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债务缠身中华广场易主
无法兑现上市协议和偿还银行贷款,昌盛中国20亿抛售控股权,低出实际市值近10亿元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周芳) 广州地标式购物中心“中华广场”正面临易主的窘境。昨天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因无法兑现与创投基金GSSIA订立的“2008年底之前上市”的“对赌”协议,中华广场控股方“昌盛中国”不得不抛售这枚“金蛋”以求套现,仅开出20亿元整体打包转让价,低出中华广场实际市值近10亿元。

  中华广场方面强调,此次转手交易不会更改现有商业用途。


  距“对赌”期限剩3月


  中华广场是除天河城、正佳广场外,广州第三大购物中心。目前,中华广场年营业收入达20亿元,市值达30亿元。中华广场的成功奠定昌盛中国在商业地产界的地位,携中华广场在香港上市的计划逐渐浮出水面。

  2006年,香港昌盛集团董事局主席、广州市中华广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邹锡昌、昌盛中国与高盛旗下创投基金GSSIA于2006年10月签订协议,向后者发行可赎回可转换债券,约占当时已发行股本20%,双方并订立2008年底之前上市“对赌”协议。今年1月22日,昌盛中国在香港联交所发布招股说明书,原计划以今年第一只在港上市的内地股身份挂牌。

  “鉴于房地产板块当时的行情,该公司决定以每股3.32港元~4.51港元招股,发售2.5亿股,集资总额约在8.3亿~11.28亿港元之间,低于此前预测的23亿~31亿港元。”了解内情投资人士表示,由于散户认购不踊跃,集资金额有限,加之美国次贷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股市暴跌接踵而来,昌盛中国最终作出延迟上市决定。此时,距离“对赌”最后期限只剩下3个月。


  卖核心业务为败局埋单


  “对赌”协议即将到期,而根据当初协议,投资将变成借贷关系。与此同时,该公司向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提取的银行贷款6.11亿元人民币将到期。据了解,2007年9月,昌盛集团拿下广东中山市中山广场35万平方米一、二期项目土地,拟分四期开发为商住物业单位,其中向银行提取6亿多元贷款用以结清土地使用权购买价。

  昌盛中国面临债务危机,邹锡昌决定将旗下最核心业务——中华广场打包转让,以期圈得资金,以资抵债。此次打包出售的中华广场物业主要是其手中持有6万多平方米的商场物业和余下未售完的约4万平方米的写字楼物业,合共10万平方米,以每平方米2万元单价出售,整体打包转让价格在20亿元左右。

  事实上,这并非邹锡昌为套现第一次出售中华广场的物业。此前,二期B栋写字楼5.4万平方米总面积中,就有1.86万平方米已出售,另外中华广场的停车场部分也在今年被拍卖易主。


  产权易主不改商业用途


  位于广州市区核心商圈位置的中华广场,一“放盘”即吸引不少投资者关注,包括正在积极寻觅新址开店的广州百货业巨头,以及一些基金投资公司。

  为了确保控股权转让事件不会影响到中华广场本身的洼地效应,中华广场向记者表示,此次公司内部产权变更的交易绝对不会更改现有商业用途。据称,中华广场商场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写字楼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目前出租率达100%。

  中华广场强调,这次只是公司内部一个控股权易主的交易,并非经营出现状况,易主后中华广场依旧衫照卖,铺照租。今天,昌盛中国、中华广场等相关企业高层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此次整体转让交易向公众做全面的剖析,信息时报将持续关注报道此事最新进展。


  昌盛中国债务缠身


  ●签“对赌”协议将到期

  2006年,为筹备上市,邹锡昌、昌盛中国与高盛旗下创投基金GSSIA于2006年10月签订协议,向后者发行可赎回可转换债券,约占当时已发行股本20%,双方并订立2008年底之前上市“对赌”协议。将到期。

  ●银行贷款将到期雪上加霜

  为拿下广东中山市中山广场项目土地,昌盛中国向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提取的银行贷款6.11亿元人民币。将到期。

  结果:

  上不了市,昌盛中国只能抛售中华广场的控股权。

文献资料来源:2008-11-15   信息时报-A7

作者:周芳

索取号:F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