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金油大王”胡文虎
胡文虎(1884-1954) ,传奇式的著名华侨企业家。他创制的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止痛散和清快水,称为虎标五大良药,从20年代开始,闻名中外,畅销全球,历久不衰,因而在南洋成为屈指可数的豪富巨贾。他著重广告宣传,先后创办15家报纸,形成一个星系报业集团,主要是为了扩大影响,宣传他的药品。他爱国爱乡,慷慨解囊,不断捐献巨款在家乡乃至全国各地,兴办文教、卫生、慈善、建设等事业。
虎、豹携手前进
胡文虎是客家人,原籍福建永定县金丰里中川乡,出生于缅甸仰光。他的父亲胡子钦,原是中医,因家贫出外谋生,于1862年只身飘洋过海来到仰光。胡子钦医术颇高,很得缅甸华侨的敬重,在仰光站稳脚跟。不久,就在一条僻静的街道上开了一间小小的中药铺,取名永安堂。他娶当地一位潮州籍华侨的女儿为妻,安家立业。除经营中草药外,继续行医.胡子钦生有三子:文龙、文虎、文豹。文龙幼时夭逝,文豹沉静宽厚,只有文虎生性好动,常与顽童混在一起,打架殴斗,因怕被父母打骂,有时晚上不入家门,就在药店近旁卖肉的屠案上过夜。10岁时,胡子钦把他送回永定家乡读书,读了四年,换了十几位老师,没有多少长进.又把他接回仰光。这时文虎已14岁了,便留在身边学医。1907年,文虎24岁,文豹2 2 岁,兄弟俩迎娶客家籍华侨郑氏姐妹为妻。于是两兄弟又成了连襟,郑氏两姐妹也成了妯娌,彼此亲上加亲,感情很好。
1908年,父亲去世,留下的永安堂中药铺由于经营不善,景况日下。不得已,母亲李氏把仅有的储蓄2000元拿出来,劝诫儿子说,一家生计,全靠你二人勤奋经营了。兄弟二人合计之后,确定由文虎到香港来回办货,文豹在仰光守店经营。文虎脑筋灵活,文豹诚实耐劳,两人配合得很好。药店经营有了起色后,文虎便回到仰光,悉心研制一种能够医治多种病痛的药油.原来胡子钦当年由永定去仰光时,曾从国内携去一种名为“玉树神散”的中草药成药,这种成药能提神解暑,止痛止痒。南洋一带靠近赤道,阳光直射时间很长,人容易中暑、头晕.瘦乏,而蚊虫又多,一经叮咬,即痒不可止。“玉树神散”很受当地居民欢迎。胡文虎即以此药为基础,用科学方法加以改良。它即可内服,又能外搽,价钱便宜,用老虎为招牌,取名虎标万金油。同时聘请医药人员,搜集中国和缅甸的古方,研制成药丸、药粉、药水,分别取名八卦丹、头痛粉、止痛散和清快水,称为虎标五大良药。据说这些药都掺有阿斯匹灵成分,虽不能治本 ,但对于止痛止痒,解暑提神,颇为灵验。
“虎标”的崛起
胡文虎制成万金油时,东南亚和中国的市面上已有这一类药品出售,如“至宝丹”、“如意膏”、“如意油”、“万应锭”等,特别是佛标二天油,已经风行各地。万金油与这些药品相比,虽有它的优越之处,但要打进市场,畅销各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在商品竞争中取胜,胡文虎审时度势,常出新招。
胡文虎根据万金油并非专治某种疾病的特效药,而是应急诊治多种疾病的显效药的特点,从面向大众、薄利多销、携带方便,人人买得起着眼,改变剂型。起初在仰光生产的万金油,是散装流质,每瓶一元;后改为小瓶;再改为铁盒装,软膏,每盒一角。形体只有纽扣般大,价又便宜,自然受到顾客欢迎。
这时,西方的商品宣传术已传播到亚洲。厂商为推销商品,或在通衢大道竖起一个个高大的广告牌,牌上描绘商品的式样、商标、特点,安上五颜十色的霓虹灯,以吸引行人;或在报上大登广告,广为宣传。这种广告宣传效果明显,但费用浩大。虽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告费是要打入成本的,而对于刚创业的胡文虎来说,却花费不起。开初,他只能提着药箱在大路旁铺下一块白布,摆上几种药品,向过路行人宣传,打开万金油盒子,供人兔费试用。由于确有药效,价又便宜,买的人很多。这种走江湖式的宣传,仅能收效于一时一地。胡文虎还委托仰光市一些药店寄卖,宣传效果也很有限。之后,想出花费不大而能突破时空限制的广告宣传办法,就是印制大张的招贴广告,派人到各地四处张贴。他自己也出动张贴,遇到地点显眼,位置很高,又无梯子,就请同来者当人梯,自己爬到人家的肩上,赔了一张又一 张,累得满头太汗。仰光贴遍了,就到香港、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去张贴,边张贴边推销,效果很好,销量大增。胡文虎把这种艰苦竞争的做法叫做“客家精神”。他用自豪的语调说:“我客家人士,既以故土瘠薄,养成勤劳善思、英迈创业精神。.....苟非有强健体魄,刻苦精神,则不能生存发展。”
据说,胡文虎还聘请了好几位文士专为他写作广告文字。有些宣传虎标成药的广告,挖空心思,故作惊人之语,用以吸引顾客。(注1〕
虎标万金油销路打开,胡文虎的钱包渐渐膨胀起来,以后,他也在大城市竖装有霓虹灯的大广告牌,也在报上大登广告。他还用高价买过好几只刚被人打死的老虎,把虎皮剥下洗刷干净,填上干草,装扮成一只一只的 “活” 老虎,摆放在新加坡等地永安堂的大厅上,用电灯泡撑住老虎眼睛,使它不停的闪烁发光,引起过往行人停足观看。一看,就看到这只老虎旁边的几个大字“虎标万金油”。
1926年2月,胡文虎把他的永安堂总行自仰光迁到新加坡(文豹仍留仰光经营)。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商业繁盛、华人众多,胡氏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据1929年的记载,新加坡制药总厂,雇有职员30多人,工人600多人。日出万金油3万打,八卦丹1万打,头痛粉2万打,清快水2000多打。几年之间,永安堂除仰光老行和新加坡总行外,在香港、曼谷、巴城、棉兰、泗水等地设立分行;在上海、天津、汉口、重庆、广州、汕头、福州、昆明、贵阳、西安等地也都设立分行或分销机构,欧美一些大城市,也设立特约经销部。30年代中期,是永安堂成药经营的鼎盛时期,虎标万金油的年销量达200亿盒。新加坡和仰光两地的年营业额达叨币1000余万元。
虎标万金油的销路打开了,它从仰光到整个东南亚和祖国各地,一直进入国际市场。胡文虎的永安堂随之扩大,改称虎豹兄弟有限公司。万金油最初是黑色的,欧美人不大喜欢黑色,于是油提制成白色和金黄色两种,这一来,各色人种对万金油都有兴趣了。
万金油不过是一种小商品,其大小不超过一个小瓶盖,但它的耐销性却大大超过西方国家的大机器。1929年前后,世界经济萧条,欧美许多大企业的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工厂纷纷倒闭,市场很不景气。而胡文虎的万金油销量却有增无减,不受任何影响。胡文虎的钱包越来越大,越来越膨胀了。真是生意兴隆通大洋,财源茂盛达五洲。
星系报业集团
胡文虎只不过读了几年私塾,文化水平不高。他在钱包膨胀起来之后,竟创办起一向由文化人经办的新闻事业来了,而且一办就连续办了15家报纸。
1928年夏天,正当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胡文虎在新加披办了第一张报纸《星报》;同年冬天,又在新加坡办《星洲日报》;1931年,在汕头办《星华日报》;1935年,在厦门办《星光日报》;1936年,又在新加披办《星中日报》;同年,在槟榔屿办《星槟日报》;1937年,又在新加坡接办《总汇报》;1938年,在香港办《星岛日报》《星岛晨报》《星岛晚报》《星岛周报》;1939年,在香港办英文《虎报》;1947年,在福州办《星闽日报》;1952年,在泰国办《星暹日报》;加上1937年,他在广州等办的《星粤日报》(已试刊,未正式出版),形成了一个星系报纸集团企业。
15家报纸可以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它们又大多散布在东南亚地区。报纸称为喉舌、十五张喉舌一齐动起来,对东南亚事务,有时是可以起些左右的作用。但是胡文虎办报不是为了政治,而是为了宣传他的万金油。他曾明确地说:“与其花钱在别人办的报纸上登万金油广告,为什么不自己办个报?!”
当然,他办报也还另有深意,他曾说:“深感海外华侨亟需一能提高文化水准及表达华侨爱国热忧之报纸。”
从总体来看,胡文虎的星系报纸是宣传抗日爱国的,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好作用。他标榜 “不偏不倚,尊重言论自由。他很少过问报纸的言论,主编可以左右报纸的政治态庭。主编进步,那家报纸也就进步,反之,亦然。郁达夫在新加坡 《星洲日报》 主持副刊,胡文虎对之十分尊重,交往密切。金仲华主持香港《星岛日报》 时期,该报被誉为 “特别响亮的宣传抗日的号角”。
1932年,第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军,胡文虎即从新加坡捐赠巨款,支援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曾题词道:“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胡文虎便将题词制版刊登在报上,并用大字标题。标题是 “金国同胞敬仰之民旗英雄蔡廷锴将军对虎标药之赞美”,既是宣传抗战,又倍以宣传万金油。
通过报纸对万金油的宣传推销,胡文虎的收入又增加了。他的钱包比他的一盒万金油不知要大上几千万倍。他被人称为“万金油大王” 了,在东南亚,他成了一位豪富巨贾,屈指可数的侨商。他以永安堂和星系报为两大支柱,在东南亚各地举办各种企业,包括崇侨银行、大众保险公司、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等。1953年,崇侨银行盈利39万余元,大众保险公司纯利达30余万元。
散财于公益事业
胡文虎在成为巨富之后,热心举办工艺慈善等事业。这些事业和他以前所办的事业大不相同,办这些事业“投资”大,而无分文回收。
胡文虎先后在家乡福建永定县中川乡创办中川小学,校舍是两层楼的砖石结构。中川乡聚居着数百户胡姓人家,这里离城五十里,从来没有学校,儿童读书,往往要远走他乡,家境较好的则进城去寄读。中川小学建成后,中川乡的儿童就可以就地受教育了。
1935年,胡文虎回国时,表示要捐350万元,在全国各地兴建1000所小学。当时大米每担只卖两三块钱,350万元是很大的数字。第二年,福建省就特地组织了“胡文虎捐建小学建筑委员会”,在其他地方也组织机构兴建小学。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对华进行疯狂的侵略,全国陷在沉重的国难中,胡文虎捐款兴办的1000所小学的计划,只办了300多所,没有完成就中止了。
除捐款兴办小学外,胡文虎还慷慨解囊,捐款给许多大学中学。受过他捐款的有上海大夏大学,福建厦门大学,福建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广州岭南大学等几十所学校。他还捐款帮助厦门、汕头、海口等地的一些中学,或兴建校舍,或建筑礼堂,或盖起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
他还捐款在南京、福州、厦门、广州等地兴建四十多个医院、养老院、孤儿院,比较大的有:1933年捐款40万元建立南京中央医院(注2);1933年捐款40万元建立汕头医院和厦门中山医院;1934年捐款建立琼岚麻风病院和广州民众医院;1935年捐款20万建立福建省立医院。
他捐款办理收容流浪儿童的有上海儿童教养所、广州儿童新村、上海卫生化验所等。
抗战期间,胡文虎看到祖国各地人民缺医少药、伤病痛苦的惨状,决定捐款在全国各地修建县级医院100所,于1947年9月为此事致函南京国民党政府,并汇足1000万元回国。由于国民党忙于内战,此事不了了之。
胡文虎很关心祖国的经济建设。30年代,他曾多次捐款在云南、湖南勘探锡矿、煤矿,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他还计划投资海南岛,在海南岛建立橡胶园。他对八闽建设尤倾注心力,曾资助修建闽西公路。蒋光鼐、蔡廷楷筹划福建建设时,他建议筹组福建银行,划厦门为华侨建设试验区(与当今经济特区相似)。筹建潘(州)龙(岩)铁路时,他表示可以承担数百万元资金。这些都因抗战发生而未实现。抗战胜利后,他在《星洲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福建华侨联合起来,共谋建设福建,并成立福建经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共同投资300亿元(他自己投资10亿元)。后因内战等种种原因受阻未果。
在南洋各地,胡文虎也捐款办学。仅新加坡一地,他捐款办义务学校就有10多所;在泰国、缅甸等地,他捐款建立或赞助的学校也有三四十所。他还捐款帮助兴建运动场,举办运动会等等。
30年代初期,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新加坡有些华侨破产或失业,走投无路,胡文虎捐助路费,使数百名华侨得以回归祖国。
胡文虎在新加坡、香港和福建永定县故乡都修建有虎豹别墅和万金油花园,供大众游览。这些别墅、花园的风格,是中西合璧的,有西方的现代雕塑,也有中国古色古香的林园建筑。新加坡的虎豹别墅和花园曾被列为世界旅游胜地。胡文虎捐钱修缮各地的名胜古迹。潮州的湘子桥、琼州的温泉、杭州的六和塔、福州的鼓山名胜等都曾接受他的修缮捐款。他还捐款给仰光、曼谷等地修建名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胡文虎兄弟在新加坡附近海上买下一个小岛,计划在岛上修建富丽的别墅和花园,开放给公众游览,后因新加坡沦陷而未能实现。
据说,胡文虎给自己规定,每年拨出盈利的四分之一(后来增加到60%),用于公益事业。他一生给公益慈善事业究竟捐献了多少钱,他说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他之所以能够这样慷慨解囊,当然是由于他制成的万金油畅销世界各地,获利极大。关于万金油的制成经过,有种种传说,大都不确。实际是在祖传中草药成药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他既善于聚财,又乐于散财。他的宗旨是人为本,财为用,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他曾豪爽地说:“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他很欣赏《水浒传》宋江的仗义疏财,认为“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是至理名言。
生活简朴 性格刚强
至于他个人的生活,却是崇尚简朴的。早餐往往要备一碗酸菜汤。他特别爱吃家乡的盐浸“蚬鬼子”和“臭风咸菜”,这些都是寻常人家的小菜。衣着也属一般。对子女管束很严,经常以古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相诫。二子胡山主持星岛日报时,由于花天酒地造成巨大亏空,被胡文虎赶出家门,在新加坡纳西路玉器馆后面的胡氏家族收容所吃闲饭度日。三子胡好继掌星岛报时,规定每月只准支薪500元,不得超支。每天除办理社务和球队事务外(胡好曾主办星岛足球队,远征全球各地,颇有名气),不准到外面胡来。胡文虎常说,为个人或为子孙积钱是极笨的事。
胡文虎性格刚强,坚决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生动故事,在华侨中传为美谈。
胡文虎小时候跟人打架从不认输。输了,他不哭不叫。这种刚强的性格到他成人以后,就带进他的生活中去了。他在新加坡开设永安堂总行时,有一次,有要事坐车出去,车刚开不久,就遇上新加坡总督的车子。那时,在殖民地,总督的车子是没有人敢超越的。胡文虎偏叫司机超越过去。总督发火了,立命坐旁的卫士开枪,瞄准胡文虎车子的轮胎。枪声一响,轮胎中弹,车子瘫痪。胡文虎十分生气,具状新加坡法院控告总督,几次都败诉了。他并不甘心,最后告到伦敦英国最高法院,终于胜诉,新加坡总督被判处罚款,侨胞称快。
还是在本世纪30年代初,新加坡游泳池很少,有的游泳池不准华人入内,很多华侨找不到游泳的地方。胡文虎便把他的一间旧别墅改建成游泳场,有较好的设备。对外开放后,很受华侨的欢迎,许多白人也来游泳,人满为患。胡文虎为了照顾侨胞,想到上海租界公园门前有过“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就在游泳场的门口挂出一个牌子,不准非华籍人士入内游泳,外国人就再也不来了。
胡文虎、文豹兄弟几十年相依为命,情深谊笃。文豹一向病弱,日军进攻缅甸,病上加惊,于1944年病逝仰光。当时胡文虎居留香港,心情本已不畅,文豹死讯传来,更受到极大的刺激。1953年,他最能干的儿子胡好乘坐星岛日报自备运送报纸的小型飞机在马来西亚北部失事身亡,这又是一个大刺激。1954年9月,胡文虎以心脏病在美国檀香山皇后医院逝世,一代具有传奇色彩的华侨企业家离开了人间,终年71岁。
事业受挫 后继有人
胡文虎在世时,重用侄儿胡请才(文豹之子),由他协助掌管胡氏企业的支柱——新加坡永安堂。胡文虎死后,胡清才继承了董事长之职,但他年轻气盛,志大才疏,自称发明了“虎油”。其实不过是万金油改制成瓶装的一种液体。为了推销这种虎油,胡清才不惜工本,大做广告,但却不见成效。后因经营不善,亏本太多,股权易主,永安堂便不再是胡氏的产业了。
胡文虎的崇侨银行,不久被并入大华银行集团,他的名胜园林也大都相继易主,虎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已名存实亡,股权大部分转入他人之手。胡文虎一手创建的家业,摇摇欲坠。
胡文虎的大女儿,尚未结婚的胡仙临危受命,在香港接办《星岛日报》。由于她精明能干,不仅保住了胡家的“半壁江山”,而且单枪匹马,为胡家打出了一个新的天地。
胡仙接管《星岛日报》后,首先整顿内部,继而扩大发行,在世界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有华侨住居的地方,发行《星岛日报》国际版。到了70年代,她发行的国际版有:美国的檀香山《星岛日报》国际版,纽约《星岛日报》国际版;加拿大温哥华《星岛日报》国际版;英国伦敦《星岛日报》国际版;澳大利亚悉尼《星岛日报》国际版。《星岛日报》已成立星岛报业有限公司,胡仙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也是香港十大名人之一,是一位拥有亿万家财的女富翁,是继承胡文虎遗风的一位女企业家。她担任了国际新闻协会的首任亚洲人主席,并蝉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获得香港中文大学颁赠的名誉博士。
胡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报业大王之一,是一位善于经营的企业家,但她仍有女性故有的情怀,平时对母亲极为孝顺。胡文虎有几位妻室,至今尚健在人间。胡仙就是与老母陈金枝(并非她的生母)同住在香港虎豹别墅内,日夕相伴的。陈金枝老态龙钟,行动不便。胡仙身体肥胖,但她在公务繁忙之余,依旧时不时地搀扶着老母亲,一同坐上小车,游赏香港名胜,或与亲友欢聚,为老母遣怀散心。
胡文虎死后,他手创的企业虽遭挫折,但他毕竟后继有人,胡仙当是胡氏后代的佼佼者。
胡文虎在国内的财产,中国政府已决定全部归还。1983年6月,中国新闻社记者曾走访福建省省长胡平。胡平说,归还胡文虎在福建的财产,是包括胡家在福建的所有房屋和财产。他说,除胡文虎在永定家乡原有的房屋,早已由当地政府宣布归还外,这次决定归还的还有福州市原《永安堂》、原《星闽日报》两处房屋,和厦门市原“永安堂”、原《星光日报》的房屋及轮转印报机、打版机、电版、铅字钢模、电讯设备以及家具等财产。这里包括以胡文虎先生名义在福建登记的所有房屋和财产。
胡平说,解放后,胡文虎的这些房屋和财产在历次社会主义改造中,都不属于改造对象,但变动的情况是存在的,主要是在福州这一部分。福州原“永安堂”的房屋,在解放初期就因债务关系,由原来的代理人将部分房屋抵押给神州药房,神州药房在公私合营时,又把这部分财产折价入股,但在合同曾注明可以赎回。原《星闽日报》的房屋、财产,曾由原代理人作价变卖,作为归还银行欠款及员工的遣散费。厦门的两处房屋及原《星光日报》报社的设备比较简单,系由《厦门日报》及其印刷厂代管使用。
由于上述这些房屋财产的原代理人均已出国或去世,政府希望胡文虎的合法代理人尽快派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与政府联系,收回这些房屋财产。在未收回前,政府将先把今后的房租在银行开设专户寄存,其他如《星闽日报》《星光日报》的设备等,也将合理折价存入银行。凡当时曾付出价款的,即由省财政拨款解决。又原《星闽日报》的房屋财产虽经变卖,但该报在解放初期继续出版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原来的代理人协商决定的,以后停刊,原代理人虽资源变卖房屋财产作为归还银行贷款及员工遣散费之用,福建省人民政府仍然愿意承担责任。因此,政府决定拨款补偿取得产权的单位,将房屋、财产,按原价款归还胡文虎。除福建外,胡文虎在国内其他地方的房屋财产,政府也在陆续清理归还中。
福建龙岩师专专门成立胡文虎研究室,已搜集大量资料,对他的一生业绩进行研究,作为后人的借鉴。

文献资料来源:1989年   《中国企业家列传》

作者:朱宗海 陈丹心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