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三兄弟传奇
大哥是清末外交官,游历丰富,作《新粤讴解心》。他在这新旧交替的世界中,欢迎新秩序的到来,但反对鲁莽地推翻旧秩序;二哥是近代著名革命家,为推动中国国民革命出生入死;三弟是粤剧名伶,参加“志士班”,为推动粤剧改良、开启民智立下功劳。
三兄弟的政见与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相同的,是饱含一腔热血的家国情怀。这传奇的三兄弟,就是廖凤舒、廖仲恺、廖少秋。
靓雪秋:从祝康年班到优天影
清末民初粤剧演出兴盛,各乡都到广州黄沙来订戏。1922年的粤剧杂志《戏剧世界》刊登了一首板眼,名为《乡下佬买戏》,十分生动有趣:“嚟到黄沙先去公所嚟格价,唔啱入去宏顺揾着亚瓜。今年戏行真正好价,信得过千七银唎正有揸拿。之现在得八班之噃唔啱做女班呀。讲到嗰啲女班经已做到怕,有文冇武而且有啲重老过我阿妈……”
这里提到的“亚瓜”,全名叫邓瓜,是清末祝康年班的班主。班中主要演员有周瑜利、周少保、靓雪秋、朱次伯等,著名剧目有周瑜利主演的《山东响马》、《三气周瑜》、周少保主演的《打死下山虎》、靓雪秋主演的《斩龙遇仙》。
祝康年班有名伶名戏,可谓省港大班。其中的主要演员,后来又参加了粤剧“志士班”,对粤剧改良起到重要作用。靓雪秋就是其中一位。
靓雪秋原名廖少秋,又名廖十五,广东惠州人,是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廖仲恺的弟弟。靓雪秋不是革命党人,却以另一种方式,像哥哥一样积极推动民主革命。
靓雪秋工小武,首本戏有《七擒孟获》、《斩龙遇仙》等。如今翻开上海百代公司的老唱片目录,还能看见不少靓雪秋作品。如:靓雪秋、关影怜《冇胆赵子龙》,靓雪秋、廖了了、倩影侬《古井貂蝉》,靓雪秋、梁淑卿《野花香》,廖了了、靓雪秋《斩龙遇仙之别师》,吕文成、靓雪秋《斩龙遇仙之洞房》。
靓雪秋1907年参加“优天影”剧社,直到上世纪20年代,经常在澳门清平戏院演出。
“优天影”1907年创办于澳门,是成立最早、最有影响且具有专业水准的粤剧“志士班”,发起人是陈少白(1869-1934,广东新会人),1895年参加兴中会,参与组织广州起义未成,流亡日本。1900年在香港主编《中国日报》,与黄鲁逸、黄轩胄、黄世仲、欧博明等组织“优天影”剧团,由黄鲁逸主持全班事务。
“优天影”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并不像其他“志士班”一样一昧求新,而是注重粤剧传统艺术及曲牌的传习,专门聘请退休老伶工、著名粤剧花旦李锦以及音乐家龚益富担任教习,剧团中也有很多专业粤剧演员,如:冯镜华、新周瑜利、周少保、靓雪秋、范英杰、郑可君等。除演员外,还有不少报界记者。
“志士班”的作品针砭时事,有不少是以报纸上的新闻为题材的。如《虐婢报》、《骂城隍》、《贼现官身》、《盲公问米》、《周大姑放脚》、《徐锡麟行刺恩铭》、《秋瑾》等。
在艺术方面,“志士班”在唱白中大量使用广州发言,并吸收南音、木鱼、龙舟等说唱艺术进入粤剧中。“志士班”对于粤剧演出从舞台官话改为白话,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志士班”还大量使用真嗓演唱,开粤剧新风貌。
据陈非侬回忆:“演出的是改良粤剧,剧本都是黄鲁逸新编的,内容都是反映和批评当时社会不良现象,如反对缠足的《周大姑放脚》,反对封建迷信的《盲公问米》,反对吸食鸦片的《与烟无缘》等。‘优天影’是第一个改用平喉唱粤剧的班子,早过朱次伯,更早过金山炳。用平喉唱粤剧的第一部戏是《周大姑放脚》。 ‘优天影’当时的卖座纪录极高,和最卖座的粤剧三班头不相伯仲。”
廖仲恺:调寄金缕曲,尝解兄惆怅
靓雪秋的哥哥廖仲恺是三兄弟中最著名的名人。廖仲恺献身革命,风云际会,一生似乎和风花雪月、悠悠曲韵没有什么关系。他写过不少慷慨激昂的文章,却很少人知道,他还写过一首极为低回惆怅的词。
“讽世依盲瞽,一声声,街头巷语,浑然成趣。香草美人知何讬。歌哭凭君听取,问覆瓿,文章几许?瓦缶繁弦齐竞响,绕梁间,三日犹难去。聆粤调,胜金缕。曲终奚必周郎顾。且传来,蛮音鴃舌,痴儿騃女。廿四桥萧吹明月,那抵低吟清赋,怕莫解,天涯凄苦。手抱琵琶遮半面,触伤心,岂独商人妇,珠海夜、漫如故。”
这是廖仲恺为他的哥哥廖凤舒作品《新粤讴解心》所题写的《调寄金缕曲》,收录在《新粤讴解心》书中。
廖凤舒,字恩焘,号忏庵,又名忏绮庐主人、珠海梦余生。他九岁赴美留学,17岁回国研习国学。光绪十三年(1887)开始任清廷外交官,先后驻古巴、朝鲜、日本、智利、西班牙、巴拿马等国,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退休归隐。1954年于香港病逝。
廖凤舒作为清廷官员,能清楚地看到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希望有一个新秩序来拯救民众于水火。如他的粤讴作品所言:“总要大众担起锄头一把,把佢树底下个的歪根邪蔃,掘到干干净净,再爆过新芽。”但廖恩焘有一种读书人的清醒,极有预见性地看到鲁莽地推翻旧秩序必然流弊无穷。他深知万物自有其发展规律,任何违反规律、操之过急的事情都难以善终。“总要世界好似车轮咁转,正呌得做系天道循环。”
廖凤舒著有《嬉笑集》、《新粤讴解心》、《扪虱谈室词》、《忏庵词》、《影树亭词》等诗词杂著,以及《团匪魁》、《维新梦》、《学海潮》等戏曲作品。《新粤讴解心》是仿照招子庸《粤讴》所作的,大量使用原《粤讴》作品中的题目,融入新事物、新世相,写出生动而极富人情味的新粤讴。廖凤舒对于书写对象有一种设身处地的同情,更着重于人物不幸的社会根源,更关注群体的命运。
廖仲恺的革命理念虽然比廖凤舒急进,但他能够理解哥哥“香草美人”的遗世之怅。从他的《调寄金缕曲》,便可见兄弟之情,哪怕志向不同亦难阻隔。1925年,廖仲恺英年早逝,享年48岁。廖凤舒则在新旧交替的世界里继续浮沉,1954年终老于香港,享年91岁。
广州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至今仍保留着廖家故居“双清楼”,挂牌“廖仲恺、何香凝故居”,当年是廖凤舒的房子,廖仲恺新婚时在此居住过。
廖凤舒:《新粤讴解心》不应被遗忘
由于历史的原因,廖恩焘没有像廖仲恺那样被纪念。他的名字,连同那本在广府说唱文学史上地位不凡的《新粤讴解心》,都已渐被遗忘。
梁启超对廖恩焘的粤语诗及粤讴极为赞赏,在《饮冰室诗话》中写道:“乡人有自号珠海梦余生者,热诚爱国之士也,游宦美洲,今不欲著其名。顷仿《粤讴》格调成《新解心》数十章……芳馨悱恻,有离骚之意,吾绝爱诵之。其新解心有自由钟、自由车、呆佬拜寿、中秋饼、学界风潮、唔好守旧、天有眼、地无皮、趁早乘机等篇,皆绝世妙文,视子庸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实文界革命一骁将也。”
程道元为《新粤讴解心》作序写道:“吾友忏庵主人,跌宕樊川,酒痕尚在;景仪山谷,绮语翻新。触顾曲之闲情,借弹词而寄意。博搜谚语,纯托乡音。亦庄亦谐,得风人之旨;若嘲若讽,如下里之谣。香山作词,老妪能解;屯田度曲,女伎皆知。嗟乎日月弗居,江山代谢,饱阅沧桑,浩劫倦回。星汉仙槎,自署梦余,足当棒喝。岂效南唐老相,乞食歌楼,尽凭赵庄盲翁,侑觞笙席。”
程道元说出了《新粤讴解心》动人的原因——饱阅沧桑。非饱阅沧桑者,不能以如此清淡自然的笔法,写情入微。 廖氏三兄弟,传奇人生,粤人骄傲,都应记上一笔。
大哥是清末外交官,游历丰富,作《新粤讴解心》。他在这新旧交替的世界中,欢迎新秩序的到来,但反对鲁莽地推翻旧秩序;二哥是近代著名革命家,为推动中国国民革命出生入死;三弟是粤剧名伶,参加“志士班”,为推动粤剧改良、开启民智立下功劳。
三兄弟的政见与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相同的,是饱含一腔热血的家国情怀。这传奇的三兄弟,就是廖凤舒、廖仲恺、廖少秋。
靓雪秋:从祝康年班到优天影
清末民初粤剧演出兴盛,各乡都到广州黄沙来订戏。1922年的粤剧杂志《戏剧世界》刊登了一首板眼,名为《乡下佬买戏》,十分生动有趣:“嚟到黄沙先去公所嚟格价,唔啱入去宏顺揾着亚瓜。今年戏行真正好价,信得过千七银唎正有揸拿。之现在得八班之噃唔啱做女班呀。讲到嗰啲女班经已做到怕,有文冇武而且有啲重老过我阿妈……”
这里提到的“亚瓜”,全名叫邓瓜,是清末祝康年班的班主。班中主要演员有周瑜利、周少保、靓雪秋、朱次伯等,著名剧目有周瑜利主演的《山东响马》、《三气周瑜》、周少保主演的《打死下山虎》、靓雪秋主演的《斩龙遇仙》。
祝康年班有名伶名戏,可谓省港大班。其中的主要演员,后来又参加了粤剧“志士班”,对粤剧改良起到重要作用。靓雪秋就是其中一位。
靓雪秋原名廖少秋,又名廖十五,广东惠州人,是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廖仲恺的弟弟。靓雪秋不是革命党人,却以另一种方式,像哥哥一样积极推动民主革命。
靓雪秋工小武,首本戏有《七擒孟获》、《斩龙遇仙》等。如今翻开上海百代公司的老唱片目录,还能看见不少靓雪秋作品。如:靓雪秋、关影怜《冇胆赵子龙》,靓雪秋、廖了了、倩影侬《古井貂蝉》,靓雪秋、梁淑卿《野花香》,廖了了、靓雪秋《斩龙遇仙之别师》,吕文成、靓雪秋《斩龙遇仙之洞房》。
靓雪秋1907年参加“优天影”剧社,直到上世纪20年代,经常在澳门清平戏院演出。
“优天影”1907年创办于澳门,是成立最早、最有影响且具有专业水准的粤剧“志士班”,发起人是陈少白(1869-1934,广东新会人),1895年参加兴中会,参与组织广州起义未成,流亡日本。1900年在香港主编《中国日报》,与黄鲁逸、黄轩胄、黄世仲、欧博明等组织“优天影”剧团,由黄鲁逸主持全班事务。
“优天影”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并不像其他“志士班”一样一昧求新,而是注重粤剧传统艺术及曲牌的传习,专门聘请退休老伶工、著名粤剧花旦李锦以及音乐家龚益富担任教习,剧团中也有很多专业粤剧演员,如:冯镜华、新周瑜利、周少保、靓雪秋、范英杰、郑可君等。除演员外,还有不少报界记者。
“志士班”的作品针砭时事,有不少是以报纸上的新闻为题材的。如《虐婢报》、《骂城隍》、《贼现官身》、《盲公问米》、《周大姑放脚》、《徐锡麟行刺恩铭》、《秋瑾》等。
在艺术方面,“志士班”在唱白中大量使用广州发言,并吸收南音、木鱼、龙舟等说唱艺术进入粤剧中。“志士班”对于粤剧演出从舞台官话改为白话,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志士班”还大量使用真嗓演唱,开粤剧新风貌。
据陈非侬回忆:“演出的是改良粤剧,剧本都是黄鲁逸新编的,内容都是反映和批评当时社会不良现象,如反对缠足的《周大姑放脚》,反对封建迷信的《盲公问米》,反对吸食鸦片的《与烟无缘》等。‘优天影’是第一个改用平喉唱粤剧的班子,早过朱次伯,更早过金山炳。用平喉唱粤剧的第一部戏是《周大姑放脚》。 ‘优天影’当时的卖座纪录极高,和最卖座的粤剧三班头不相伯仲。”
廖仲恺:调寄金缕曲,尝解兄惆怅
靓雪秋的哥哥廖仲恺是三兄弟中最著名的名人。廖仲恺献身革命,风云际会,一生似乎和风花雪月、悠悠曲韵没有什么关系。他写过不少慷慨激昂的文章,却很少人知道,他还写过一首极为低回惆怅的词。
“讽世依盲瞽,一声声,街头巷语,浑然成趣。香草美人知何讬。歌哭凭君听取,问覆瓿,文章几许?瓦缶繁弦齐竞响,绕梁间,三日犹难去。聆粤调,胜金缕。曲终奚必周郎顾。且传来,蛮音鴃舌,痴儿騃女。廿四桥萧吹明月,那抵低吟清赋,怕莫解,天涯凄苦。手抱琵琶遮半面,触伤心,岂独商人妇,珠海夜、漫如故。”
这是廖仲恺为他的哥哥廖凤舒作品《新粤讴解心》所题写的《调寄金缕曲》,收录在《新粤讴解心》书中。
廖凤舒,字恩焘,号忏庵,又名忏绮庐主人、珠海梦余生。他九岁赴美留学,17岁回国研习国学。光绪十三年(1887)开始任清廷外交官,先后驻古巴、朝鲜、日本、智利、西班牙、巴拿马等国,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退休归隐。1954年于香港病逝。
廖凤舒作为清廷官员,能清楚地看到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希望有一个新秩序来拯救民众于水火。如他的粤讴作品所言:“总要大众担起锄头一把,把佢树底下个的歪根邪蔃,掘到干干净净,再爆过新芽。”但廖恩焘有一种读书人的清醒,极有预见性地看到鲁莽地推翻旧秩序必然流弊无穷。他深知万物自有其发展规律,任何违反规律、操之过急的事情都难以善终。“总要世界好似车轮咁转,正呌得做系天道循环。”
廖凤舒著有《嬉笑集》、《新粤讴解心》、《扪虱谈室词》、《忏庵词》、《影树亭词》等诗词杂著,以及《团匪魁》、《维新梦》、《学海潮》等戏曲作品。《新粤讴解心》是仿照招子庸《粤讴》所作的,大量使用原《粤讴》作品中的题目,融入新事物、新世相,写出生动而极富人情味的新粤讴。廖凤舒对于书写对象有一种设身处地的同情,更着重于人物不幸的社会根源,更关注群体的命运。
廖仲恺的革命理念虽然比廖凤舒急进,但他能够理解哥哥“香草美人”的遗世之怅。从他的《调寄金缕曲》,便可见兄弟之情,哪怕志向不同亦难阻隔。1925年,廖仲恺英年早逝,享年48岁。廖凤舒则在新旧交替的世界里继续浮沉,1954年终老于香港,享年91岁。
广州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至今仍保留着廖家故居“双清楼”,挂牌“廖仲恺、何香凝故居”,当年是廖凤舒的房子,廖仲恺新婚时在此居住过。
廖凤舒:《新粤讴解心》不应被遗忘
由于历史的原因,廖恩焘没有像廖仲恺那样被纪念。他的名字,连同那本在广府说唱文学史上地位不凡的《新粤讴解心》,都已渐被遗忘。
梁启超对廖恩焘的粤语诗及粤讴极为赞赏,在《饮冰室诗话》中写道:“乡人有自号珠海梦余生者,热诚爱国之士也,游宦美洲,今不欲著其名。顷仿《粤讴》格调成《新解心》数十章……芳馨悱恻,有离骚之意,吾绝爱诵之。其新解心有自由钟、自由车、呆佬拜寿、中秋饼、学界风潮、唔好守旧、天有眼、地无皮、趁早乘机等篇,皆绝世妙文,视子庸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实文界革命一骁将也。”
程道元为《新粤讴解心》作序写道:“吾友忏庵主人,跌宕樊川,酒痕尚在;景仪山谷,绮语翻新。触顾曲之闲情,借弹词而寄意。博搜谚语,纯托乡音。亦庄亦谐,得风人之旨;若嘲若讽,如下里之谣。香山作词,老妪能解;屯田度曲,女伎皆知。嗟乎日月弗居,江山代谢,饱阅沧桑,浩劫倦回。星汉仙槎,自署梦余,足当棒喝。岂效南唐老相,乞食歌楼,尽凭赵庄盲翁,侑觞笙席。”
程道元说出了《新粤讴解心》动人的原因——饱阅沧桑。非饱阅沧桑者,不能以如此清淡自然的笔法,写情入微。 廖氏三兄弟,传奇人生,粤人骄傲,都应记上一笔。
文献资料来源:2015-10-08   新快报-A19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G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