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颜值拓内涵 老建筑更有范
开篇语

云山叠翠,珠水流光。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悠久历史孕育出的广府文化,以其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的精神气质,滋养着广州这座城市的根脉。当前,广州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绣花式治理”之路。在“历史文脉”的传承里、在“绣花功夫”的坚持里,广州正如同一幅美丽的“新广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建筑作为生活的载体,经历岁月的风霜,成为文明的见证和象征。12月5日,信息时报推出的《广州老建筑活化利用火热“出圈”》报道引发关注,也唤起不少读者的共情。为继续讲好广州文化故事,传播文化强音,即日起,信息时报策划推出《新广绣》系列报道,拟从多维度着手,进一步探寻悠久文化在新时代如何焕发新生,感受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绵延与现代活力。

出品 伦少斌 胡巧娟 策划 朱小勇 任莉莉 执行 张玉琴 马向新 张景云

漫步羊城,一幢幢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映入眼帘,一幅幅老城焕新的画卷徐徐展开。当历史与现代交融,老建筑创造新价值,让历史得以传承活化。焕新开放的五仙观,打造多种互动体验项目;百年建筑“化身”艺术文化空间,觉园焕发新活力;百年不可移动文物双清楼旧颜新展,重归公众视野……当老建筑融入新时尚,其在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A08~A09统筹 黄丽霞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 佘铄嘉 蔡晓素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郭柯堂 实习生 黄靖

百年老楼变美学空间 红砖楼里感受老城传统风貌

红砖外墙、柱式门廊、木质楼梯、柚木门窗,位于越秀区署前路署前二街7号的民居,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洋楼,被列为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洋楼,现焕新活化为艺术文化空间——觉园,成为街坊参加美学沙龙、闲逛复古集市、开展主题摄影的场所。

2017年,曾在东山一带学习、生活多年的李灵犀和丈夫在这里发现了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便把它租赁下来,并进行维护、改造。目前,觉园被打造为以内容为主的综合生活美学空间,一楼摆放展示具有东山片区特色的老物件,如书柜、老照片等;二楼则是时尚复古买手店。觉园外围的露天区域,成了可供街坊品茶聊天的休闲场所。游客漫步其中,可细细品味东山文化氛围。

如今,李灵犀和丈夫也定居觉园,与街坊分享一系列有趣好玩的项目,为此,她不定期在觉园举办各类主题的活动,如前段时间举办了旗袍展。

近年,觉园以独特的“复古文化、中西合璧”风格,吸引许多剧组到此取景。先前,综艺节目《大湾仔的夜》在觉园进行拍摄。节目播出后,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五仙古观成打卡胜地 闹市中品读羊城历史文化

冬日午后,阳光正好。市民范小姐约上好友来到位于越秀区惠福西路的五仙观,古色古香的建筑、清幽宁静的园林都让她流连忘返,“通过参观,我对广州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岭南文化的魅力。”今年10月,焕新开放的五仙观与南粤先贤馆形成古今交融的历史文化场景。

为进一步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2023年起,越秀区对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进行新一轮修缮,进一步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还收集整理了古代关于五仙观的诗句、对联、碑刻,并将其巧妙融入文化空间,让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为历史文化的诉说者。

仙观旁边的园林和建筑也得到了焕新提升,全新打造了“紫烟阁”和“仙林苑”。紫烟阁原是五仙观东北侧一处储物空间,如今成为展示老城“三脉”历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多功能场所。记者走访时看到,紫烟阁分为上下两层空间。其中,一层是“在城之央——越秀两千年”专题展,以“城脉”“文脉”“商脉”为线索,展示广州城两千余年的历史人文画卷。

在紫烟阁外,即是仙林苑。记者看到,这里栽种了三角梅、睡莲、菊花、凤凰木等植物,打造了“莲池舞台”等景观,同时引入古琴、箫笛、琵琶与五仙舞演出,自然与人文相映相谐。

越秀区表示,将继续把文物保护利用和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更多“文化+”融合项目,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发电厂旧址蝶变 叙华侨情,看城市发展变迁史

漫步沿江西路,海珠广场旁一幢黄色的建筑吸引记者的注意。走上前,一块刻有“广州华侨博物馆”几个字的牌匾映入眼帘,这里便是全国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要说起这座博物馆的特别之处,则不得不提到馆址建筑,其由五仙门发电厂旧址经过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而来。

水泥批荡窗花、巴洛克檐口山花、通廊骑楼……五仙门发电厂的建筑设计巧妙融入钢构造技术、岭南文化元素与西方艺术风格。

记者在博物馆看到,展陈以“广州华侨华人历史与贡献”为主题,融入“云山、珠水、木棉、骑楼”等元素,全方位展示广府华侨华人的贡献。从五仙门发电厂旧址蝶变为华侨专题博物馆,广州华侨博物馆在展示广府华侨华人历史与贡献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原工业建筑的历史信息。“每一个展区都充满故事,让我感受到华侨先辈的勇气和智慧。”如今,这里成为市民游客认识广州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场所。

双清楼旧颜新展 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在海珠区南华西街道敬和里龙溪新街,有一座百年不可移动文物——双清楼。据悉,这是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在1897年新婚后居住的地方。二人在天台自搭阁楼作为“婚房”,命名为双清楼,取“人月双清”之意。这座老房子既见证了两人的爱情,也是他们革命的启蒙地。

双清楼坐北朝南,宽三间深三进,有阁楼,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属市级文物单位。记者了解到,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海珠区近年对双清楼进行修缮维护,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极大程度恢复建筑原貌。今年3月,双清楼改陈布展项目完成,“沉睡”近半个世纪的双清楼以崭新的面貌再“归来”。

记者近日探访双清楼,只见这座百年青砖石脚大屋兰草幽静、竹叶青葱,史料展陈、文化空间……应有尽有,书香气息浓郁。

记者现场看到,双清楼一楼“序厅”设置投影、体感翻阅史料等交互体验式设备。一楼展厅通过翔实的文字、生动的图片、珍贵的历史文献展示廖仲恺、何香凝的革命事迹和在双清楼生活的故事,以及良好家风。双清楼二楼设有“廖仲恺与何香凝人物剪影厅”“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天足缘’书房”“双清留珍室”等文化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南华西街道对周边人居环境也进行整治提升,打造双清广场活动空间。南华西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化运营”的模式,将双清楼打造成集展示教育、文物典藏、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宣教基地、文艺人才培育基地和统一战线交流阵地。

学者说

期待看到更多活化利用方式

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说,坐落于广州的一幢幢独特建筑,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和独特魅力。随着时代发展,不少老建筑经过活化利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仙观承载着羊城起源的传说,它与南粤先贤馆串联起来,成为市民游客读懂广州的第一站,是展现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此次五仙观焕新开放,引入数字科技应用,利用科技化手段打造多种互动体验项目,为传承文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以觉园为代表的生活美学空间,充分彰显了东山文化的独特内涵。老建筑经过改造,融入时尚新潮元素,激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广州华侨博物馆由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改造而来,它不仅保留了工业建筑的历史信息,更展现华人华侨与这座城市发展的血脉相连,用心用情讲好华侨故事。

双清楼通过“修旧如旧”,极大程度恢复建筑原貌,成为公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活化利用方式,激发老建筑的新活力,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碰撞。

文献资料来源:2024-12-19   信息时报-A08/A09

作者: 伦少斌 胡巧娟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