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看兰何处去?须知闹市街头,自有清幽处。
岭南艺兰者、鬻兰者众,可若说起以兰著称的园林,眼下,似乎只有大广州之小“兰圃”,最是有名。
广州兰圃,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与景色秀丽、风光明媚的越秀公园遥望相对。全园面积虽只有39000平方米,但在这个兰艺小天地里,却栽有200多个品种、近万盆兰花。春兰、蕙兰、墨兰,花香浓郁;卡特兰、石斛兰、万代兰、文心兰,花色艳丽,姿态万千。当您进入兰圃寻蕙赏兰,便会置身于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兰花世界。
兰圃在园林建造建筑方面也很有特色,既有岭南园林的曲径通幽,又用借镜、障景等手法,把各景区巧妙分开,使其亭台楼阁各具风韵。
园内分为东、西两区,西区建有芳华园和明镜园。东区以栽兰为主,共分三棚:第一、三棚以栽培地生兰为主,开花季节,清香飘逸;第二棚主要是气生兰,花艳而少香。
园内主要景点有惜阴轩、兰香满路亭、观鱼胜过富春江、朱德诗碑、竹篱茅舍、兰色春光亭、千崖玉塔、野尾和尚、小桥流水杜鹃山等。其中的“芳华园”,在参加慕尼黑国际园艺展的中国庭院缩景时被评为“最佳庭院”,荣获两项金质奖,以占地少而景点多而闻名。兰圃是观赏兰花的理想之地,也是品茶的佳处。期间,国香茶馆、惜阴轩茶艺馆和茅舍茶艺馆,都各有特色。
另外,这兰圃的建园初衷也很有趣。这里原来并不是什么私家园林或艺兰名苑,而竟是一个马厩角落里的小型植物标本园。1960年,共和国元帅朱德送给广州市政府几株兰花。当时由于没有合适的场所摆放,就临时决定放置此处。1962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同志将其命名为“兰圃”。经过对兰花多年的精心繁育,这里竟成了一个以栽培兰花为主的专业性园圃和小型园林公园。
朱德自从1960年初来兰圃以后,几乎每年都要旧地重游,关心兰花的种养情况。叶剑英、董必武、徐向前、张爱萍等领导同志也经常关心兰圃的发展,送来自己所养的兰花。张爱萍曾为兰圃书写过“风雅绝伦”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岭南派绘画大师关山月也写过“天香”二字以赠兰圃。至于朱德写的“兰蕙同馨”匾额,董必武写的“竹自具五好,兰有其四清”的对联,更是成为游人瞻仰的墨宝。当然,我们也可看到江青当年令人移去桂花而种下的杜鹃……至于各国元首名人流连其中的趣事,就有待我们慢慢发掘欣赏了。
小小兰圃,建园历史虽不久长,但也有近半个世纪的兰香被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演绎过了。不过,您若有暇一探,或可仍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岭南兰花之天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态,在不同的季节去沾染之,洗礼熏拂之,定会有不同的收获吧。
岭南艺兰者、鬻兰者众,可若说起以兰著称的园林,眼下,似乎只有大广州之小“兰圃”,最是有名。
广州兰圃,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与景色秀丽、风光明媚的越秀公园遥望相对。全园面积虽只有39000平方米,但在这个兰艺小天地里,却栽有200多个品种、近万盆兰花。春兰、蕙兰、墨兰,花香浓郁;卡特兰、石斛兰、万代兰、文心兰,花色艳丽,姿态万千。当您进入兰圃寻蕙赏兰,便会置身于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兰花世界。
兰圃在园林建造建筑方面也很有特色,既有岭南园林的曲径通幽,又用借镜、障景等手法,把各景区巧妙分开,使其亭台楼阁各具风韵。
园内分为东、西两区,西区建有芳华园和明镜园。东区以栽兰为主,共分三棚:第一、三棚以栽培地生兰为主,开花季节,清香飘逸;第二棚主要是气生兰,花艳而少香。
园内主要景点有惜阴轩、兰香满路亭、观鱼胜过富春江、朱德诗碑、竹篱茅舍、兰色春光亭、千崖玉塔、野尾和尚、小桥流水杜鹃山等。其中的“芳华园”,在参加慕尼黑国际园艺展的中国庭院缩景时被评为“最佳庭院”,荣获两项金质奖,以占地少而景点多而闻名。兰圃是观赏兰花的理想之地,也是品茶的佳处。期间,国香茶馆、惜阴轩茶艺馆和茅舍茶艺馆,都各有特色。
另外,这兰圃的建园初衷也很有趣。这里原来并不是什么私家园林或艺兰名苑,而竟是一个马厩角落里的小型植物标本园。1960年,共和国元帅朱德送给广州市政府几株兰花。当时由于没有合适的场所摆放,就临时决定放置此处。1962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同志将其命名为“兰圃”。经过对兰花多年的精心繁育,这里竟成了一个以栽培兰花为主的专业性园圃和小型园林公园。
朱德自从1960年初来兰圃以后,几乎每年都要旧地重游,关心兰花的种养情况。叶剑英、董必武、徐向前、张爱萍等领导同志也经常关心兰圃的发展,送来自己所养的兰花。张爱萍曾为兰圃书写过“风雅绝伦”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岭南派绘画大师关山月也写过“天香”二字以赠兰圃。至于朱德写的“兰蕙同馨”匾额,董必武写的“竹自具五好,兰有其四清”的对联,更是成为游人瞻仰的墨宝。当然,我们也可看到江青当年令人移去桂花而种下的杜鹃……至于各国元首名人流连其中的趣事,就有待我们慢慢发掘欣赏了。
小小兰圃,建园历史虽不久长,但也有近半个世纪的兰香被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演绎过了。不过,您若有暇一探,或可仍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岭南兰花之天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态,在不同的季节去沾染之,洗礼熏拂之,定会有不同的收获吧。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   摘自《千年花事》
作者:孙卫明著
索取号:S68/189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