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胡文虎,除老一辈人之外,青年一代知之者甚少,但说起万金油(现在已演化为清凉油),就无人不晓了。这位胡文虎先生,则是万金油的发明人。万金油,风行全球,胡氏也因而成为巨富。家业传至女儿胡仙,胡仙成为当今香港最有财势的女人。香港富豪,多数发迹于50年代,胡氏溯源,将近一个世纪,是属于“创业维艰,守成不易”这一类型的。笔者曾在《虎豹公园》一文中提到胡氏家业的继承,现在探寻其足迹,看不断变化的时代,给予胡氏家庭什么样的机遇。
从玉树神散到万金油
一百多年前就有一股风:北方人闯关东,南方人下南洋。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定,距海边百多公里,从厦门或者广东的汕头出海都很方便。那时,老中医胡子钦已侨居缅甸,在仰光一带行医,且在仰光开设永安堂中药铺。上世纪80年代,胡文虎、胡文豹两兄弟出世,生于仰光,成长于仰光,两兄弟对药材自是相当熟悉的。父亲胡子钦去世后,他们继承父业。南洋气候炎热,人们容易疲劳,甚至头晕、中暑。胡子钦曾用过一种由国内带的“玉树神散”,这是一种中成药,有清热解毒的功能,药到病除,很受当地人欢迎。胡文虎兄弟在智慧方面更胜一筹,他们根据中西药理,参考中国和缅甸的古方,有了初步设计和选定目标之后,用重金聘请医师和药剂师,组成试制小组,将“玉树神散”改进成万金油。改进的成功,还在于它既能外用,又可内服,而且价格便宜、携带方便。一问世,便进入万户千家,在本世纪初,胡氏兄弟便发家致富了。与此同时,还发售“八卦丹”,形状和颜色很像今日的薄片巧克力,但那是家庭的常备药,掰一小片在嘴里,无比清凉爽口。另有“清快水”,用小瓶包装。还有“头痛粉”,粉末状,用小纸包装。以“万金油”为首的这四种成药,并列在广告上,上面再印上一只伏地的老虎,这样的广告,30年代,除南洋外,连中国中原的乡下都能见到,可见其销售之广!
胡文豹早逝,1935年,胡文虎为了纪念亡弟,分别在新加坡和香港建造“虎豹别墅”,1954年9月,胡文虎于檀香山旅行,因心脏病发作而谢世。在他的遗嘱里,产业由他的女儿胡仙继承。但交给女儿的不是药品公司,而是他经营了几十年的报业。
报业巨子
胡文虎办报,始于1909年,创报业于仰光,继之于福州创办《星光日报》,于汕头创办《星华日报》,于新加坡创办《星洲日报》,于槟城创办《星滨日报》,于曼谷创办《星暹日报》,并于1938年在香港出版《青岛日报》和《星岛晚报》,世人称之为星系报,全用中文出版。星系报业是华侨界独一无二的托拉斯,著名的报界人士金仲华、作家郁达夫都曾担任过星系报纸的主编、编辑。
胡文虎为什么办报?开始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推销永安堂的虎牌万金油。他们制造的成药,已成为生活在赤道上的华人们的必需品,单靠招贴广告远远不够,便想自办报纸来宣传,这也是时代的产物。当时报纸不像现在这么多,且多为外文,胡氏眼光敏锐,在海外办一份中文报纸,得风气之先。办报是要投注重金的,他在所不惜,结果,万金油的销路大增,这个目的,很快就达到了。用现在的观点,却是难以想象的,现代一些行销世界的著名商品,可以用千金万金去登载广告,去制作各式各样的广告,而不会投入一大批人力去办一份报纸来宣传产品。
由于宣传药品,成为星系报的特色:在商言商,不谈或少谈政治,这一主张,胡文虎在世时都是这样。民国成立之初,提倡言论自由,一时出版的报纸,全国有三百多家,都在鼓吹革命,介绍新思潮,唯独福州和汕头的星系报不是这样,因而不被人们重视。即使这样,星系报纸逐步扩张起来,从报业本身,不仅不亏本,还有盈利,这与胡氏本人的魅力,社会的关系,还有他善于用人很有关系。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敌,他捐款支援,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蔡廷锴题词酬谢说:“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全民抗战开始后,他曾回到中国,一次捐赠一千万元兴学,在那时,这也是一笔巨款。乐于为社会捐资,以及虎豹公园不收门票,这一传统,一直传到胡仙。
报纸除广告外,毕竟是以文章为主的。世上有些事往往出乎自己的意料,胡氏晚年,报业的发展大大超过了成药生意。
香港家喻户晓的胡仙
1951年,胡仙还在香港女校读书,她喜欢绘画,喜欢手工工艺,不属于发号施令一类人物,没想到三年后竟掌管香港最大的一间报馆。到1972年,星系报业改名为星岛报业有限公司,仍由胡仙任董事长,她开始大展其才能。
她能让香港家喻户晓,是她运用报纸开展济贫运动,关心香港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各阶层人士;星岛报又举办妇女烹饪比赛、儿童绘画比赛,又因为她的名字比较奇特,几乎三岁孩童都知道她的大名。她有良好的社会地位,是“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的主席,又曾被“国际新闻协会”推选出任主席,是荣膺此职的第一位亚洲人。她的衣著不讲究,对待别人没有架子,性格冷静、沉着。她的办公室在实用面积十九万五千平方尺的新闻大厦的顶层,位于香港北角。这里是星岛报业公司的神经中枢,有宽大的会客室、办公室,全层楼都铺上鹅黄色的地毯。除会见宾客之外,胡仙总在她自己的一间小办公室中。她的办公桌很特殊,没有抽屉,文件、信扎都堆在桌上,这说明她处理问题很快,决不让事情积压。
几十年的磨炼,她的眼光更加锐利。远在1960年,主管报业不久,她到美国旧金山办事,在街上遇一华人,谈话中,问她香港情况怎样?发生什么事?他离开香港,很想念香港。这一偶然情景,触发胡仙敏锐之思:这里实在急需一份中文报纸!于是,星岛报业便走在其他中文报纸之前,领先在欧洲和北美出版海外版,也因此扭转了公司在香港当时有些不景气的局面。
投资多元化
企业要发展,投资多元化是一种趋势,现代经营,更是如此。以今日菲律宾华人郑国敏财团投资为例,有金融、酒店、娱乐、工厂等。另一位菲律宾华人陈永栽财团经营的有制烟、金融、重工业、种植、畜牧等。胡仙也不例外,她开有几家礼品店,装修得极为华丽。在旅游和餐馆业中也有她的投资,她现在是星岛集团的主席。
她捕捉股票行情也是能手。1972年,股市欣欣向荣,她把星岛报业的412.5万股股票投入市场,每股面值2元的股票升值卖6元,市民争相购买;在股市高峰时,“星岛”一度炒到每股二十余元。胡仙本人控制了星岛全部2500万股的86.7%,按最高时计算应合港币42亿余元。其后,她成功地收购一家出版公司,她得到该公司超过半数的股权。这公司出版两种杂志,销量不大,但广告甚多,有钱可赚。
机遇难得,却又随时都有。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业务知识的磨炼,再加上超人的魄力,是抓不住机遇的。商场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有;“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的局面也有;而胡仙是佼佼者。
(1994年7月)
时光总是不停留的,当你忧伤它逝去何匆匆时,时光又过去了一节。要紧的不是感叹,而是把握。
1948年5月
从玉树神散到万金油
一百多年前就有一股风:北方人闯关东,南方人下南洋。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定,距海边百多公里,从厦门或者广东的汕头出海都很方便。那时,老中医胡子钦已侨居缅甸,在仰光一带行医,且在仰光开设永安堂中药铺。上世纪80年代,胡文虎、胡文豹两兄弟出世,生于仰光,成长于仰光,两兄弟对药材自是相当熟悉的。父亲胡子钦去世后,他们继承父业。南洋气候炎热,人们容易疲劳,甚至头晕、中暑。胡子钦曾用过一种由国内带的“玉树神散”,这是一种中成药,有清热解毒的功能,药到病除,很受当地人欢迎。胡文虎兄弟在智慧方面更胜一筹,他们根据中西药理,参考中国和缅甸的古方,有了初步设计和选定目标之后,用重金聘请医师和药剂师,组成试制小组,将“玉树神散”改进成万金油。改进的成功,还在于它既能外用,又可内服,而且价格便宜、携带方便。一问世,便进入万户千家,在本世纪初,胡氏兄弟便发家致富了。与此同时,还发售“八卦丹”,形状和颜色很像今日的薄片巧克力,但那是家庭的常备药,掰一小片在嘴里,无比清凉爽口。另有“清快水”,用小瓶包装。还有“头痛粉”,粉末状,用小纸包装。以“万金油”为首的这四种成药,并列在广告上,上面再印上一只伏地的老虎,这样的广告,30年代,除南洋外,连中国中原的乡下都能见到,可见其销售之广!
胡文豹早逝,1935年,胡文虎为了纪念亡弟,分别在新加坡和香港建造“虎豹别墅”,1954年9月,胡文虎于檀香山旅行,因心脏病发作而谢世。在他的遗嘱里,产业由他的女儿胡仙继承。但交给女儿的不是药品公司,而是他经营了几十年的报业。
报业巨子
胡文虎办报,始于1909年,创报业于仰光,继之于福州创办《星光日报》,于汕头创办《星华日报》,于新加坡创办《星洲日报》,于槟城创办《星滨日报》,于曼谷创办《星暹日报》,并于1938年在香港出版《青岛日报》和《星岛晚报》,世人称之为星系报,全用中文出版。星系报业是华侨界独一无二的托拉斯,著名的报界人士金仲华、作家郁达夫都曾担任过星系报纸的主编、编辑。
胡文虎为什么办报?开始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推销永安堂的虎牌万金油。他们制造的成药,已成为生活在赤道上的华人们的必需品,单靠招贴广告远远不够,便想自办报纸来宣传,这也是时代的产物。当时报纸不像现在这么多,且多为外文,胡氏眼光敏锐,在海外办一份中文报纸,得风气之先。办报是要投注重金的,他在所不惜,结果,万金油的销路大增,这个目的,很快就达到了。用现在的观点,却是难以想象的,现代一些行销世界的著名商品,可以用千金万金去登载广告,去制作各式各样的广告,而不会投入一大批人力去办一份报纸来宣传产品。
由于宣传药品,成为星系报的特色:在商言商,不谈或少谈政治,这一主张,胡文虎在世时都是这样。民国成立之初,提倡言论自由,一时出版的报纸,全国有三百多家,都在鼓吹革命,介绍新思潮,唯独福州和汕头的星系报不是这样,因而不被人们重视。即使这样,星系报纸逐步扩张起来,从报业本身,不仅不亏本,还有盈利,这与胡氏本人的魅力,社会的关系,还有他善于用人很有关系。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敌,他捐款支援,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蔡廷锴题词酬谢说:“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全民抗战开始后,他曾回到中国,一次捐赠一千万元兴学,在那时,这也是一笔巨款。乐于为社会捐资,以及虎豹公园不收门票,这一传统,一直传到胡仙。
报纸除广告外,毕竟是以文章为主的。世上有些事往往出乎自己的意料,胡氏晚年,报业的发展大大超过了成药生意。
香港家喻户晓的胡仙
1951年,胡仙还在香港女校读书,她喜欢绘画,喜欢手工工艺,不属于发号施令一类人物,没想到三年后竟掌管香港最大的一间报馆。到1972年,星系报业改名为星岛报业有限公司,仍由胡仙任董事长,她开始大展其才能。
她能让香港家喻户晓,是她运用报纸开展济贫运动,关心香港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各阶层人士;星岛报又举办妇女烹饪比赛、儿童绘画比赛,又因为她的名字比较奇特,几乎三岁孩童都知道她的大名。她有良好的社会地位,是“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的主席,又曾被“国际新闻协会”推选出任主席,是荣膺此职的第一位亚洲人。她的衣著不讲究,对待别人没有架子,性格冷静、沉着。她的办公室在实用面积十九万五千平方尺的新闻大厦的顶层,位于香港北角。这里是星岛报业公司的神经中枢,有宽大的会客室、办公室,全层楼都铺上鹅黄色的地毯。除会见宾客之外,胡仙总在她自己的一间小办公室中。她的办公桌很特殊,没有抽屉,文件、信扎都堆在桌上,这说明她处理问题很快,决不让事情积压。
几十年的磨炼,她的眼光更加锐利。远在1960年,主管报业不久,她到美国旧金山办事,在街上遇一华人,谈话中,问她香港情况怎样?发生什么事?他离开香港,很想念香港。这一偶然情景,触发胡仙敏锐之思:这里实在急需一份中文报纸!于是,星岛报业便走在其他中文报纸之前,领先在欧洲和北美出版海外版,也因此扭转了公司在香港当时有些不景气的局面。
投资多元化
企业要发展,投资多元化是一种趋势,现代经营,更是如此。以今日菲律宾华人郑国敏财团投资为例,有金融、酒店、娱乐、工厂等。另一位菲律宾华人陈永栽财团经营的有制烟、金融、重工业、种植、畜牧等。胡仙也不例外,她开有几家礼品店,装修得极为华丽。在旅游和餐馆业中也有她的投资,她现在是星岛集团的主席。
她捕捉股票行情也是能手。1972年,股市欣欣向荣,她把星岛报业的412.5万股股票投入市场,每股面值2元的股票升值卖6元,市民争相购买;在股市高峰时,“星岛”一度炒到每股二十余元。胡仙本人控制了星岛全部2500万股的86.7%,按最高时计算应合港币42亿余元。其后,她成功地收购一家出版公司,她得到该公司超过半数的股权。这公司出版两种杂志,销量不大,但广告甚多,有钱可赚。
机遇难得,却又随时都有。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业务知识的磨炼,再加上超人的魄力,是抓不住机遇的。商场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有;“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的局面也有;而胡仙是佼佼者。
(1994年7月)
时光总是不停留的,当你忧伤它逝去何匆匆时,时光又过去了一节。要紧的不是感叹,而是把握。
1948年5月
文献资料来源:2001年   《王术诗文集》
作者:周达宝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