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荫路昔日叫坟场路 凉亭街原凉亭今不在
虽已立秋,但秋老虎的厉害可一点也不输盛暑时的热气,酷热难耐之下,总叫人忍不住想在繁华闹市间寻一处清凉之地。广州有这么一些有趣的地名,让人误以为它毗邻水源,充满清凉之感,其实不然。今天,记者带你走进水荫路、凉亭街,了解这些“清凉”地名的故事。



宜居宜业宜人 它是街坊心中的“风水宝地”

说历史:曾是禾田山野,附近山岗环绕

水荫路位于广州动物园东侧,北接先烈东路,南接环市东路,地跨越秀区和天河区,路长约2000米。按《广州市志》所载,水荫路原名十九路军坟场路,因附近有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场而得名,后于1982年改名水荫路。

至于为何改名为水荫路?据在附近的老街坊介绍,20世纪40年代,水荫路一带还是一片禾田乡地,附近环绕着猫儿岗、鸭舌岗、双淹岗和水荫岗等山岗,“水荫路命名很有可能是延续了水荫岗的叫法。”据了解,水荫路最初只包括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场附近的一段路,后来经过不断扩阔,才连接至环市东路口。



道今日:道路绿茵处处“甜蜜”环绕

如今的水荫路,虽然没有河涌环绕,但沿路种有大量绿植。坐落在水荫路东侧和广州大道北西侧的东风公园里,还有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宽阔大草坪,附近植有高低错落的棕榈植物和富有岭南特色的树木,满园郁郁葱葱,是附近居民最喜欢的休憩之地。

在东风公园西门,每年元宵节、“520”等日子总会见到一对对洋溢着甜蜜笑容的情侣,因为这里便是越秀区婚姻登记处。

据悉,2014年5月,越秀区婚姻登记处从东华东路迁至水荫路。这个布置别致,有着全市首个户外办证点的婚姻登记处特别受年轻新人欢迎,如果遇上结婚潮或寓意较好的“吉日”,新人还得熬夜抢号才能如愿在此领上红本本,十分抢手。



这里还有文艺书香气息

既有红色史迹,也有优美环境,还有幸福甜蜜,但水荫路的奇妙之处不仅于此。建于1995年的水荫路小学位于水荫路94号,平日经过,总会听到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为这条路增添了不少书香气息。

此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在中国现代舞蹈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广东现代舞团。据悉,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舞专业表演团体,在1992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水荫路成立。随之而建立的还有艺术工作室、舞蹈培训中心、舞蹈用品店等,这些工作室在这里聚集、扎根,让水荫路变得富有文艺气息。

时至今日,广东现代舞团办公楼旁的小剧场仍不时上演一些小型的舞蹈和话剧类演出,深受文艺青年的追捧。在水荫路住了30几年的何伯表示,水荫路不仅处处有优美的景致,还是一个“闹中有静,静中带旺,街头巷尾尽是风土人情,市区里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凉亭街

百年古树新凉亭 街坊赞生活越来越便利

说历史:曾是进城乡民歇脚的“茶水亭”

凉亭街藏身于越秀区六榕街凉亭坊社区,与第一津街、司马街相邻,街的一端与美食集聚地西华路相接,另一端则邻近广州主干道之一的东风西路。凉亭街“前世”的故事,还得从明清时期说起。

据悉,当年这里属于广州西城墙外郊区的“无名小地”,靠近城门“正西门”,即现今的“西门口”。正西门是当时最为繁忙的城门之一,附近的乡民每天都会挑运蔬果等农产品进城售卖,往来的人络绎不绝。为方便四乡农民歇脚,人们在这里设下了一个凉亭,也称为“茶亭”。

最初的凉亭今何在?“凉亭的位置大约在仓前幼儿园到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叶爷爷今年93岁,家里几代人都住在第一津街,他自小便听着第一津街、凉亭街、司马街等附近地名历史故事长大。“小时候听母亲说,凉亭坊的凉亭就在山岗顶,但母亲也没有见过那凉亭,她也是听长辈说的。”叶爷爷说。如今从凉亭街(原凉亭坊段)往西华路的方向走,还要通过石阶爬上斜坡,可见以前凉亭坊确是个小山岗,仓前幼儿园的位置便是岗顶。

叶爷爷回忆,凉亭街原不叫此名,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拆建后改设的名字。改造后的街巷更长更宽,涵盖了附近田螺巷、鸭乸塘、百忍里、八间街、凉亭坊、丰宁里等路段,并延续了凉亭坊的“凉亭”二字。昔日凉亭早已不复存在,但它化作地名,用另一种方式记录这段历史。



道今日:旧时城外郊区建起新厂房

“这里原属于城墙脚,住在这里的人以小贩、手工业者居多,房子多数是砖木平房。由于附近有许多庙宇,所以不少人干脆开家庭作坊制作祭拜用的香品,用以维持生活。”70多岁的何姨在凉亭街附近住了40多年,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凉亭街昔日的街景她仍历历在目。让何姨印象最深的是,当时还有一座清光绪年间朝廷为当地一位百岁老人设立的“百龄人瑞”麻石牌坊,只是如今已不复存在。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20世纪,广州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企业,凉亭街附近也建了不少工厂,如东洲电筒厂、广州电筒零件厂、广州童车厂、东风五金厂等。1965年,东洲电筒厂并入广州市电筒总厂,被称为电筒三厂,三厂礼堂和电筒总厂技工学校都设在凉亭街(原凉亭坊段)上。何姨原为广州市电筒总厂的员工,还到三厂礼堂参加过公司举办的培训学习活动,“当时,附近居民如果能进厂当工人,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凉亭坊社区小广场上有一棵树龄200多年的黄葛树,树干粗壮,枝开如伞,守护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成为人们留住记忆与乡愁的“活文物”。看着眼前的古树,从小在凉亭街长大的秦先生不禁回忆起从前。“周围都变了,就这棵树还在。小时候,树的旁边有小卖部,我们买了零食就在树下玩,印象中这树特别大。”秦先生说,凉亭街不远处是烟火气十足的西华路,过个天桥就能到流花湖公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邻里互助共建有爱社区

从城外郊区变小手工业者聚集地,如今的凉亭街面貌再度焕新,低矮的平房变成楼宇,短窄小巷化作通衢大道,居民生活越来越便利。

从东风西路拐进凉亭街,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大道及两旁成荫的树木,为行人带来丝丝清凉。沿路前行,凉亭街里除了有新建的凉亭,还有学校、小广场、长者饭堂、幼儿园、菜市场等各种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极具烟火气息。

广州市侨颐社会服务中心副总干事黄建辉介绍,东风社工服务站和侨颐长者公益食堂是从2012年设于凉亭街的。侨颐长者公益食堂原是一个废旧停车场,最初活化利用为长者饭堂的目的是解决社区双职工家庭老人的午餐困难问题。如今,这个长者饭堂覆盖社区更多的老人和残疾人,从开始时20人到最高峰有500余人在这里解决午饭问题;社工站立足社区基层,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帮助,如今成立22支志愿者队伍,志愿者达千余人。

街坊贞姨从1982年搬来凉亭街居住,她表示,街坊邻里关系密切,一家有事百家帮忙,非常有人情味。“住在一条街上的街坊互相有来往,下雨会帮忙收衣服,还会帮忙看顾父母不在家的小朋友,邻里关系很和谐。”

如今,贞姨和何姨都加入了社工站志愿者队伍,参与志愿服务。“我2012年就加入了社工站志愿者队伍,2014年开始,每天开饭前都会带着大家一起做‘手指操’,然后再去帮忙派饭。”据悉,逢周三、周四早上,贞姨还会带着老街坊一起在小广场上做八段锦。“大家一起锻炼身体,很开心。”贞姨说。

文献资料来源:2023-08-26   信息时报-A08

作者:黄绮媚 何碧媚 胡瀛斌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