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多月的发掘,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终于清理出太和岗一处历代墓群的全貌,发掘先秦至南汉时期墓葬21座,清代墓葬50余座,出土陶、瓷、石、玛瑙、琉璃、铜、银、铁及漆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近200件(套)。其中一件珍贵的夔纹陶片,将古人在太和岗活动的时间上限推进到了春秋时代。唐代的飞马铜镜,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飞马祥云镜现大唐气象
考古发掘出的三座汉代土坑木椁墓年代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规模较大,出土文物丰富。一座为长方形竖穴分室分层木椁墓,出土了陶胭脂小罐和铜剑,可能为夫妇合葬墓。另一座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了陶四耳瓮、四耳罐等40余件器物。第三座是东汉前期的有墓道竖穴假双层分室木椁墓,出土陶井、灶、囷、簋、盒、鼎、罐、碗、小盒、屋等陶器,铜镜、碗、铜钱等铜器,另外还有玛瑙、琉璃串饰等随葬品。此墓规模较大,结构讲究,可见墓主人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唐墓数量达16座。编号为M91的墓葬规模不大,但出土青釉瓷碗、青釉四耳盖罐、青釉小罐、银钗、耳饰品、手握以及铜镜、铜钱等器物多达41件(套),在广州地区发掘的唐代墓葬中极为罕见。墓内出土26枚铜钱,部分可确认为“开元通宝”,明确了这座墓的年代。这些铜钱出土时分布在墓主人的腰部位置。专家推测,这有可能寓意着墓主人希冀在另一个世界也能 “腰缠万贯”。该墓最精彩的发现当数一面“飞马铜镜”。铜镜背面饰四匹奔马,马背部展现双翼,四角分别饰祥云,整个画面极具动感,展现出典型浪漫辉煌的唐代艺术风格。铜镜保存较好,实属精品。
11座唐代土坑墓中,有九座带头龛。头龛一般为0.2米见方,内置一件青釉盖罐。这些墓的墓坑均较小,长2.4~2.6米、宽0.6~0.96米。墓向也多在70~140度之间,可能为唐代晚期的一处家族墓地。此次发掘的唐墓分布如此密集为以往发掘少见。而墓内带头龛所反映的埋葬习俗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南汉墓葬提供断代标尺
在一座唐墓填土中出土的夔纹陶片为此次考古的最重要发现之一,烧制时间被断定在春秋时期。考古所专家告诉记者,之所以春秋时期的陶片会出现在唐墓之中,应当是因为唐墓在挖掘时挖得较深,深入春秋时期生活层以下,陶片因而滑落进墓穴。这个小小的陶片价值非凡,表明至迟在春秋时期太和岗一带已有先民生活。另有一座战国土坑墓也是广州城区历年发掘少见的先秦时期文化遗存。这为广州地区的先秦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次发掘还有一个重要收获是南汉砖室墓M88的发现。墓葬保存较好,墓壁、墓底均完整保留。分前、后室。后室中部用砖砌有棺床。前室出土一件青釉盖罐,形制规整,火候较高,相当精美。更重要的是,棺床出土一串铅钱,多达50枚,由此可明确将该墓时代定为南汉。这为广州地区南汉墓葬的发掘和断代提供了明确标尺,意义重大。
专家介绍,太和岗一带属广州市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一带已经进行了数十次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清理先秦、两汉、晋南朝、唐五代及明清时期古墓葬数百座。有理由相信,在这一带今后会有更多的地下文物重见天日。
飞马祥云镜现大唐气象
考古发掘出的三座汉代土坑木椁墓年代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规模较大,出土文物丰富。一座为长方形竖穴分室分层木椁墓,出土了陶胭脂小罐和铜剑,可能为夫妇合葬墓。另一座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了陶四耳瓮、四耳罐等40余件器物。第三座是东汉前期的有墓道竖穴假双层分室木椁墓,出土陶井、灶、囷、簋、盒、鼎、罐、碗、小盒、屋等陶器,铜镜、碗、铜钱等铜器,另外还有玛瑙、琉璃串饰等随葬品。此墓规模较大,结构讲究,可见墓主人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唐墓数量达16座。编号为M91的墓葬规模不大,但出土青釉瓷碗、青釉四耳盖罐、青釉小罐、银钗、耳饰品、手握以及铜镜、铜钱等器物多达41件(套),在广州地区发掘的唐代墓葬中极为罕见。墓内出土26枚铜钱,部分可确认为“开元通宝”,明确了这座墓的年代。这些铜钱出土时分布在墓主人的腰部位置。专家推测,这有可能寓意着墓主人希冀在另一个世界也能 “腰缠万贯”。该墓最精彩的发现当数一面“飞马铜镜”。铜镜背面饰四匹奔马,马背部展现双翼,四角分别饰祥云,整个画面极具动感,展现出典型浪漫辉煌的唐代艺术风格。铜镜保存较好,实属精品。
11座唐代土坑墓中,有九座带头龛。头龛一般为0.2米见方,内置一件青釉盖罐。这些墓的墓坑均较小,长2.4~2.6米、宽0.6~0.96米。墓向也多在70~140度之间,可能为唐代晚期的一处家族墓地。此次发掘的唐墓分布如此密集为以往发掘少见。而墓内带头龛所反映的埋葬习俗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南汉墓葬提供断代标尺
在一座唐墓填土中出土的夔纹陶片为此次考古的最重要发现之一,烧制时间被断定在春秋时期。考古所专家告诉记者,之所以春秋时期的陶片会出现在唐墓之中,应当是因为唐墓在挖掘时挖得较深,深入春秋时期生活层以下,陶片因而滑落进墓穴。这个小小的陶片价值非凡,表明至迟在春秋时期太和岗一带已有先民生活。另有一座战国土坑墓也是广州城区历年发掘少见的先秦时期文化遗存。这为广州地区的先秦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次发掘还有一个重要收获是南汉砖室墓M88的发现。墓葬保存较好,墓壁、墓底均完整保留。分前、后室。后室中部用砖砌有棺床。前室出土一件青釉盖罐,形制规整,火候较高,相当精美。更重要的是,棺床出土一串铅钱,多达50枚,由此可明确将该墓时代定为南汉。这为广州地区南汉墓葬的发掘和断代提供了明确标尺,意义重大。
专家介绍,太和岗一带属广州市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一带已经进行了数十次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清理先秦、两汉、晋南朝、唐五代及明清时期古墓葬数百座。有理由相信,在这一带今后会有更多的地下文物重见天日。
文献资料来源:2008-10-22   广州日报-B4
作者:卜松竹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