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如画舫如仙 , 莺燕亭台酒色天。
二字谁题石上 , 珠江风月总无边。
清人倪云癯这首竹校词咏的是清代羊城八景之-珠江夜月。这一景的所在地就是广州有名的三石之-海珠石。
《广东新语》载 :" 会城有三石 , 东曰海印、西日浮丘、中日 海珠。 " 海珠石的位置在现今的长堤海珠花园附近。直到本世纪 初 , 那里还是茫茫珠江之中的一座小岛。小岛光洁如珠 , 长约 6 丈 , 宽约 10 余丈 , 相传是由一块坠入水中的珍珠化巨石变成的 , 因此又叫海珠岛。珠江之名也由此而来。
一石而成岛 , 海珠石真可谓神奇。传说它不仅夜里会发光 ,而且 " 虽巨浸稽天不能没。 " 南宋时 , 番禺人李昴英 ( 著《文溪集》 ) 读书其上 , 登第后捐资僧人监义 , 将城东的慈度寺徙建于此 , 自此岛上香火鼎盛。遥看该岛 , 江水拍打岩石激起的白色浪 花 , 水面折射阳光投在寺壁上的七彩虹霞 , 加上变幻不定的天 色 , 使得慈度寺忽明忽暗 , 影影绰绰 , 仿佛海上色彩斑斓的宫阙 , 美不胜收 , 却又可望而不可即。
后人为了纪念李昂英 , 在寺旁建了一座文溪祠。明清时期 ,岛上增设了向阳台 , 凭虚亭、文昌阁等亭台楼阁 , 方便人们驻步 歇息 , 品酒饮茶 , 凭栏眺望 , 纵揽山海之胜 ; 又植榕树十余株 , 蟠结四方 , 校繁叶茂 , 遮天盖日 , 过往游船 , 常常泊舟于绿荫之下纳凉体恕。每逢端午、七夕人们纷纷登岛争观龙舟比赛 , 抢汲 七夕圣水 , 热闹非凡。这时会见到随潮往来的水上人家的身影 , 摇檐划桨 , 穿梭在岛岸之间 , 贩卖生果香花、鲜鱼醇酒 , 生意一 片繁忙。而当夜月澄明 , 泛舟江上 , 水光激诵 , 与两岸灯火交相 辉映 , 构成一幅动人的 " 珠江夜月 " 图画 , 令人心旷神怡 , 尘虑 全消。有多情文人感叹此岛此石风光无限 , 遂在石上刻下 " 二 " 二字 , 意谓风月无边。篇首的诗 , 咏的即是此景 此情。
清代注重海防 , 因海珠石东掣琶洲砾柱 , 西控白鹅潭 , 形势 扼要 , 在岛上筑有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广州军民曾据此 阻敌 , 但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 , 岛上建筑毁于一旦。侵略者 攻陷该岛后 , 为登高指挥舰队炮轰广州城 , 在岛上最高的一株红 棉树上钉上大铁钉以助攀爬。这些大铁钉 , 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 罪行的铁证 , 现存于广州博物馆。
以后 , 海珠岛上的景观曾一再被重建和新建。 1888 年 , 两广总督张之洞命令地方当局修复湮废的寺、祠、炮台 ;1918 年 ,树立起护法革命中遇刺身亡的海军总长程璧光的纪念像 ;1925 年 , 广州市长伍朝枢辟建海珠花园 , 筑桥通北岸 , 并在此陈列中 国现存古代最大最完整的计时器一一元代铜壶滴漏。然而 , 昔日 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再。 1931 年 , 广州城市发展需要扩建新堤 , 海珠岛被列入填筑范围 , 从此与北岸连成一片 , 成为热闹的市 区。
海珠岛消失了 , 岛上可供辨认的标志物只剩下靖海路口近江边的一株老榕树。它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仿佛一位老当益 壮的长者 , 不倦地向人们诉说着一场沧海桑田的巨变。
二字谁题石上 , 珠江风月总无边。
清人倪云癯这首竹校词咏的是清代羊城八景之-珠江夜月。这一景的所在地就是广州有名的三石之-海珠石。
《广东新语》载 :" 会城有三石 , 东曰海印、西日浮丘、中日 海珠。 " 海珠石的位置在现今的长堤海珠花园附近。直到本世纪 初 , 那里还是茫茫珠江之中的一座小岛。小岛光洁如珠 , 长约 6 丈 , 宽约 10 余丈 , 相传是由一块坠入水中的珍珠化巨石变成的 , 因此又叫海珠岛。珠江之名也由此而来。
一石而成岛 , 海珠石真可谓神奇。传说它不仅夜里会发光 ,而且 " 虽巨浸稽天不能没。 " 南宋时 , 番禺人李昴英 ( 著《文溪集》 ) 读书其上 , 登第后捐资僧人监义 , 将城东的慈度寺徙建于此 , 自此岛上香火鼎盛。遥看该岛 , 江水拍打岩石激起的白色浪 花 , 水面折射阳光投在寺壁上的七彩虹霞 , 加上变幻不定的天 色 , 使得慈度寺忽明忽暗 , 影影绰绰 , 仿佛海上色彩斑斓的宫阙 , 美不胜收 , 却又可望而不可即。
后人为了纪念李昂英 , 在寺旁建了一座文溪祠。明清时期 ,岛上增设了向阳台 , 凭虚亭、文昌阁等亭台楼阁 , 方便人们驻步 歇息 , 品酒饮茶 , 凭栏眺望 , 纵揽山海之胜 ; 又植榕树十余株 , 蟠结四方 , 校繁叶茂 , 遮天盖日 , 过往游船 , 常常泊舟于绿荫之下纳凉体恕。每逢端午、七夕人们纷纷登岛争观龙舟比赛 , 抢汲 七夕圣水 , 热闹非凡。这时会见到随潮往来的水上人家的身影 , 摇檐划桨 , 穿梭在岛岸之间 , 贩卖生果香花、鲜鱼醇酒 , 生意一 片繁忙。而当夜月澄明 , 泛舟江上 , 水光激诵 , 与两岸灯火交相 辉映 , 构成一幅动人的 " 珠江夜月 " 图画 , 令人心旷神怡 , 尘虑 全消。有多情文人感叹此岛此石风光无限 , 遂在石上刻下 " 二 " 二字 , 意谓风月无边。篇首的诗 , 咏的即是此景 此情。
清代注重海防 , 因海珠石东掣琶洲砾柱 , 西控白鹅潭 , 形势 扼要 , 在岛上筑有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广州军民曾据此 阻敌 , 但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 , 岛上建筑毁于一旦。侵略者 攻陷该岛后 , 为登高指挥舰队炮轰广州城 , 在岛上最高的一株红 棉树上钉上大铁钉以助攀爬。这些大铁钉 , 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 罪行的铁证 , 现存于广州博物馆。
以后 , 海珠岛上的景观曾一再被重建和新建。 1888 年 , 两广总督张之洞命令地方当局修复湮废的寺、祠、炮台 ;1918 年 ,树立起护法革命中遇刺身亡的海军总长程璧光的纪念像 ;1925 年 , 广州市长伍朝枢辟建海珠花园 , 筑桥通北岸 , 并在此陈列中 国现存古代最大最完整的计时器一一元代铜壶滴漏。然而 , 昔日 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再。 1931 年 , 广州城市发展需要扩建新堤 , 海珠岛被列入填筑范围 , 从此与北岸连成一片 , 成为热闹的市 区。
海珠岛消失了 , 岛上可供辨认的标志物只剩下靖海路口近江边的一株老榕树。它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仿佛一位老当益 壮的长者 , 不倦地向人们诉说着一场沧海桑田的巨变。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越秀名胜古迹》
作者:邵慕鎏主编
索取号:C51/1/2
本馆校对:何威卫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