便请求康有为为陶陶居写招牌。康有为欣然命笔,写下“陶陶居”三字,沿用至今。康有为的手迹,果然为陶陶居增光不少。
广州的茶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广州气温较高,茶楼首重环境,地方通爽,座位舒适,布置雅致。许多茶楼厅房挂有字画、楹联,有的还有鱼池石山、花木盆景等园林景色,如泮溪、北园等,环境既佳,食物上乘,才受欢迎。茶楼是体现“食在广州”、体现广州饮食文化的地方,最讲究饮食质量,讲究“茶靓水滚”。“水滚”即泡茶的水要沸,以刚沸的水即“虾眼水”为最好。从前还讲究“水靓”即水质好,茶才香滑。百年老字号陶陶居解放前就曾以白云山九龙泉水泡茶作招徕:每天雇十数挑夫上白云山,以木桶盛九龙泉水,上贴白云寺和陶陶居封条,呼喝着招摇过市,上下午各一次。这一来,陶陶居之名借山水名茶更广为人知了。至于包点食物,则讲究色、香、味,在款式、制作上,既传统又出新。从前广州人上茶楼,流行“一盅两件”,如今则不拘件数,点心辅以粥品、肠粉不等,比以前丰富得多,选择性大得多了。广州茶楼点心之精美、品种之多样,堪称全国之冠。
广州的茶楼,既是讲饮讲食的地方,又是亲人聚会、交友联谊和各种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州人习惯,有事上茶娄“斟”(洽谈、商议)。例如“斟”生意,乃至择偶相亲,都到茶楼进行。从前陶陶居设有“卡位”(有间隔的座位),有些男女就在卡位“相睇”(相亲)。有不少居住在西关的粤剧艺人、老倌,也常在这里聚会,举凡组新班、聘角色、请“棚面”(乐师),都在这里敲定。有的“开戏师爷”、编剧则在这里“度桥”(设计粤剧故事情节,讨论粤剧脚本)。据说粤剧泰斗薛觉先,也屡到陶陶居饮茶开饭,与同行们谈艺。广州茶楼林立,客似云来,每逢双休日及节假日,饮早茶不易找到座位。许多大茶楼每日三茶两饭,早茶外还开下午茶、夜茶,人气旺盛;有的茶楼下午或晚上,还有曲艺茶座,茶客们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粤曲,真是一乐也。
在广州茶楼饮茶,委实是一种享受。故大凡到广州的人,都要上茶楼领略一下这浓郁的地方风情,品尝一下南国的名点美食。名人雅士对广州茶楼也饶有兴趣。大革命时代,毛泽东在广州,就曾和柳亚子先生上过茶楼(据说是在妙奇香茶楼、那是毛、柳第一次交往),后来两人写诗唱和都提及此事。柳亚子于1941年11月诗呈毛主席,有“粤海难忘共品茶”之句,1949年4月,毛泽东和柳亚子七律首句即云:“饮茶粤海未能忘”,两位诗人都未能忘情于广州饮茶的往事。
民国时期,鲁迅在广州,也多次偕同许寿裳、许广平到过北园、陆园、妙奇香等茶楼;郭沫若、刘海粟也曾在泮溪、北园题诗题辞,给予赞许。
在广州茶楼饮茶,真是乐也陶陶。广州市前市长朱光曾以《忆江南》词牌,填写了多首“广州好”,其中一首道出了饮茶的情味 --
广州好,茶室且清宜。名点山泉常品赏,楼头风月约相知,共话太平时。
(选自《文史纵横》2003年第1期)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1月   摘自《羊城风华录》
作者:广州市文史研究馆编
索取号:K296.51/77-2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