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段古
广州亚运会即将举行,有一座花甲之年又老而弥坚的体育场将承担足球比赛的重任,它就是位于广州市心脏地带的越秀山体育场,对于这座依山而建的场馆,广州人有着深厚的感情。60年前的1950年,广州市民手把手刨土,用扁担、箩筐、铲、锄,移山填壑在越秀山上修建了这座宏伟的体育场,成为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见证。
1.7万青年参与义务劳动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大型体育场仅有东较场一处(即现广东省体育场现址),设备简陋,看台容量小。新中国成立初期,市政府考虑开展体育运动及公共社会活动需要场所,拟建带看台的大型体育场。
当时,人们注意到观音山(现称越秀山)镇海楼以南、中山纪念碑以东的山谷,那里三面环山,东西长180多米,南北宽83米,其盆地形状与尺度接近大型体育场。1949年11月广州市举行“庆祝广州解放文艺演出”,需要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以上观众的场地,最后就选中了这块荒置多年的场地。为此,有关领导确定在此兴建体育场。
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不可能为此事拨巨款,工程所需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亦短缺。
1950年,广州市各界青年庆祝元旦体育表演大会仍在这块场地举行,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元帅号召全市青年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体育场!
从3月至7月,广州市17000多青年工人、学生、教师、干部、解放军战士等积极响应号召,在省市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建设越秀山体育场的义务劳动。
每日数以千计的劳动大军,云集山头,热闹非凡。众人手中只有简单工具(如扁担、箩筐、铲、锄等),连手推车也没有,如开挖岩石,也只是人工打孔,装入炸药,在正午12时经公安局批准的时间放炮爆破。经过不到一年的紧张施工,体育场已具雏形,开拓出三万观众座位,堪称奇迹。
1950年10月,越秀山体育场正式投入使用——承办了庆祝广州解放一周年的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成为新中国体育场建设的起点之一。
南粤足球福地
满载广州情怀
越秀山体育场不但依傍着风光秀丽的越秀山,还是传说中广州“龙脉”所在。由于地形的关系,在体育场响起的呐喊声和喝彩声会格外雄壮,加上由于依山而建,观众席离赛场较近,居高临下,视线好,观看组织进攻的球路十分清晰,在这里观看足球比赛特别过瘾!
而在这里,曾经孕育了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南粤球星,从杨菲荪、容志行、古广明,到赵达裕、彭伟国、胡志军等,都是在越秀山体育场上打滚拼搏,一举成名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广东足球队在这里与多支国外劲旅较量,均能保持不败的骄人战绩,传为美谈。上世纪90年代,广州足球队在这里两夺中国顶级足球联赛亚军,被球迷们看做是广东足球的一块风水宝地。
除了足球情愫外,广州人或多或少都在越秀山体育场留下过一段记忆,从小学、中学的运动会、到全市性的纪念活动,乃至演唱会,数十年间,越秀山体育场承载了太多的广州情怀。
亚运前改造
保留怀旧特色
近日 ,记者来到全面完成修缮的越秀山体育场,场内粉刷上鲜艳明快的颜色,亚运期间,越秀山体育场将承接多场足球比赛任务。跟天河体育场一样,也铺设了“兰引3号”草坪,非常漂亮。
由于依山而建的特殊地理因素,加上有意保留的怀旧特色,越秀山体育场并没有安装坐椅。
场馆负责人李伟斌介绍,亚运期间,体育场出售的球票只进行分区,不编排座位,但绝对不用担心会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座位。“因为体育场虽然可以容纳2.5万人,但亚运会只出售1.2万张球票,绝不会挤。”
除了用鲜艳的颜色粉刷体育场、对贵宾席以及电视显示屏进行了改造以外,过去作为游乐设施的小跑车车道被改造成了紧急疏散通道,“要是有突发情况需要疏散,这几个通道可以发挥作用。”60岁的越秀山体育场带着体育和历史的沉淀,将在亚运会施展自己独特的魅力。
广州亚运会即将举行,有一座花甲之年又老而弥坚的体育场将承担足球比赛的重任,它就是位于广州市心脏地带的越秀山体育场,对于这座依山而建的场馆,广州人有着深厚的感情。60年前的1950年,广州市民手把手刨土,用扁担、箩筐、铲、锄,移山填壑在越秀山上修建了这座宏伟的体育场,成为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见证。
1.7万青年参与义务劳动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大型体育场仅有东较场一处(即现广东省体育场现址),设备简陋,看台容量小。新中国成立初期,市政府考虑开展体育运动及公共社会活动需要场所,拟建带看台的大型体育场。
当时,人们注意到观音山(现称越秀山)镇海楼以南、中山纪念碑以东的山谷,那里三面环山,东西长180多米,南北宽83米,其盆地形状与尺度接近大型体育场。1949年11月广州市举行“庆祝广州解放文艺演出”,需要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以上观众的场地,最后就选中了这块荒置多年的场地。为此,有关领导确定在此兴建体育场。
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不可能为此事拨巨款,工程所需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亦短缺。
1950年,广州市各界青年庆祝元旦体育表演大会仍在这块场地举行,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元帅号召全市青年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体育场!
从3月至7月,广州市17000多青年工人、学生、教师、干部、解放军战士等积极响应号召,在省市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建设越秀山体育场的义务劳动。
每日数以千计的劳动大军,云集山头,热闹非凡。众人手中只有简单工具(如扁担、箩筐、铲、锄等),连手推车也没有,如开挖岩石,也只是人工打孔,装入炸药,在正午12时经公安局批准的时间放炮爆破。经过不到一年的紧张施工,体育场已具雏形,开拓出三万观众座位,堪称奇迹。
1950年10月,越秀山体育场正式投入使用——承办了庆祝广州解放一周年的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成为新中国体育场建设的起点之一。
南粤足球福地
满载广州情怀
越秀山体育场不但依傍着风光秀丽的越秀山,还是传说中广州“龙脉”所在。由于地形的关系,在体育场响起的呐喊声和喝彩声会格外雄壮,加上由于依山而建,观众席离赛场较近,居高临下,视线好,观看组织进攻的球路十分清晰,在这里观看足球比赛特别过瘾!
而在这里,曾经孕育了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南粤球星,从杨菲荪、容志行、古广明,到赵达裕、彭伟国、胡志军等,都是在越秀山体育场上打滚拼搏,一举成名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广东足球队在这里与多支国外劲旅较量,均能保持不败的骄人战绩,传为美谈。上世纪90年代,广州足球队在这里两夺中国顶级足球联赛亚军,被球迷们看做是广东足球的一块风水宝地。
除了足球情愫外,广州人或多或少都在越秀山体育场留下过一段记忆,从小学、中学的运动会、到全市性的纪念活动,乃至演唱会,数十年间,越秀山体育场承载了太多的广州情怀。
亚运前改造
保留怀旧特色
近日 ,记者来到全面完成修缮的越秀山体育场,场内粉刷上鲜艳明快的颜色,亚运期间,越秀山体育场将承接多场足球比赛任务。跟天河体育场一样,也铺设了“兰引3号”草坪,非常漂亮。
由于依山而建的特殊地理因素,加上有意保留的怀旧特色,越秀山体育场并没有安装坐椅。
场馆负责人李伟斌介绍,亚运期间,体育场出售的球票只进行分区,不编排座位,但绝对不用担心会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座位。“因为体育场虽然可以容纳2.5万人,但亚运会只出售1.2万张球票,绝不会挤。”
除了用鲜艳的颜色粉刷体育场、对贵宾席以及电视显示屏进行了改造以外,过去作为游乐设施的小跑车车道被改造成了紧急疏散通道,“要是有突发情况需要疏散,这几个通道可以发挥作用。”60岁的越秀山体育场带着体育和历史的沉淀,将在亚运会施展自己独特的魅力。
文献资料来源:2010-11-01   广州日报-W3
作者:廖艺 廖靖文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