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古韵今辉 羊城文旅名片
自宋代始,“羊城八景”如同一支时光之笔,在广州城的画卷上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风华。作为广州建城2200余年未曾偏移的中心,从宋代的“光孝菩提”到21世纪的“越秀新晖”,历代“羊城八景”中的越秀元素始终是浓墨重彩的部分。越秀山城脉、珠江沿岸地标几乎未缺席历次“羊城八景”,越秀山更是明清两代八景之首,作为“羊城起源、海丝见证”的五仙观同样是明清两代八景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头三次八景评选,“红陵旭日”“黄花皓月”等革命史迹均多次入选。承载广州城脉、文脉、商脉的越秀古韵今辉,是最具代表性的羊城文旅名片,以穿越千年的生命力,续写“老城市新活力”。

  文/廖靖文

  图/钟涌、欧广傑

  城脉千年:层楼阅尽古今潮 穗石洞天接海丝

  中轴贯千年,城脉通古今。这条轴线北起越秀山,经镇海楼、北京路古道,南抵天字码头,形成“山—城—江”的空间序列,贯穿古今。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州“四地文化”在越秀汇聚,延续广州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也是“羊城八景”的重要承载地。

  越秀山,是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和标志。宋代,风景秀美的“菊湖云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描绘的是越秀山东南麓开凿的人工湖景色。元代“菊湖云影”虽消失不存,越秀山的魅力有增无减,元代“粤台秋月”、明代“粤秀松涛”“象山樵歌”、清代“粤秀连峰”“镇海层楼”,明清两代均列八景之首,冈峦起伏的自然风貌与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成为历代广州城的翘楚。

  新中国成立后,越秀山风采更胜从前,历次“羊城八景”均榜上有名,1963年“越秀远眺”、1986年“越秀层楼”、2002年“越秀新晖”,每一次入选都见证了时代发展,也见证了越秀山在不同时期的独特魅力。2011年,“越秀风华”将越秀山、镇海楼、五羊雕塑、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等景点相连,串景点为线,展现出更为宏大、丰富的景观格局,是广州“古今交融”城市气质的最佳注脚。

  作为岭南文明连绵生长的活态见证,越秀“城脉千年”文旅名片除了越秀山,还包含北京路传统中轴线、南粤先贤馆—五仙古观文化旅游区、丝路光塔、东濠涌等。

  “拨破浮尘入紫烟,五羊坛上访神仙。”南粤先贤馆—五仙古观文化旅游区,以“一观一楼一仙迹”(五仙观/岭南第一楼/仙人拇迹)、“一馆一阁一林苑”(南粤先贤馆/紫烟阁/仙林苑)的古今交响,承载五羊传说之源、先贤精神之魂。

  作为“羊城”“穗城”起源的象征,五仙观建筑群被誉为“广州祖庙”,现址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两代,五仙观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东侧红砂岩上有两个瓯穴,是古珠江的印记,古人不明其成因,便附会是“仙人拇迹”,既是“五羊衔穗”传说的物质载体,也是与之相邻的唐代“蕃坊”遗址的地理坐标,将“羊城”“穗城”与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大港的繁盛紧密相连。这片融合“仙迹、古寺、海丝”的文化区,见证万国商帆穿梭、各族血脉交融,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与现代广州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

  红色丰碑:英雄浩气辉映羊城

  越秀是一片红色热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头三次“羊城八景”评选(1963年、1986年、2002年),“红陵旭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浩气”/“黄花皓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分别两次入选,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八景史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作为我国的“南大门”,在经济蓬勃发展中,广州人民始终铭记先烈的英雄浩气,一代代广州人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越秀区的“红色丰碑”主要包含烈士陵园—英雄广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先烈路等。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英雄广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形成一条红色轴线,这里是历史荣光与现代活力交融的城市地标。正值十五运今年举行,这片承载着厚重记忆的热土正焕发新颜。

  在越秀区新河浦,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巍然矗立,成为广州乃至南粤大地上的一座精神丰碑,承载着薪火相传的使命,吸引着无数追寻信仰之光的人们。

  广州先烈路,沿途有20多座陵园,长眠着无数先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纪念地。先烈路,是先烈们用生命铺就的“英雄路”,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缩影和丰碑,提醒着人们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者,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是广州这座英雄城市宝贵的财富。

  越秀区的这些文旅名片,不仅是“连点成片”的人文风景带,更是广州“千年城脉、百年风华、十年蝶变”的立体缩影。

文献资料来源:2025-07-11   广州日报-A6

作者:廖靖文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