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仙人拇迹”:广州历史文化之“纹”
“五仙观”及“仙人拇迹”之纹,是岭南历史文化沉淀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五羊衔谷”神话的载体。“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五仙观”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作,是历史与文化沉淀的产物。广州的精“神”(五仙、谷神)在“五仙观”。五仙观是广州历史文化标志性的建筑。祥和神话,祥和古观。五仙观,是承载祥和广州、文化广州,祥和亚运、文明亚运的最佳文化古观,广州市最为灿烂的历史文化明珠。“五仙观”是形,“五羊衔谷”神话是“神” — 内涵,两者是密不可分,同根同义,价值连城。在广州市城市历史文化中最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古迹应数“五仙观”。
“五仙观”在广州历史中非常有名气,仙人拇迹也很著名,明清两代“五仙观”相继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入选羊城八景。
《宋张励五仙观记》转引《南务岭表记》及《图经》记载建观缘由:汉晋时,“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五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而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祀之。
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五仙观南汉时为府尹祭祀五仙的谷神祠,南宋始具规模;明、清时,五仙观宏大壮丽,有殿堂十多处。
据五仙观现有碑刻记载:北宋初年,当时岭南进士第一人古成之前往“五仙观”游览,留下了“拨破红尘入紫烟,五羊坛上访神仙”诗句(作于984~987年间),从古成之(947~1007年)生卒年龄与作诗时间,都可以得知古观历史已经超过千年。

文献资料来源:2007年   摘自《点解姓羊》

作者:杨冠丰, 黄淼章著

索取号:C912.81/9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