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越秀区政府网站得知,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作为广州地标性建筑之一的“东平大押”古碉楼终于敲定新东家。
虽然越秀区政府在相关公告中并未介绍古碉楼的未来使用方案,但是,记者昨日从越秀区民营企业商会获悉,位于中山四路、越秀中路十字路口的清代大东门当铺碉楼旧址将被改造成全省第一家“典当博物馆”,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古建筑终于将再度被利用起来。随后,广东省典当行业协会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记者昨日了解到,按照相关方案,“东平大押”改造为典当博物馆后,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进而成为广州市区的新旅游点。中标的新衡盛典当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聪向记者透露,目前的具体改造方案还在逐步完善之中,还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文物专家的论证,但博物馆的基本模式就是分楼层介绍典当行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希望以此增进民众对典当行业的了解。
这座位于车水马龙之间的砖木结构碉楼俗称“大东门当铺”,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今年年初,经专家论证,这间清代当铺碉楼被确认为“东平大押”的旧址,越秀区政府投入近180万元对其进行复原整修并公开征集再利用方案。
据记者了解,在越秀区政府向社会公开征集这座古建筑如何利用之后,收到了众多方案,包括将古建筑改造为文物咨询机构、拍卖行以及用作字画的买卖场所等。最后,广州新衡盛典当有限公司PK掉另外三家投标单位,成为“东平大押”的管理经营合作单位。
新东家:打造成典当业名片 每年需投15万元用于维护
本报讯 按照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发布的公告显示,“东平大押”的新东家并非一般认为的公益组织,竟然是一家典当公司:广州衡盛。广东省典当行业协会告诉记者,广州衡盛其实是一家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型典当企业,此番一举拿下“东平大押”标的,主要原因是其提供的改造方案获得了政府的认同。
记者在相关中标标书方案中看到,旧当铺将被建成一间以展示典当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大东门旧当铺博物馆”:一楼采用图片、实物、音像等方式介绍广州典当业的历史;第二层会有资深师傅现场演示典当行鉴定手表、玉器、钻石、金饰的绝活儿;第三层用来展销省典当协会各会员企业的奇珍异品;第四层是雅集,为艺术家、收藏家和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
根据初步打算,博物馆将免费向市民开放,双休日和节假日将全天开放,平日上午和下午一般也将对外开放。
据悉,衡盛公司每年需定期投15万元用于“大东门旧当铺”的维护,博物馆的日常装修费用、日常经营管理费用也由衡盛公司承担,经营期限为20年。“接这个博物馆,我们主要不是以盈利为目的。”马聪表示,希望通过文史资料和实物展览,让市民更多地认识典当这个行业,将其“办成我省乃至全国典当业的一张名片”。
■探秘
“大押”就是典当行
在广州市中山四路与越秀中路的交界处,车水马龙。一堆繁华现代建筑中,一栋20多米高的碉楼式青砖建筑显得特别醒目,上书繁体楷书“东平大押”四个大字。
“每次下班路过这里,都会觉得很神秘,在这车水马龙的闹市区,怎么会有一座古碉楼?”来广州工作数年的白领吴女士向记者说道。
“东平大押,押囚犯的地方,估计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监狱吧。”路边一位被记者“抓住”的行人回答道。顺着他的说法去看,还真像:碉楼由坚硬的青砖砌成,墙壁足足有40厘米厚,有市民开玩笑说“子弹都打不进去”;碉楼共三层,上面两层都对称地开了五六个小窗口。
专家解答:“大押”其实是典当行的意思。古时典当行需要以衣饰等实物作为抵押品,故名“大押”,“东平”是这家典当行的宝号。
小贴士
百岁“东平大押”
“东平大押”古碉楼,位于中山四路1号,紧邻当年明代东城门的城门楼。曾是清代典当楼,俗称为“大东门当铺”。古建筑平面呈方形,北侧高五层,南侧高四层,建筑物外立面呈碉楼状。如今仅存当铺的仓库楼,四面都有开窗,窗口都是内大外小,花岗石窗套。屋顶建有女儿墙,使得整幢建筑外观上呈现出碉堡状。屹立百年,东平大押见证了羊城物事的兴衰荣辱,于1999年被定为广州市级文物。
今年年初,经专家论证,这间清代当铺碉楼被确认为“东平大押”的旧址,现存建筑为当年当铺的仓储楼。
■专家观点
要特别注意承重和防火
广东省著名文物专家黎显衡曾经主导参与了“东平大押”古碉楼的文物鉴定工作。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广州遗留下来的古代当铺建筑实物非常少,而这座即将被改造成博物馆的“东平大押”,当年位于广州市的东门附近,处于交通要道之上,当年在经营和规模上都发展得相当不错,是反映广州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证。
黎显衡强调,由于这座古建筑属于传统砖木式结构,所以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在利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承重和防火。在博物馆建成对公众开放后要适当控制同一时间在建筑物内的总人数,避免因为长期过度承重而发生意外;此外,在改造方案中要注重消防设计。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谢思佳 见习记者 张启 实习生 邬红波 李翔宇
虽然越秀区政府在相关公告中并未介绍古碉楼的未来使用方案,但是,记者昨日从越秀区民营企业商会获悉,位于中山四路、越秀中路十字路口的清代大东门当铺碉楼旧址将被改造成全省第一家“典当博物馆”,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古建筑终于将再度被利用起来。随后,广东省典当行业协会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记者昨日了解到,按照相关方案,“东平大押”改造为典当博物馆后,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进而成为广州市区的新旅游点。中标的新衡盛典当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聪向记者透露,目前的具体改造方案还在逐步完善之中,还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文物专家的论证,但博物馆的基本模式就是分楼层介绍典当行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希望以此增进民众对典当行业的了解。
这座位于车水马龙之间的砖木结构碉楼俗称“大东门当铺”,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今年年初,经专家论证,这间清代当铺碉楼被确认为“东平大押”的旧址,越秀区政府投入近180万元对其进行复原整修并公开征集再利用方案。
据记者了解,在越秀区政府向社会公开征集这座古建筑如何利用之后,收到了众多方案,包括将古建筑改造为文物咨询机构、拍卖行以及用作字画的买卖场所等。最后,广州新衡盛典当有限公司PK掉另外三家投标单位,成为“东平大押”的管理经营合作单位。
新东家:打造成典当业名片 每年需投15万元用于维护
本报讯 按照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发布的公告显示,“东平大押”的新东家并非一般认为的公益组织,竟然是一家典当公司:广州衡盛。广东省典当行业协会告诉记者,广州衡盛其实是一家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型典当企业,此番一举拿下“东平大押”标的,主要原因是其提供的改造方案获得了政府的认同。
记者在相关中标标书方案中看到,旧当铺将被建成一间以展示典当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大东门旧当铺博物馆”:一楼采用图片、实物、音像等方式介绍广州典当业的历史;第二层会有资深师傅现场演示典当行鉴定手表、玉器、钻石、金饰的绝活儿;第三层用来展销省典当协会各会员企业的奇珍异品;第四层是雅集,为艺术家、收藏家和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
根据初步打算,博物馆将免费向市民开放,双休日和节假日将全天开放,平日上午和下午一般也将对外开放。
据悉,衡盛公司每年需定期投15万元用于“大东门旧当铺”的维护,博物馆的日常装修费用、日常经营管理费用也由衡盛公司承担,经营期限为20年。“接这个博物馆,我们主要不是以盈利为目的。”马聪表示,希望通过文史资料和实物展览,让市民更多地认识典当这个行业,将其“办成我省乃至全国典当业的一张名片”。
■探秘
“大押”就是典当行
在广州市中山四路与越秀中路的交界处,车水马龙。一堆繁华现代建筑中,一栋20多米高的碉楼式青砖建筑显得特别醒目,上书繁体楷书“东平大押”四个大字。
“每次下班路过这里,都会觉得很神秘,在这车水马龙的闹市区,怎么会有一座古碉楼?”来广州工作数年的白领吴女士向记者说道。
“东平大押,押囚犯的地方,估计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监狱吧。”路边一位被记者“抓住”的行人回答道。顺着他的说法去看,还真像:碉楼由坚硬的青砖砌成,墙壁足足有40厘米厚,有市民开玩笑说“子弹都打不进去”;碉楼共三层,上面两层都对称地开了五六个小窗口。
专家解答:“大押”其实是典当行的意思。古时典当行需要以衣饰等实物作为抵押品,故名“大押”,“东平”是这家典当行的宝号。
小贴士
百岁“东平大押”
“东平大押”古碉楼,位于中山四路1号,紧邻当年明代东城门的城门楼。曾是清代典当楼,俗称为“大东门当铺”。古建筑平面呈方形,北侧高五层,南侧高四层,建筑物外立面呈碉楼状。如今仅存当铺的仓库楼,四面都有开窗,窗口都是内大外小,花岗石窗套。屋顶建有女儿墙,使得整幢建筑外观上呈现出碉堡状。屹立百年,东平大押见证了羊城物事的兴衰荣辱,于1999年被定为广州市级文物。
今年年初,经专家论证,这间清代当铺碉楼被确认为“东平大押”的旧址,现存建筑为当年当铺的仓储楼。
■专家观点
要特别注意承重和防火
广东省著名文物专家黎显衡曾经主导参与了“东平大押”古碉楼的文物鉴定工作。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广州遗留下来的古代当铺建筑实物非常少,而这座即将被改造成博物馆的“东平大押”,当年位于广州市的东门附近,处于交通要道之上,当年在经营和规模上都发展得相当不错,是反映广州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证。
黎显衡强调,由于这座古建筑属于传统砖木式结构,所以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在利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承重和防火。在博物馆建成对公众开放后要适当控制同一时间在建筑物内的总人数,避免因为长期过度承重而发生意外;此外,在改造方案中要注重消防设计。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谢思佳 见习记者 张启 实习生 邬红波 李翔宇
文献资料来源:2008-09-01   南方都市报-A202
作者:谢思佳 张启 邬红波 李翔宇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