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不乏一些有年头有历史的私伙局,他们散落在大街小巷,犹如星星之火。在广府文化发源地——北京路附近,北京街文化站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粤剧粤曲私伙局提供活动场地,让粤剧粤曲的生命力在这座繁华都市里绵延不熄。
走近越秀区北京街广府文化会馆,不时能听到阵阵悠扬的粤韵,那是已经成立14年的广府文化曲艺团正在“夹米落镬”“查笃撑”。本期,记者带你走近广府文化曲艺团,看粤剧发烧友如何传承和发展广东音乐文化,让粤剧粤曲这张名片更加生动。
团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还有4对“夫妻档”
今年76岁的陈景林(下称“陈叔”)是一名地道的“老广”,自小爱好广东音乐、粤曲和粤剧,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乐器演奏。退休后,作为粤曲发烧友的他更将全副心思投入其中。经过多年的学习,他已经掌握高胡、电阮、掌板、大胡等乐器的演奏。
每当陈叔演奏粤曲时,他的太太萍姐也会跟着哼上几句。十多年前的某天,陈叔灵机一动,叫上一群志同道合的粤曲爱好者组建私伙局,每周定期碰头交流。“一开始,我们在中山四路附近的榨粉街一处地下室吹拉弹唱。2009年广府文化会馆落成后,街道提供了免费场地。自此,广府文化曲艺团正式成立。”陈叔说。
据介绍,最初这个曲艺团只有10人,团员“夹米落镬”(粤语,指众人齐心合力筹集工具或资金完成某事),自行带上二胡、扬琴等乐器和演奏设备来到曲艺团交流。大家并没有计较来这里演奏有没有收入或补贴,有时还会一起凑份子钱用于曲艺团的各种开支。“这些钱基本用来买茶叶、水杯、水果和印曲谱,或者用于维修乐器。”陈叔在演奏中的茶歇时间跟记者说。随着在固定场所开展常态化活动,曲艺团的规模日益壮大。到了2013年,曲艺团已经发展到80多人,团员们由退休公务员、退伍军人、教授、干部、教师等组成,其中还有4对“夫妻档”,组成“唱弹组合”或者“弹弹组合”。
作为以传承广府文化、弘扬粤剧曲艺为己任的曲艺团,这里的伴奏乐师全是义务参与。尽管团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但他们不乏热情,每周相聚于北京街广府文化会馆,周一至周五下午唱粤曲,周二、周四上午玩广东音乐。陈叔和太太笑着告诉记者:“这里已经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
“引进”专业人士 “发烧友”专业素质获提升
2021年,广州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在越华路广府文化会馆正式挂牌,让风腔艺术研究会有了优质的活动基地,为传承和弘扬粤剧以及风腔艺术再创佳绩。
据陈叔介绍,陈笑风是德高望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以“风腔”饮誉艺坛,深受同行推崇和观众的喜爱。为传承和弘扬粤剧艺术,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和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倡议成立风腔艺术研究会。研究会成立以来,多次在中山纪念堂和广东粤剧院艺术中心等场馆进行演出。
在广府文化会馆里,汇聚了不少像广州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这样的组织和民间私伙局。这些年来,同在广府文化会馆的广府文化曲艺团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更引来粤剧粤曲界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记者采访当天,广东音乐曲艺团退休乐师黄鼎世来到广府文化会馆客串演奏,给私伙局带来专业的表演。在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有一处3平方米的小舞台,舞台下面乐器乐师就座,一众“发烧友”在这里演奏自己喜欢的粤剧粤曲。广府文化会馆把粤剧粤曲界专业人士“引进来”,不仅为会馆内民间私伙局等组织的“发烧友”提供专业指导,还给他们创造了不少艺术交流机会,对私伙局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进校园进剧组 “走出去”让更多年轻人知晓
为了传承广府文化,平时陈叔和团员除了在会馆里“查笃撑”外,还经常参与街道“社区幸福文化节”“和谐社区邻居节”等公益活动。近两年,曲艺团还参加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拍摄,多次出演电视连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
最有意义的是,曲艺团还把粤剧带进校园,吸引幼儿园、小学以及高校学生参与,越秀区广中路小学是他们常去开展义教的学校。“我们主要面向二至四年级的学生,以兴趣班的形式教他们演唱‘双飞燕’等粤剧作品,希望从小给他们艺术熏陶,激发他们对传统广府文化的兴趣。”前年,这支队伍还受本地高校邀请举办了一期粤曲研习班,大学生来到文化会馆参观,跟着他们学习粤曲。
随着广府文化会馆声名远播,不少爱好广东音乐的年轻人慕名而来。今年暑假,广东粤剧学院的一名学生主动找到陈叔,提出要在曲艺团实习2个月。当他结束实习回到校园后,还向陈叔“预订”下一个假期的实践活动。“记得有一次,两名来自暨南大学的留学生路过文化会馆,他们听到曲艺团的粤曲排练后就爱上了这种音乐。虽然语言不完全相通,但每逢周末他们都会来文化会馆听曲。”陈叔说。
谈到广东音乐、粤曲、粤剧的发展,陈叔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并未走向式微。“中老年人时间充裕生活富足,到曲艺团‘玩音乐’就是为了兴趣和爱好。由于曲艺团场地固定,还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实践和学习,所以我不担心这项广府文化会逐渐凋零。”陈叔说。
走近越秀区北京街广府文化会馆,不时能听到阵阵悠扬的粤韵,那是已经成立14年的广府文化曲艺团正在“夹米落镬”“查笃撑”。本期,记者带你走近广府文化曲艺团,看粤剧发烧友如何传承和发展广东音乐文化,让粤剧粤曲这张名片更加生动。
团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还有4对“夫妻档”
今年76岁的陈景林(下称“陈叔”)是一名地道的“老广”,自小爱好广东音乐、粤曲和粤剧,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乐器演奏。退休后,作为粤曲发烧友的他更将全副心思投入其中。经过多年的学习,他已经掌握高胡、电阮、掌板、大胡等乐器的演奏。
每当陈叔演奏粤曲时,他的太太萍姐也会跟着哼上几句。十多年前的某天,陈叔灵机一动,叫上一群志同道合的粤曲爱好者组建私伙局,每周定期碰头交流。“一开始,我们在中山四路附近的榨粉街一处地下室吹拉弹唱。2009年广府文化会馆落成后,街道提供了免费场地。自此,广府文化曲艺团正式成立。”陈叔说。
据介绍,最初这个曲艺团只有10人,团员“夹米落镬”(粤语,指众人齐心合力筹集工具或资金完成某事),自行带上二胡、扬琴等乐器和演奏设备来到曲艺团交流。大家并没有计较来这里演奏有没有收入或补贴,有时还会一起凑份子钱用于曲艺团的各种开支。“这些钱基本用来买茶叶、水杯、水果和印曲谱,或者用于维修乐器。”陈叔在演奏中的茶歇时间跟记者说。随着在固定场所开展常态化活动,曲艺团的规模日益壮大。到了2013年,曲艺团已经发展到80多人,团员们由退休公务员、退伍军人、教授、干部、教师等组成,其中还有4对“夫妻档”,组成“唱弹组合”或者“弹弹组合”。
作为以传承广府文化、弘扬粤剧曲艺为己任的曲艺团,这里的伴奏乐师全是义务参与。尽管团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但他们不乏热情,每周相聚于北京街广府文化会馆,周一至周五下午唱粤曲,周二、周四上午玩广东音乐。陈叔和太太笑着告诉记者:“这里已经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
“引进”专业人士 “发烧友”专业素质获提升
2021年,广州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在越华路广府文化会馆正式挂牌,让风腔艺术研究会有了优质的活动基地,为传承和弘扬粤剧以及风腔艺术再创佳绩。
据陈叔介绍,陈笑风是德高望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以“风腔”饮誉艺坛,深受同行推崇和观众的喜爱。为传承和弘扬粤剧艺术,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和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倡议成立风腔艺术研究会。研究会成立以来,多次在中山纪念堂和广东粤剧院艺术中心等场馆进行演出。
在广府文化会馆里,汇聚了不少像广州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这样的组织和民间私伙局。这些年来,同在广府文化会馆的广府文化曲艺团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更引来粤剧粤曲界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记者采访当天,广东音乐曲艺团退休乐师黄鼎世来到广府文化会馆客串演奏,给私伙局带来专业的表演。在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有一处3平方米的小舞台,舞台下面乐器乐师就座,一众“发烧友”在这里演奏自己喜欢的粤剧粤曲。广府文化会馆把粤剧粤曲界专业人士“引进来”,不仅为会馆内民间私伙局等组织的“发烧友”提供专业指导,还给他们创造了不少艺术交流机会,对私伙局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进校园进剧组 “走出去”让更多年轻人知晓
为了传承广府文化,平时陈叔和团员除了在会馆里“查笃撑”外,还经常参与街道“社区幸福文化节”“和谐社区邻居节”等公益活动。近两年,曲艺团还参加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拍摄,多次出演电视连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
最有意义的是,曲艺团还把粤剧带进校园,吸引幼儿园、小学以及高校学生参与,越秀区广中路小学是他们常去开展义教的学校。“我们主要面向二至四年级的学生,以兴趣班的形式教他们演唱‘双飞燕’等粤剧作品,希望从小给他们艺术熏陶,激发他们对传统广府文化的兴趣。”前年,这支队伍还受本地高校邀请举办了一期粤曲研习班,大学生来到文化会馆参观,跟着他们学习粤曲。
随着广府文化会馆声名远播,不少爱好广东音乐的年轻人慕名而来。今年暑假,广东粤剧学院的一名学生主动找到陈叔,提出要在曲艺团实习2个月。当他结束实习回到校园后,还向陈叔“预订”下一个假期的实践活动。“记得有一次,两名来自暨南大学的留学生路过文化会馆,他们听到曲艺团的粤曲排练后就爱上了这种音乐。虽然语言不完全相通,但每逢周末他们都会来文化会馆听曲。”陈叔说。
谈到广东音乐、粤曲、粤剧的发展,陈叔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并未走向式微。“中老年人时间充裕生活富足,到曲艺团‘玩音乐’就是为了兴趣和爱好。由于曲艺团场地固定,还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实践和学习,所以我不担心这项广府文化会逐渐凋零。”陈叔说。
文献资料来源:2023-11-04   信息时报-A04/A05
作者:郭仲然(除署名外)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