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岁老屋族人乐得安居
广州高第街很出名,中山大学老校长许崇清、鲁迅太太许广平也是大名人;这两者可以在一个地方找到交集——位于高第街北侧的许氏家族聚居处“许地”。从清代一品官到现代大学校长,许家人才辈出,被誉为“广州近代第一家族”。

  

  两百多年过去了。位于许地中心位置的许地36号,如今住着许叔一家四口。这是一座与许地同龄的老宅子,雕花木檐下悬挂着叶选平题写的“浙江署理巡抚许应鑅故居”牌匾,门口墙上镶嵌“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许广平故居” 的铭牌;而每天在这檐下、门前进出的许叔,却很少会为它们停留驻目。


  老宅经络了然于心


  “这里对我来说,只是一座住宅,而不是一个文物。”许叔身为许氏家族第十代后人,在36号老宅出生长大,留守至今。他说,属于前人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和今日的生活并无半点相干;他所在意的,是雨天时屋里的渗井是否堵塞,厅堂的雕花屏风要不要清洗,檐口下的两根大杉木柱有没有增加“危险系数”……这些才是与他一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细节。

  年过五旬的许叔,老母亲已经86岁,儿子正上初三。他在36号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文革中去了海南岛,七年后回到广州。后来由于单位分了宿舍,许叔搬离了老宅,住进位于一德路的水泥钢筋房。最近几年,母亲年事渐高需要照顾,他便带着老婆孩子重归故地。

  许叔了解这座家族老宅,犹如历史学家熟悉所有的朝代。他说,许家祖先始建许地时,共有10间大宅,格局相同、面积不等。10间屋子连成一体,互相之间有走廊相连,走廊之上有瓦顶,与北京四合院颇为相似。“在我阿爸那一辈,即使下雨天,把10户人家走遍也不会淋湿头。还有,小孩子爬上屋顶,就可以在一片房子上随意走动。”这些从小听来的欢乐场面,许叔至今仍然神往。

  他还知道更微妙的。许地初建时距离珠江很近,一年四季吹南风为主。因此,10间大宅从南往北高度逐渐递增,以便舒爽的南风可以拂临每一户人家。许叔感叹:“现在珠江边建高楼是错误,把江风都挡死了。想来两百年前老祖宗的设计,真是有科学见地!”

  不过,旧时情景已成往事,当下生活才最重要。日常起居的缘故,许叔摸透了老宅的“脉络”和“关节”。而让他最感惊讶的是一个初已有之的渗井。这个开在后院的渗井,是一个边长约10厘米的方形格状铁盖,并不起眼。“渗井没有通渠道。但下大雨时,全屋的雨水,地面上的、屋檐流下来的,全都能通过渗井排走,从来不会发生水浸”。简单的渗井有如此强大功能,许叔试过一探究竟。“别看开口小,往下其实是梯形”。他将井盖掀起,随手拿起一根约一米长的铁枝插进井里,“而且很深,你看,这样插下去还远没到底。”

  后院颇有古意。青石板砌的水槽,底下两个灵兽面貌的石礅。墙角生了大片青苔,透着丝丝幽凉。一抬头,二楼一列雕花窗赫然入目,风格与厅堂的雕花门如出一辙,简朴而细致,不似一般岭南建筑雕刻的繁复富丽。许叔说,以前二楼是不住人的,只是用来放放杂物并遮阳。另外,雕花门窗表面的清漆百年来也不脱落,平常稍加擦拭或用水龙头冲洗就能清洁。


  对门人家是邻居也是亲戚


  翻开许氏家族的名册,是一片熠熠星光:上至清代礼部尚书许应骙、鸦片战争后反英军入城的功臣许祥光,后至民国时期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东征名将许崇济和许崇年、国民党“一大”宣言起草人、广东省副省长和三任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最为人们熟知的,还有鲁迅夫人许广平。

  许地如今到底住着多少许家人,许叔说没法算清楚,“家族太大,支系太多。很可能走出门碰见一个人就是同宗,但大家不相识也不知道。”最经典的例子是:许叔的弟弟小时候在学校受了同学欺负,大人找上对方家门理论,谁知开门一看,“肇事者”竟是亲戚。双方家长们分头教训自家小孩:“打什么打,他是你的亲戚!”

  36号北门相对的33号,虽然因改建而全不见旧时模样,但那里却是正宗的许广平故居,现在住着许广平的侄孙。许叔平日和他碰见,也会聊聊家常。在许叔眼里,这个对屋有着“双重身份”,“既是邻居,又是亲戚”。

  许叔不认为自己是“留守者”,“没有刻意要守着这里,只是自然而然地留下了”。住在祖屋,优点是地方阔落,缺点是蟑螂老鼠多。无论怎样,许叔一家尽力使这里更舒适和有生气。这座两百岁的老宅,许家人还能住多久?许叔的态度一如既往:“顺其自然吧。”

文献资料来源:2008-12-02   信息时报-A26

作者:黎詠芝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