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雍、乾时期, 是岭南古代建筑取得灿烂成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岭南建筑,在种类上得到空前的扩展, 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地方特色渐趋明显, 从一个角度透视了这一时期岭南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一、城镇建设
( 一) 原有城市城区突破墙垣限制而扩展
清代城市的城垣已基本固定下来, 但有些城市城区则突破原有城垣的局限, 向城外扩展。以岭南中心城市广州为例, 城区向城垣外的西、南方向扩展。西门外西关, 明末已渐形成十八甫商业区。清代, 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在西关大片形成, 同时也兴起大片民居。广州河南, 直到明中叶仍人烟稀少, 明末清初则形成了与城区隔江相望的市镇。兴建寺观、园林更为一时风尚。
( 二) 新兴城市展示了中国封建城市的新模式
在广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 佛山是唯一未筑过城墙的。清代, 由于经济的发展, 佛山成为岭南的中心市场。乾隆年间,户数增加到3 万余家, 市面上 商车洋客, 百货交驰。从乾隆至道光年间, 佛山成为周遭三四十里的繁华大镇, 城区形成手工业、商业和住宅区三大区划, 全镇工商店号在3000 家以上, 街巷从233 条增至59 6 条, 城内有6 个墟市。佛山城市经济在康、雍、乾三朝达到鼎盛, 与汉口、景德、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这种新兴的市镇, 打破了传统的 先政治、后经济 的郡县城市发展模式, 此后, 也没有转化为郡县城市, 而是依据商品经济发展的轨迹演进, 开辟了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
( 三) 农村集镇的大量兴起
由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和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集镇的数量迅速增加。潮汕平原潮州府七县, 康熙时墟市仅32 个, 至乾隆时增至112 个。圩市的发展, 不仅使原来许多设备简陋, 没有固定店铺的圩市以及一些新建的圩市大都有了固定的店铺, 而且有些更发展为城镇。如顺德的陈村、番禺的市桥、东莞的石龙、香山的小榄、四会的隆庆、高明三洲市、会同( 今海南琼海) 的嘉积市等。
二、公共建筑与宗法礼教
( 一) 祠堂
宗祠是宗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宗族的象征。岭南的宗祠建筑比其他地域为盛。步入封建社会之后的岭南居民, 很大成分为移民或移民后裔, 聚族而居是保留原有文化方式及加强安身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宗祠成为维系宗族的重要场所, 因此 乡中建祠, 一木一石, 俱极选采, 在始建者务求壮丽, 以尽孝敬而肃观瞻, ( 吴荣光 佛山忠义乡志 卷五) 较大的祠堂 上建龛堂, 所以安神主而序昭穆也; 中树厅事, 所以齐子孙而肃跪拜也; 前列回楼, 所以接宾朋而讲圣旨也; 左右两庑, 所以进子弟而习诗书也 。祠堂创始于宋代, 但其大事兴建和大规模扩建, 则多在清代。据开平县1982 ~ 1984 年普查, 全县尚存祠堂446 座, 清代占了340座。在清代建的这些祠堂中, 占地面积为200 平方米以上的祠堂有240 座, 大者达一二千平方米。潮安浮洋一镇, 尚存宗祠94座, 其中清代建的占65 座。佛山镇内现存的92 座祠堂中, 清代建的有80 座。清代祠堂并非都是建于康雍乾朝, 但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实力的鼎盛, 是建祠之盛期。番禺沙湾留耕堂, 始建于元代, 康熙三年禁海移民时奉诏拆毁, 禁令解除后, 康熙三十九年( 1700) 扩大重建, 至雍正十二年( 1734) 全部落成。建筑规模居番禺四大名祠之首的善世堂, 则重修于乾隆三十四年( 1769) 。这一时期也建有一批名贤祠, 如为奉祀力谏朝廷解除迁海禁令, 为民解困的广东巡抚王来任, 各地民间兴建了报恩祠、报德祠、王大中丞祠等, 反映了 迁海令 对沿海民生的祸害。
( 二) 会馆
会馆产生于明末, 初时是寄居京都的同乡为谋求共同福利而组织的社团及兴建的活动场所, 渐而演变为同乡或同行业者的联络机构, 起着祭祀议事、沟通信息、调解纠纷、照顾贫病乃至娱乐消遣、寄宿读书等多种功能。随着商帮的出现, 会馆成为商帮形成和发展的标志。广东商帮建的会馆, 有广州帮( 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各县商人组成) 建的广州会馆和潮州帮( 主要是粤东商人组成) 建的潮州会馆。康熙十一年( 1712 ) , 南海、番禺、顺德、新会四县商人在汉口合建会馆。明代始建于金陵的潮州会馆, 清康熙二十一年( 1 682 ) 迁往苏州吴县阊门外, 因基址未广 , 四十七年( 1708 ) 又迁往苏州上塘。从康熙至乾隆年间, 苏州潮州会馆的产业达银3066 5 两, 在当时苏州近百所会馆中占第二位, 会馆内还设有天后行宫、韩夫子堂。北京潮州会馆建于乾隆三十四年( 1769) , 址在琉璃厂延寿街北头, 由苏州潮州会馆出银1 000 两所买。苏州潮州会馆的戏楼、馆门气派非凡, 堪称一流。乾隆四十九年( 1784)的有关史料记载苏州潮州会馆的建筑是 列层五楹, 为殿者一, 为阁为台者一。 闳高敞, 丹 飞。
( 三) 书院、学宫
清代重视儒学, 书院在明末衰歇之后又得到恢复发展。雍正十一年( 1733 ) 朝廷颁旨建立省府书院, 各省为1 所, 唯苏、湘、粤、桂各为2 所。省府书院是指定已有的名书院加以修葺增建。广东两所是广州粤秀书院和肇庆端溪书院。有清一代, 广东有书院5 59 所, 海南39 所, 数目以广府、潮州、肇庆、琼州、雷州为多。在广州, 越华、羊城、应元、粤秀为著名的四大书院, 其中越华、羊城、粤秀书院皆兴建于康、雍、乾时期。省内著名的有倡建于康熙二十五年( 1686) 的镇平桂岭书院、三十三年( 16 94) 的惠州丰湖书院、四十五年( 1710) 的琼山琼台书院; 倡建于雍正十年( 1732) 的肇庆端溪书院、大修于雍正十二年( 1734) 的潮州韩山书院; 倡建于乾隆十一年( 1746) 的梅州东山书院、五十四年( 1789) 的南海三湖书院、兴建于乾隆三十六年( 1771) 的揭西 三近轩 书院、三十年( 1765 ) 的云香斋、雍正八年( 1730) 的鸿溪书院、乾隆二年( 1737) 的琴峰书院等。清代不但对原有学宫进行修建, 而且新建、重建了一批学宫, 气势宏伟、规模壮观, 成为地方规格最高的庙堂建筑群。其中突出的有创建于南宋的广州番禺学宫, 于清乾隆年间平基重建, 广三路、深五进, 规制完备。现存较为完整的有康熙六十年( 1721) 重建的普宁学宫, 康熙五十一年( 1712) 重建的恩平学宫,嘉庆五年( 1800 ) 重建的阳江学宫, 乾隆十三年( 1748) 迁回今址, 嘉庆六年( 1801 ) 重建的化州学宫, 乾隆十六年( 1751) 重建的始兴学宫大成殿, 乾隆五十年( 1785) 重建的定安启圣殿等, 德庆学宫在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进行大修, 保留了宋元建筑风格。新会学宫在乾隆十三年( 1748 ) 大修。
祠堂、会馆、学宫一类公共建筑的大力修建, 反映了岭南社会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巩固加强, 说明发展产品经济的社会基础尚不牢固。
三、寺庙建筑与信仰习俗
清初有意倡佛。广州清代 五大丛林( 光孝、华林、大佛、海幢、长寿寺) 康乾年间迭有修建之举。光孝寺内今存有康熙四十一年( 1702) 立的 光孝寺重建六祖殿宇拜亭碑记。嘉庆元年( 1796) 兴工重塑诸佛像,翌年完工。净慧寺也多次重修。在重修的过程中, 形成了广州佛教寺院的园林化模式。广东各地建佛寺的风气也较盛。饶平的寺庙现存就有重建于乾隆年间的粤首庵、隆福寺( 占地200 0 平方米) 、西岩寺、普陀岩寺、观海寺以及雷音寺。道观也有修建。广州三元宫山门为乾隆五十一年( 1786) 重建。南海云泉仙馆创建于乾隆四十二年( 1777) 。罗浮山酥醪观为康熙年间重建。
清代岭南宗教之盛尚不及民间之多神崇拜。由于社会多层面的需求, 修建神庙不断。广州南海神庙在康熙四十四年( 1705) 、雍正三年( 1725 ) 两次重修殿宇, 相隔不到20 年。汕头华坞天后宫, 清乾隆五年( 1740 ) 创建, 占地1095 平方米。澄海樟林妈祖新宫, 建于乾隆五十六年( 1791 ) , 占地6600 平方米。佛山祖庙内的庆真楼, 建于嘉庆元年( 1769 ) 。各种民间神庙之修建更是不胜枚举, 仅就现存的坛庙中较具规模和装修水平的有揭阳城隍庙, 乾隆四年( 1739)重修; 揭阳关帝庙, 扩建于乾隆四十二年( 1777 ) ; 南澳后宅关帝庙, 建于雍正年间。广东各地现有坛庙修建于康熙年间的有连平吉水庙、郁南药王庙、清远江东古庙、肇庆玉皇殿; 建于雍正年间的有高州玉泉寺; 修建于乾隆年间的有五华福寿宫、揭西白虎庙、三水康公庙、玉虚宫、徐闻康皇庙、海康节孝祠、廉江龙王庙、文昌庙、关帝庙、高州吕祖殿、信宜石印庙、清远葵岗古庙、园岗北帝庙、潮安雨仙庙、翁源镇水庙、龙川越王庙、连平东安庙、蕉岭五显宫、大埔文武阁、吴川梅艹录祖庙、罗定白庙等。
四、塔、桥与工艺技术
( 一) 塔
清代造塔数量众多, 称得上较为高大有特色的砖石塔, 首推东莞金鳌洲塔、顺德的勒流七层塔、桂州文塔、龙江塔等。从总体上看, 其造型、装饰于塔的建筑史上已走下坡路。不过, 这一时期在建塔中也能反映出成熟的地方手工业工艺特色, 突出表现在:其一、石刻技艺。建于康熙年间的广州华林寺白石塔、新会青峰山白玉塔, 以及同期的南海西樵山白石塔, 均是仿楼阁式白石塔,比例匀称, 图案精缕细刻, 密而不乱, 流畅优美, 是建筑与雕刻艺术有机结合的工艺精品。其二, 夯土技术。建于乾隆年间的惠来玉华塔、普宁培风塔、汕头腾辉塔, 均为贝灰三合土或灰沙夯筑, 屹立至今。其三、铸铁工艺。炉火纯青的佛山铸铁工艺也应用于铸塔上。雍正五年( 1727) 铸曲江南华寺五层方形铁塔, 高418 米。雍正十二年( 1734) 铸佛山阿育王式释迦文佛塔, 重近4吨, 体量之大, 堪称国内此类铁塔之最, 且比例匀称、细部图案花纹细腻, 是佛山地区清代前期铸铁工业水平的重要实证。
( 二) 桥
清乾隆之后, 创建石桥之民风大盛。从全省情况来看, 建造石桥主要是在粤北、粤东山区, 说明这些地区更需要跨涧越溪以解决交通问题, 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更重于已有的水运之便。光绪 嘉应州志 载入的石墩木桥、灰桥或石桥共168 座, 大多是清代所建。松源河上长5 0~ 1 00 米的石桥, 就有九姑、五钅星、福寿、永济、聚奎、木棉、渡船、天成、砥柱等9 座。这些古桥至今仍可通驶汽车。梅城东山书院前的状元桥, 始建于宋代, 乾隆十一年( 174 7) 重建双孔石拱桥, 至今完好。龙川长盛桥、合善桥, 和平五眼桥、仙人桥、癸酉桥, 均为乾隆年间建的多孔石梁桥。长盛桥、五眼桥长度均在50 米以上。这些桥梁桥体雄伟, 架建工程艰巨, 反映了石构技术的水平。
五、民居建筑与三大民系
广府民系的早期民居建筑, 较为明显地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 尤其是封建文化高度发达地区的官僚地主住宅, 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 以大家族为单位, 建成封闭独立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的大中型民居, 基本格局为 三间两廊 , 建筑材料多采用杉木, 以墙体承重, 意味着本地木材资源的渐为缺乏。砌墙材料除了砖, 还有三合土、蚝壳、卵石等。佛山典型的清代住宅东华里, 清初为杨、伍两富户所有, 原名杨伍街, 至乾隆年间改街名为东华里, 清末又得到修整, 成为佛山著名的街道, 有典型的广府民居建筑风格。另一方面, 珠江三角洲下层民众的住房仍很简陋, 较多为四壁承重的平房, 仅在山墙开一小窗, 屋顶开窗采光。在沙田地区存在干栏式 棚寮 , 雍正七年( 1729 ) , 民被朝廷 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 , 遂在墩边堤畔或半跨河涌搭寮栖身, 每间寮棚面积大约10 多平方米, 以杉作柱, 以竹作椽, 以稻草或干蔗壳为上盖, 稻草和泥浆作墙, 能用上杉皮就算好材料了。
客家民居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土楼, 土楼建筑从夯土发端, 渐而发展到以大青砖、花岗石为材料, 十分坚固。广东客家土楼较密集的是梅县、大埔、蕉岭、五华、兴宁、平远、丰顺以及深圳等地。土楼建筑有悠久的历史, 可以上溯到唐代, 其最盛的时期, 则从康熙初年开始。较著名的有位于深圳龙岗镇的鹤湖新居, 最近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全国最大的客家民居屋围, 包括179 个居住单元,386 间房子, 占地26 万平方米, 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 1780) , 历经三代人百余年而建成。饶平里秀楼, 圆土楼,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 , 墙体全部由贝灰建造, 称 灰楼 。饶平德馨堡, 方土楼, 建于乾隆十九年( 1754) , 占地约6 600 平方米, 二层灰土夯筑。紫金桂山围楼, 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建, 施工长达50 年, 占地1 万平方米。客家的围龙大屋, 以三堂二横为基本结构, 也是客家民居的常见制式。现存较著名的围龙大屋有建于康熙年间的蕉岭九栋大屋、乾隆年间的大埔衣德堂、揭西进士第、梅县花园楼、和平奉政大夫第、宝安大万世居( 占地1 5 万平方米) 。
潮汕民居平面类型最基本的为 下山虎 ( 冂字型) 和 四点金 ( 口 字型) , 其他型式大多以四点金为基本单元组合发展而成。另外还有集居式的住宅, 称方寨或楼寨, 其形成在明末清初。留存至今的有揭西郭氏楼, 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至雍正三年( 1712 ~ 17 25) , 四马拖车 格局, 占地3 848平方米, 有99 间房间, 后进为二层楼阁。围楼围寨有建于康熙五十四年( 171 5) 的潮安长远楼、建于雍正十年( 17 32) 的澄海永宁寨和潮安世德寨、建于乾隆八年( 1743 ) 的澄海盛安寨及乾隆十三年( 174 8) 的潮安凤仪寨。这一时期沿海贫民所住的, 也有所谓涂寮、草寮。夯土或以木、草组成的墙体, 屋顶架梁盖草, 形式不一。
在海南, 汉族地区典型民居为琼山郑氏祖屋, 始建于清顺治十一年( 1654 ) , 至乾隆五十二年( 1787) 陆续扩建为现存格局。现占地3 4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1512 平方米,有大小房舍38 间。基本为硬山顶平房, 墙体除少量砖墙外, 多以黄泥浆砌乱石, 木构件很少装饰。至于少数民族所居, 如黎族则是干栏式木架茅棚, 架空船形屋。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六、兵垒与军事活动
清初几十年间, 清廷致力于消灭南明武装势力, 扼制郑成功抗清活动, 厉行 禁海和 迁界 、平尚藩等, 广东兵事不绝, 因此清廷在广东驻有重兵, 并在沿海建了一批驻军塞垒。现存有建于顺治十三年( 1656 ) 的揭阳地都青山汛城、康熙三年( 1664) 为强制禁海移民而建的番禺莲花山上的莲花城。在珠海, 有康熙五十六年( 1717 ) 珠海的前山寨、翌年修建的三灶铳城以及雍正七年( 1729) 修建的东澳岛统城。由于军事活动频繁, 岭南也出现了各种地方武装的寨垒,集中于粤东沿海。海丰大湖镇、可塘镇现存有清初苏利抗迁反清队伍营寨, 可塘镇的龙牙营寨遗址有炮楼残存。惠来澳上有建于康熙三年( 16 64) 的三合土夯墙营寨。惠来城东有建于乾隆九至五十一年( 1744 1786) 之荆陇寨等。
18世纪以肇, 清政府在广东的海防, 渐而重在对付资本主义列强的侵扰。康熙五十八年( 1719) , 杨琳疏言, 广东沿海险要地方, 修造炮台、城垣、汛地共126 处, 盖造营房共1380 间, 拨守官兵共3991 人, 安炮807 位。 从旧志可知, 所修炮台规模较大。为了对抗用新式枪炮装备起来的诸番军队,清军逐步以炮台式要塞取代了始于明代的海防卫所城池体系的格局。这种炮台式要塞, 由若干个能长期坚守和独立作战的炮台构成, 每个炮台都由炮台、望楼、营房、火药库、演武厅、围墙、堑壕和障碍物等几部分组成。以康熙五十六年( 1717) 起开始修建的虎门要塞为典型。虎门炮台由珠江口几个大小岛屿上先后修筑成的炮台群组成。至道光十九年( 1839) , 先后建成横档、南山( 后改名威远) 、新涌口、镇远、大虎山、大角山( 二座) 、永安、巩固、靖远( 又称定远) 等九座炮台, 构成虎门主要防御体系工程。另外在虎门东南的新涌山、西南的蕉山, 各建新涌、蕉门炮台, 成为两侧防御阵地, 形成四道防线的防务体系。不过这些炮台全部为明台建筑, 在鸦片战争中暴露出其守御上的弱点。
广东海防东起潮州, 西抵钦州, 南至琼州, 清代前期建设了廉州要塞、虎门要塞、长洲要塞、潮州要塞、琼州要塞等。现存炮台遗址还有建于康熙年间的潮阳石井、钱澳、海门南炮台, 汕头广澳、河渡炮台, 饶平西虎仔屿、鸡母澳炮台, 南澳猎屿铳城( 改建炮台) 、长山尾炮台, 澄海莱芜炮台, 汕尾遮浪、石狮头炮台, 东莞南山炮台, 惠东港口炮台,惠来澳角、资深、溪东、靖海炮台; 建于乾隆年间的海丰鱼后门炮台, 建于嘉靖年间的汕头宫鞋石、汕尾长沙村炮台等。
清代大建烽火台( 或称烟墩) 。据 潮州府志 , 仅惠来一县就有烽火台2 3 处。现存烽火台遗迹, 建于康熙年间的就有惠来茶铺、新寮烽火台、饶平上里尾烟墩、潮阳海门大小烟墩、汕尾南町山烟墩。
总之, 清前期的岭南建筑, 反映了岭南社会的变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值得指出的是, 就整个清代而言, 一些更为辉煌的成就出现在晚清( 如陈家祠、四大名园、侨居建筑以及更多仿西式建筑的出现) 。就建筑的发展水平建筑技艺而言, 嘉道以后是更为灿烂辉煌的时期。
一、城镇建设
( 一) 原有城市城区突破墙垣限制而扩展
清代城市的城垣已基本固定下来, 但有些城市城区则突破原有城垣的局限, 向城外扩展。以岭南中心城市广州为例, 城区向城垣外的西、南方向扩展。西门外西关, 明末已渐形成十八甫商业区。清代, 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在西关大片形成, 同时也兴起大片民居。广州河南, 直到明中叶仍人烟稀少, 明末清初则形成了与城区隔江相望的市镇。兴建寺观、园林更为一时风尚。
( 二) 新兴城市展示了中国封建城市的新模式
在广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 佛山是唯一未筑过城墙的。清代, 由于经济的发展, 佛山成为岭南的中心市场。乾隆年间,户数增加到3 万余家, 市面上 商车洋客, 百货交驰。从乾隆至道光年间, 佛山成为周遭三四十里的繁华大镇, 城区形成手工业、商业和住宅区三大区划, 全镇工商店号在3000 家以上, 街巷从233 条增至59 6 条, 城内有6 个墟市。佛山城市经济在康、雍、乾三朝达到鼎盛, 与汉口、景德、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这种新兴的市镇, 打破了传统的 先政治、后经济 的郡县城市发展模式, 此后, 也没有转化为郡县城市, 而是依据商品经济发展的轨迹演进, 开辟了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
( 三) 农村集镇的大量兴起
由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和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集镇的数量迅速增加。潮汕平原潮州府七县, 康熙时墟市仅32 个, 至乾隆时增至112 个。圩市的发展, 不仅使原来许多设备简陋, 没有固定店铺的圩市以及一些新建的圩市大都有了固定的店铺, 而且有些更发展为城镇。如顺德的陈村、番禺的市桥、东莞的石龙、香山的小榄、四会的隆庆、高明三洲市、会同( 今海南琼海) 的嘉积市等。
二、公共建筑与宗法礼教
( 一) 祠堂
宗祠是宗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宗族的象征。岭南的宗祠建筑比其他地域为盛。步入封建社会之后的岭南居民, 很大成分为移民或移民后裔, 聚族而居是保留原有文化方式及加强安身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宗祠成为维系宗族的重要场所, 因此 乡中建祠, 一木一石, 俱极选采, 在始建者务求壮丽, 以尽孝敬而肃观瞻, ( 吴荣光 佛山忠义乡志 卷五) 较大的祠堂 上建龛堂, 所以安神主而序昭穆也; 中树厅事, 所以齐子孙而肃跪拜也; 前列回楼, 所以接宾朋而讲圣旨也; 左右两庑, 所以进子弟而习诗书也 。祠堂创始于宋代, 但其大事兴建和大规模扩建, 则多在清代。据开平县1982 ~ 1984 年普查, 全县尚存祠堂446 座, 清代占了340座。在清代建的这些祠堂中, 占地面积为200 平方米以上的祠堂有240 座, 大者达一二千平方米。潮安浮洋一镇, 尚存宗祠94座, 其中清代建的占65 座。佛山镇内现存的92 座祠堂中, 清代建的有80 座。清代祠堂并非都是建于康雍乾朝, 但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实力的鼎盛, 是建祠之盛期。番禺沙湾留耕堂, 始建于元代, 康熙三年禁海移民时奉诏拆毁, 禁令解除后, 康熙三十九年( 1700) 扩大重建, 至雍正十二年( 1734) 全部落成。建筑规模居番禺四大名祠之首的善世堂, 则重修于乾隆三十四年( 1769) 。这一时期也建有一批名贤祠, 如为奉祀力谏朝廷解除迁海禁令, 为民解困的广东巡抚王来任, 各地民间兴建了报恩祠、报德祠、王大中丞祠等, 反映了 迁海令 对沿海民生的祸害。
( 二) 会馆
会馆产生于明末, 初时是寄居京都的同乡为谋求共同福利而组织的社团及兴建的活动场所, 渐而演变为同乡或同行业者的联络机构, 起着祭祀议事、沟通信息、调解纠纷、照顾贫病乃至娱乐消遣、寄宿读书等多种功能。随着商帮的出现, 会馆成为商帮形成和发展的标志。广东商帮建的会馆, 有广州帮( 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各县商人组成) 建的广州会馆和潮州帮( 主要是粤东商人组成) 建的潮州会馆。康熙十一年( 1712 ) , 南海、番禺、顺德、新会四县商人在汉口合建会馆。明代始建于金陵的潮州会馆, 清康熙二十一年( 1 682 ) 迁往苏州吴县阊门外, 因基址未广 , 四十七年( 1708 ) 又迁往苏州上塘。从康熙至乾隆年间, 苏州潮州会馆的产业达银3066 5 两, 在当时苏州近百所会馆中占第二位, 会馆内还设有天后行宫、韩夫子堂。北京潮州会馆建于乾隆三十四年( 1769) , 址在琉璃厂延寿街北头, 由苏州潮州会馆出银1 000 两所买。苏州潮州会馆的戏楼、馆门气派非凡, 堪称一流。乾隆四十九年( 1784)的有关史料记载苏州潮州会馆的建筑是 列层五楹, 为殿者一, 为阁为台者一。 闳高敞, 丹 飞。
( 三) 书院、学宫
清代重视儒学, 书院在明末衰歇之后又得到恢复发展。雍正十一年( 1733 ) 朝廷颁旨建立省府书院, 各省为1 所, 唯苏、湘、粤、桂各为2 所。省府书院是指定已有的名书院加以修葺增建。广东两所是广州粤秀书院和肇庆端溪书院。有清一代, 广东有书院5 59 所, 海南39 所, 数目以广府、潮州、肇庆、琼州、雷州为多。在广州, 越华、羊城、应元、粤秀为著名的四大书院, 其中越华、羊城、粤秀书院皆兴建于康、雍、乾时期。省内著名的有倡建于康熙二十五年( 1686) 的镇平桂岭书院、三十三年( 16 94) 的惠州丰湖书院、四十五年( 1710) 的琼山琼台书院; 倡建于雍正十年( 1732) 的肇庆端溪书院、大修于雍正十二年( 1734) 的潮州韩山书院; 倡建于乾隆十一年( 1746) 的梅州东山书院、五十四年( 1789) 的南海三湖书院、兴建于乾隆三十六年( 1771) 的揭西 三近轩 书院、三十年( 1765 ) 的云香斋、雍正八年( 1730) 的鸿溪书院、乾隆二年( 1737) 的琴峰书院等。清代不但对原有学宫进行修建, 而且新建、重建了一批学宫, 气势宏伟、规模壮观, 成为地方规格最高的庙堂建筑群。其中突出的有创建于南宋的广州番禺学宫, 于清乾隆年间平基重建, 广三路、深五进, 规制完备。现存较为完整的有康熙六十年( 1721) 重建的普宁学宫, 康熙五十一年( 1712) 重建的恩平学宫,嘉庆五年( 1800 ) 重建的阳江学宫, 乾隆十三年( 1748) 迁回今址, 嘉庆六年( 1801 ) 重建的化州学宫, 乾隆十六年( 1751) 重建的始兴学宫大成殿, 乾隆五十年( 1785) 重建的定安启圣殿等, 德庆学宫在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进行大修, 保留了宋元建筑风格。新会学宫在乾隆十三年( 1748 ) 大修。
祠堂、会馆、学宫一类公共建筑的大力修建, 反映了岭南社会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巩固加强, 说明发展产品经济的社会基础尚不牢固。
三、寺庙建筑与信仰习俗
清初有意倡佛。广州清代 五大丛林( 光孝、华林、大佛、海幢、长寿寺) 康乾年间迭有修建之举。光孝寺内今存有康熙四十一年( 1702) 立的 光孝寺重建六祖殿宇拜亭碑记。嘉庆元年( 1796) 兴工重塑诸佛像,翌年完工。净慧寺也多次重修。在重修的过程中, 形成了广州佛教寺院的园林化模式。广东各地建佛寺的风气也较盛。饶平的寺庙现存就有重建于乾隆年间的粤首庵、隆福寺( 占地200 0 平方米) 、西岩寺、普陀岩寺、观海寺以及雷音寺。道观也有修建。广州三元宫山门为乾隆五十一年( 1786) 重建。南海云泉仙馆创建于乾隆四十二年( 1777) 。罗浮山酥醪观为康熙年间重建。
清代岭南宗教之盛尚不及民间之多神崇拜。由于社会多层面的需求, 修建神庙不断。广州南海神庙在康熙四十四年( 1705) 、雍正三年( 1725 ) 两次重修殿宇, 相隔不到20 年。汕头华坞天后宫, 清乾隆五年( 1740 ) 创建, 占地1095 平方米。澄海樟林妈祖新宫, 建于乾隆五十六年( 1791 ) , 占地6600 平方米。佛山祖庙内的庆真楼, 建于嘉庆元年( 1769 ) 。各种民间神庙之修建更是不胜枚举, 仅就现存的坛庙中较具规模和装修水平的有揭阳城隍庙, 乾隆四年( 1739)重修; 揭阳关帝庙, 扩建于乾隆四十二年( 1777 ) ; 南澳后宅关帝庙, 建于雍正年间。广东各地现有坛庙修建于康熙年间的有连平吉水庙、郁南药王庙、清远江东古庙、肇庆玉皇殿; 建于雍正年间的有高州玉泉寺; 修建于乾隆年间的有五华福寿宫、揭西白虎庙、三水康公庙、玉虚宫、徐闻康皇庙、海康节孝祠、廉江龙王庙、文昌庙、关帝庙、高州吕祖殿、信宜石印庙、清远葵岗古庙、园岗北帝庙、潮安雨仙庙、翁源镇水庙、龙川越王庙、连平东安庙、蕉岭五显宫、大埔文武阁、吴川梅艹录祖庙、罗定白庙等。
四、塔、桥与工艺技术
( 一) 塔
清代造塔数量众多, 称得上较为高大有特色的砖石塔, 首推东莞金鳌洲塔、顺德的勒流七层塔、桂州文塔、龙江塔等。从总体上看, 其造型、装饰于塔的建筑史上已走下坡路。不过, 这一时期在建塔中也能反映出成熟的地方手工业工艺特色, 突出表现在:其一、石刻技艺。建于康熙年间的广州华林寺白石塔、新会青峰山白玉塔, 以及同期的南海西樵山白石塔, 均是仿楼阁式白石塔,比例匀称, 图案精缕细刻, 密而不乱, 流畅优美, 是建筑与雕刻艺术有机结合的工艺精品。其二, 夯土技术。建于乾隆年间的惠来玉华塔、普宁培风塔、汕头腾辉塔, 均为贝灰三合土或灰沙夯筑, 屹立至今。其三、铸铁工艺。炉火纯青的佛山铸铁工艺也应用于铸塔上。雍正五年( 1727) 铸曲江南华寺五层方形铁塔, 高418 米。雍正十二年( 1734) 铸佛山阿育王式释迦文佛塔, 重近4吨, 体量之大, 堪称国内此类铁塔之最, 且比例匀称、细部图案花纹细腻, 是佛山地区清代前期铸铁工业水平的重要实证。
( 二) 桥
清乾隆之后, 创建石桥之民风大盛。从全省情况来看, 建造石桥主要是在粤北、粤东山区, 说明这些地区更需要跨涧越溪以解决交通问题, 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更重于已有的水运之便。光绪 嘉应州志 载入的石墩木桥、灰桥或石桥共168 座, 大多是清代所建。松源河上长5 0~ 1 00 米的石桥, 就有九姑、五钅星、福寿、永济、聚奎、木棉、渡船、天成、砥柱等9 座。这些古桥至今仍可通驶汽车。梅城东山书院前的状元桥, 始建于宋代, 乾隆十一年( 174 7) 重建双孔石拱桥, 至今完好。龙川长盛桥、合善桥, 和平五眼桥、仙人桥、癸酉桥, 均为乾隆年间建的多孔石梁桥。长盛桥、五眼桥长度均在50 米以上。这些桥梁桥体雄伟, 架建工程艰巨, 反映了石构技术的水平。
五、民居建筑与三大民系
广府民系的早期民居建筑, 较为明显地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 尤其是封建文化高度发达地区的官僚地主住宅, 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 以大家族为单位, 建成封闭独立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的大中型民居, 基本格局为 三间两廊 , 建筑材料多采用杉木, 以墙体承重, 意味着本地木材资源的渐为缺乏。砌墙材料除了砖, 还有三合土、蚝壳、卵石等。佛山典型的清代住宅东华里, 清初为杨、伍两富户所有, 原名杨伍街, 至乾隆年间改街名为东华里, 清末又得到修整, 成为佛山著名的街道, 有典型的广府民居建筑风格。另一方面, 珠江三角洲下层民众的住房仍很简陋, 较多为四壁承重的平房, 仅在山墙开一小窗, 屋顶开窗采光。在沙田地区存在干栏式 棚寮 , 雍正七年( 1729 ) , 民被朝廷 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 , 遂在墩边堤畔或半跨河涌搭寮栖身, 每间寮棚面积大约10 多平方米, 以杉作柱, 以竹作椽, 以稻草或干蔗壳为上盖, 稻草和泥浆作墙, 能用上杉皮就算好材料了。
客家民居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土楼, 土楼建筑从夯土发端, 渐而发展到以大青砖、花岗石为材料, 十分坚固。广东客家土楼较密集的是梅县、大埔、蕉岭、五华、兴宁、平远、丰顺以及深圳等地。土楼建筑有悠久的历史, 可以上溯到唐代, 其最盛的时期, 则从康熙初年开始。较著名的有位于深圳龙岗镇的鹤湖新居, 最近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全国最大的客家民居屋围, 包括179 个居住单元,386 间房子, 占地26 万平方米, 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 1780) , 历经三代人百余年而建成。饶平里秀楼, 圆土楼,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 , 墙体全部由贝灰建造, 称 灰楼 。饶平德馨堡, 方土楼, 建于乾隆十九年( 1754) , 占地约6 600 平方米, 二层灰土夯筑。紫金桂山围楼, 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建, 施工长达50 年, 占地1 万平方米。客家的围龙大屋, 以三堂二横为基本结构, 也是客家民居的常见制式。现存较著名的围龙大屋有建于康熙年间的蕉岭九栋大屋、乾隆年间的大埔衣德堂、揭西进士第、梅县花园楼、和平奉政大夫第、宝安大万世居( 占地1 5 万平方米) 。
潮汕民居平面类型最基本的为 下山虎 ( 冂字型) 和 四点金 ( 口 字型) , 其他型式大多以四点金为基本单元组合发展而成。另外还有集居式的住宅, 称方寨或楼寨, 其形成在明末清初。留存至今的有揭西郭氏楼, 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至雍正三年( 1712 ~ 17 25) , 四马拖车 格局, 占地3 848平方米, 有99 间房间, 后进为二层楼阁。围楼围寨有建于康熙五十四年( 171 5) 的潮安长远楼、建于雍正十年( 17 32) 的澄海永宁寨和潮安世德寨、建于乾隆八年( 1743 ) 的澄海盛安寨及乾隆十三年( 174 8) 的潮安凤仪寨。这一时期沿海贫民所住的, 也有所谓涂寮、草寮。夯土或以木、草组成的墙体, 屋顶架梁盖草, 形式不一。
在海南, 汉族地区典型民居为琼山郑氏祖屋, 始建于清顺治十一年( 1654 ) , 至乾隆五十二年( 1787) 陆续扩建为现存格局。现占地3 4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1512 平方米,有大小房舍38 间。基本为硬山顶平房, 墙体除少量砖墙外, 多以黄泥浆砌乱石, 木构件很少装饰。至于少数民族所居, 如黎族则是干栏式木架茅棚, 架空船形屋。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六、兵垒与军事活动
清初几十年间, 清廷致力于消灭南明武装势力, 扼制郑成功抗清活动, 厉行 禁海和 迁界 、平尚藩等, 广东兵事不绝, 因此清廷在广东驻有重兵, 并在沿海建了一批驻军塞垒。现存有建于顺治十三年( 1656 ) 的揭阳地都青山汛城、康熙三年( 1664) 为强制禁海移民而建的番禺莲花山上的莲花城。在珠海, 有康熙五十六年( 1717 ) 珠海的前山寨、翌年修建的三灶铳城以及雍正七年( 1729) 修建的东澳岛统城。由于军事活动频繁, 岭南也出现了各种地方武装的寨垒,集中于粤东沿海。海丰大湖镇、可塘镇现存有清初苏利抗迁反清队伍营寨, 可塘镇的龙牙营寨遗址有炮楼残存。惠来澳上有建于康熙三年( 16 64) 的三合土夯墙营寨。惠来城东有建于乾隆九至五十一年( 1744 1786) 之荆陇寨等。
18世纪以肇, 清政府在广东的海防, 渐而重在对付资本主义列强的侵扰。康熙五十八年( 1719) , 杨琳疏言, 广东沿海险要地方, 修造炮台、城垣、汛地共126 处, 盖造营房共1380 间, 拨守官兵共3991 人, 安炮807 位。 从旧志可知, 所修炮台规模较大。为了对抗用新式枪炮装备起来的诸番军队,清军逐步以炮台式要塞取代了始于明代的海防卫所城池体系的格局。这种炮台式要塞, 由若干个能长期坚守和独立作战的炮台构成, 每个炮台都由炮台、望楼、营房、火药库、演武厅、围墙、堑壕和障碍物等几部分组成。以康熙五十六年( 1717) 起开始修建的虎门要塞为典型。虎门炮台由珠江口几个大小岛屿上先后修筑成的炮台群组成。至道光十九年( 1839) , 先后建成横档、南山( 后改名威远) 、新涌口、镇远、大虎山、大角山( 二座) 、永安、巩固、靖远( 又称定远) 等九座炮台, 构成虎门主要防御体系工程。另外在虎门东南的新涌山、西南的蕉山, 各建新涌、蕉门炮台, 成为两侧防御阵地, 形成四道防线的防务体系。不过这些炮台全部为明台建筑, 在鸦片战争中暴露出其守御上的弱点。
广东海防东起潮州, 西抵钦州, 南至琼州, 清代前期建设了廉州要塞、虎门要塞、长洲要塞、潮州要塞、琼州要塞等。现存炮台遗址还有建于康熙年间的潮阳石井、钱澳、海门南炮台, 汕头广澳、河渡炮台, 饶平西虎仔屿、鸡母澳炮台, 南澳猎屿铳城( 改建炮台) 、长山尾炮台, 澄海莱芜炮台, 汕尾遮浪、石狮头炮台, 东莞南山炮台, 惠东港口炮台,惠来澳角、资深、溪东、靖海炮台; 建于乾隆年间的海丰鱼后门炮台, 建于嘉靖年间的汕头宫鞋石、汕尾长沙村炮台等。
清代大建烽火台( 或称烟墩) 。据 潮州府志 , 仅惠来一县就有烽火台2 3 处。现存烽火台遗迹, 建于康熙年间的就有惠来茶铺、新寮烽火台、饶平上里尾烟墩、潮阳海门大小烟墩、汕尾南町山烟墩。
总之, 清前期的岭南建筑, 反映了岭南社会的变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值得指出的是, 就整个清代而言, 一些更为辉煌的成就出现在晚清( 如陈家祠、四大名园、侨居建筑以及更多仿西式建筑的出现) 。就建筑的发展水平建筑技艺而言, 嘉道以后是更为灿烂辉煌的时期。
文献资料来源:1998年   出自《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
作者:陈泽泓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