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广州在各个历史时期兴建的宗教建筑,佛寺一向多于道观。建寺最多的时期是南汉,偏安一隅的刘姓统治者在王府周围一共建了28座寺庙,东、南、西、北各7座,以对应天上的28宿,刘氏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菩萨的保佑。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道教宫观只有三元宫、元妙观、纯阳观、黄大仙祠等,至今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古观只有三元宫。
三元宫前身为越岗院
三元宫坐落于越秀山南麓,北靠越秀山,南临应元路,其前身是为祭祀南越王赵陀而兴建的南越王庙,俗称北庙。南越国灭亡后,北庙渐废。到了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身为道教徒的南海太守鲍靓在原北庙旧址建造了越岗院,作为修炼和传播道家学说的场所。鲍靓的女儿名潜光,世称鲍姑,生性聪慧,自幼随父学道学医,她在越岗院悬壶济世,以治疗赘疣和赘瘤闻名于世。当时,鲍靓收葛洪为徒,并将女儿嫁给他,葛洪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著有《抱朴子内外篇》、《金匾药方》等著作。
越岗院建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广州唯一的道观,但到了唐代,佛教发展迅猛,越岗院被改为供佛的悟性寺。然而几百年之后,佛寺又变成了道观,促成这一事件的,是明朝的钦天监。据学者屈大均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明钦天监来穗巡视时提出建议:天上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垣,正照越岗院,应在越岗院中央加建一座三元殿,以应上天祥瑞之吉兆,极利五羊城。当时,羊城的绅士耆老对此建议一致赞同,于是纷纷募捐扩建越岗院,改祀“三元大帝”,改名三元宫。
“三元大帝”指尧舜禹
钦天监是明朝主管观察天象、修订天文历法、勘察全国风水地理的官员。他根据易经提出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观点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的堪舆学理论,确认越岗院所在之处为三台列宿照临的风水宝地,并向粤人提出建三元殿供奉“三元大帝”的建议。所谓“三元大帝”,是指古代三个明君尧、舜、禹。道教尊称尧为上元天官、舜为中元地官、禹为下元水官,并认为“三官”是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因“三官”的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道教称此三日为三元节,即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钦天监所依据的无非是古代的“天人合一”学说,只不过借助天文学故意使其披上神秘的外衣而已。其实,从有目共睹的地理环境分析,羊城有识之士也早知这里是风水宝地。越秀山是岭南大地的“龙头”,越岗院所在之处,古籍的描述是“榕棉深锁,人称福地”。这里不仅有水质甘甜的井泉,而且植物茂盛,生机勃勃。至今三元宫的山门前三棵年过数百的细叶榕仍枝繁叶茂,在三元宫山门前上空搭起了一个巨大的天然凉棚。
对于三元宫的风水格局,山门前的一副对联概括得最准确:“地接玉山,百粤灵光高北斗;水迎珠海,千秋道气洽南溟。”“玉山”是“王山”之误。《学海堂记》称:“粤秀山一名玉山,盖王山之误。”“王山”即越王山,宋时称“北山”,明代以后称“观音山”,现在称为越秀山。“珠海”即珠江,古代珠江很宽,古人称为珠海,“南溟”出自庄子《逍遥游》,指海洋,上下联的意思是:三元宫承接越秀山“龙脉”之旺气,是南粤地区最有灵气的地方之一,它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面向珠江,山川灵气聚于一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座古观千年不衰。
千年古观被现代建筑“埋没”
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的道教清静地已变成现在的繁华都市,三元宫前后左右均有现代建筑,三元宫虽宫殿犹存,但胜景不再,山门前的广场变成了一个狭窄的院子,连路边“三元宫”几个字也被植物遮挡,千年古观几乎被现代建筑“埋没”。
本专版撰文:钟 葵
寺观堪舆
偶像共存 三教合流
三元宫是广州市最古老的道观,经历代多次修葺扩建,三元宫的建筑才有今日的壮观面貌。历史上有记载的大修葺是明末清初时,广东巡抚李栖凤、平南王尚可喜和总镇金弘振等捐资扩建三元宫,将原来的司祝遣走,邀请道教徒管理道观。
现存的三元宫整体建筑分为三重,第一重为天井:东侧为新客堂、斋堂,三元宫山门西侧为钵堂、新祖堂、财神殿、观音殿、后花园,后花园里边有鲍姑亭、虬龙古井、碑廊,天井正中放一个大香炉,供香客统一上香。第二重以三元大殿为中心,大殿前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大殿东侧为客房,西侧为鲍姑殿。第三重分别为天后殿、关帝殿、太上老君殿、吕祖殿。
三元宫名义上虽为道观,里面供奉的神像却不完全是道教神仙,尧、舜、禹是古代有为明君,是儒家崇拜的偶像。比干和关羽是历史人物,观音是佛教菩萨,三元宫中的偶像只有太上老君(老子)、吕洞宾、天后娘娘等是道教人物,三元宫多种偶像并存,反映了明朝以后中国三教合流的趋势,在国内其他寺观也常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
三元宫山门前的一对石狮。钟葵摄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道教宫观只有三元宫、元妙观、纯阳观、黄大仙祠等,至今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古观只有三元宫。
三元宫前身为越岗院
三元宫坐落于越秀山南麓,北靠越秀山,南临应元路,其前身是为祭祀南越王赵陀而兴建的南越王庙,俗称北庙。南越国灭亡后,北庙渐废。到了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身为道教徒的南海太守鲍靓在原北庙旧址建造了越岗院,作为修炼和传播道家学说的场所。鲍靓的女儿名潜光,世称鲍姑,生性聪慧,自幼随父学道学医,她在越岗院悬壶济世,以治疗赘疣和赘瘤闻名于世。当时,鲍靓收葛洪为徒,并将女儿嫁给他,葛洪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著有《抱朴子内外篇》、《金匾药方》等著作。
越岗院建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广州唯一的道观,但到了唐代,佛教发展迅猛,越岗院被改为供佛的悟性寺。然而几百年之后,佛寺又变成了道观,促成这一事件的,是明朝的钦天监。据学者屈大均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明钦天监来穗巡视时提出建议:天上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垣,正照越岗院,应在越岗院中央加建一座三元殿,以应上天祥瑞之吉兆,极利五羊城。当时,羊城的绅士耆老对此建议一致赞同,于是纷纷募捐扩建越岗院,改祀“三元大帝”,改名三元宫。
“三元大帝”指尧舜禹
钦天监是明朝主管观察天象、修订天文历法、勘察全国风水地理的官员。他根据易经提出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观点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的堪舆学理论,确认越岗院所在之处为三台列宿照临的风水宝地,并向粤人提出建三元殿供奉“三元大帝”的建议。所谓“三元大帝”,是指古代三个明君尧、舜、禹。道教尊称尧为上元天官、舜为中元地官、禹为下元水官,并认为“三官”是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因“三官”的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道教称此三日为三元节,即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钦天监所依据的无非是古代的“天人合一”学说,只不过借助天文学故意使其披上神秘的外衣而已。其实,从有目共睹的地理环境分析,羊城有识之士也早知这里是风水宝地。越秀山是岭南大地的“龙头”,越岗院所在之处,古籍的描述是“榕棉深锁,人称福地”。这里不仅有水质甘甜的井泉,而且植物茂盛,生机勃勃。至今三元宫的山门前三棵年过数百的细叶榕仍枝繁叶茂,在三元宫山门前上空搭起了一个巨大的天然凉棚。
对于三元宫的风水格局,山门前的一副对联概括得最准确:“地接玉山,百粤灵光高北斗;水迎珠海,千秋道气洽南溟。”“玉山”是“王山”之误。《学海堂记》称:“粤秀山一名玉山,盖王山之误。”“王山”即越王山,宋时称“北山”,明代以后称“观音山”,现在称为越秀山。“珠海”即珠江,古代珠江很宽,古人称为珠海,“南溟”出自庄子《逍遥游》,指海洋,上下联的意思是:三元宫承接越秀山“龙脉”之旺气,是南粤地区最有灵气的地方之一,它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面向珠江,山川灵气聚于一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座古观千年不衰。
千年古观被现代建筑“埋没”
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的道教清静地已变成现在的繁华都市,三元宫前后左右均有现代建筑,三元宫虽宫殿犹存,但胜景不再,山门前的广场变成了一个狭窄的院子,连路边“三元宫”几个字也被植物遮挡,千年古观几乎被现代建筑“埋没”。
本专版撰文:钟 葵
寺观堪舆
偶像共存 三教合流
三元宫是广州市最古老的道观,经历代多次修葺扩建,三元宫的建筑才有今日的壮观面貌。历史上有记载的大修葺是明末清初时,广东巡抚李栖凤、平南王尚可喜和总镇金弘振等捐资扩建三元宫,将原来的司祝遣走,邀请道教徒管理道观。
现存的三元宫整体建筑分为三重,第一重为天井:东侧为新客堂、斋堂,三元宫山门西侧为钵堂、新祖堂、财神殿、观音殿、后花园,后花园里边有鲍姑亭、虬龙古井、碑廊,天井正中放一个大香炉,供香客统一上香。第二重以三元大殿为中心,大殿前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大殿东侧为客房,西侧为鲍姑殿。第三重分别为天后殿、关帝殿、太上老君殿、吕祖殿。
三元宫名义上虽为道观,里面供奉的神像却不完全是道教神仙,尧、舜、禹是古代有为明君,是儒家崇拜的偶像。比干和关羽是历史人物,观音是佛教菩萨,三元宫中的偶像只有太上老君(老子)、吕洞宾、天后娘娘等是道教人物,三元宫多种偶像并存,反映了明朝以后中国三教合流的趋势,在国内其他寺观也常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
三元宫山门前的一对石狮。钟葵摄
文献资料来源:2008-10-30   广州日报-A24
作者:钟 葵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