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琅琅读书声今日邻里话家常
西湖路上紧邻广百新翼的商城,专营潮流服饰和模特道具。逛街经过的人们很少会知道,这栋生着现代面孔的大楼背面,铭刻着一个已有千年历史的名字——流水井。

  

  流水井不是一口井,相邻的小马站、大马站也不是驿站,它们都是小巷的名字。这三条小巷藏身喧嚣的北京路,曾经矗立着自清末以来广州最大的古书院群。越秀古书院群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一度云集了当时两省的总督部堂、抚 院、府衙、布政司等政治中心,三个学宫,五所省级书院,一所府级书院,两所县级书院以及大量的民间宗族书院,还有三条著名的书坊街。2002年,这里被市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从流水井牌坊进入,是在闹市中更显幽静的麻石街。走到街道尽处,只见一片断壁残垣,与中山五路五月花商厦隔着墙头野草相望。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一带就是著名的大小马站书院群。然后他指向身后的流水井街说,那里还剩下三间书院,但早已和学堂无关,如今总共住着一百多户人家。


  鸽笼人家,邻里守望朝不闭户


  1993年入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流水井何家祠,始建于1808年,是何家子弟赴穗应考之地,是目前广州唯一保存得基本完整的纯粹书院建筑,。昔日的何家学堂,解放后收归国有成为公房。位于中心的书院建筑,做过流水井幼儿园,现在变身北京街文化站。围绕书院而建的内巷——东巷、西一巷和西二巷,则一字排开布满鸽笼般的民居,生活着70多户还没能住进现代高楼的广州中下层百姓。

  罗阿姨在东巷住了30多年。这里共10户人家,站在巷口望去,1米多宽的青石板路上,右边是一扇接一扇的木门,左边一个挨一个的水池和厨灶,别具一番齐整的韵味。

  罗阿姨的房子有28平方米,曾住着她一家三口和大伯一家五口。人多地少,2米8 高的楼层也搭了阁楼。后来大伯分了宿舍搬走,罗阿姨一家认为这里地头好,大人小孩上班上学都方便,于是乐意继续留守。

  没有独立卫生间,每天上厕所要步行5分钟到大马站公厕,但罗阿姨说“几十年,习惯了”。 没有像样的厨房,居民要在同一屋檐下做饭和洗衣,边干活边聊聊家长里短,自有一番乐趣。地方狭窄,人们更珍惜每一寸美化环境的空间,在水池旁、门口、窗台、甚至空调机上摆放绿色植物,有盆栽的、有用塑料瓶水养的,干净青翠,令采光不好的内巷显得生气勃勃。

  最令罗阿姨住得舒心的,是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街坊们很团结,平常大事小事都你帮我、我帮你。大家白天出去都不用锁门的,邻居会帮忙看着。”


  修复在望,街坊将散东西情难舍


  不过,何家祠中左邻右里乐也融融的情景,不久后将成为记忆。“这里要恢复以前书院的样子,我们可能很快就要搬走了。”罗阿姨说,修复何家祠的计划早有耳闻,估计最近在抓紧进行,因为近几个月政府已没有向住户收租。她笑说,“做好准备去金沙洲啦。我们这些老人家退休了,交通不便也没什么影响。只是到时要各散东西,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

  1999年,由于旧城危房改造和地铁上盖物业开发,大小马站、流水井古书院群被某地产公司划出28000多平方米,各大小书院全被写上了“拆”字。紧急关头,20多名广州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议案,呼吁对古书院群进行保护和复建,最终引起市政府的重视,很快下达通知停止拆迁。2002年初,广州市政府计划部门批准书院改造资金立项共2997万元。

  根据规划,将对大小马站地段采取规划控制、保护修复(文物保护单位和部分古建筑)、复建改造(部分古书院建筑)、普遍改善(市政设施、居住条件)、彻底整治(古书院内及周边的不协调建、构筑物)、优化环境(增加绿化、降低居住和人口密度)的保护原则。整个工程共分3期,初步拟定于2010年完成。预计工程完工后,百座古书院和3条书坊街将重现羊城。

文献资料来源:2008-12-02    信息时报

作者:黎詠芝

索取号:K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