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门古道
北京路,北起广卫路,南到沿江中路,全长1500多米,有“双门古道”之称,是广州建城两千多年以来的传统中轴线。整个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处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心地带,是片以中山四路与北京路交叉处为中心向四方伸展的商店群区,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州起义路,北起财厅前,南至大新路,延及高第街一带,由四座人行天桥连通。这曾是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集经济、贸易、历史、文化于一身,被誉为岭南名街。
现在仍有部分广州人将北京路称作“双门底”,探究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宋代时期。宋淳四年(1244年),“双阙”经过大规模改建后楼长十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高三丈二尺,上为楼,下为两个并列的大门,故俗称为“双门”。辛亥革命后,为纪念民国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则换名为“汉民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更名为“永汉路”。1936年,主粤的陈济棠与胡汉民的关系尤其密切,在胡汉民1936年5月去世后,为纪念这位国民党元老,又把“永汉路”改名“汉民路”;1945年,汉民路又复名为“永汉路”。至1966年改名为“北京路”后,一直沿用至今。
拥有千年文化遗产古迹的北京路,从公元前214年秦末汉初以来就是广州发展的传统中轴线,呈东西走向,南北两边大都是官署衙门,东是府学,西为将军衙门,中有两个总督衙门,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区。世界仅罗马、亚历山大城、广州三地的城市布局如此,实属中国城建史上的一个奇迹。这里遍藏历史古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岭南历史文化遗址最为密集的区域。据史料和专家考证,目前北京路、教育路、西湖路的周边区域不仅汇聚了6个千年以上的历史文物古迹(千年御园——南越王宫博物馆、千年古寺-大佛寺、千年水关-南越国水关遗址、千年园林-药洲遗址、千年古道-千年古道遗址、千年古楼-唐代的清海军楼)还保留着诸多历史建筑,如元代的布政司署址、白沙居、清庐江书院、康有为万木草堂、天字码头、城隍庙等十多个朝代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
2002年7月初,北京路步行街在整饰工程路面开挖过程中,有两大发现:一是千年古道,二是拱北楼基址。所谓千年古道,就是在现代路面下3.8米深度内层层叠压着民国、明代、宋元、南汉、唐代等五个历史时期的11层道路路面,历代繁华之地,在中国考古发现中是绝无仅有且使用时间最长的城市道路。与“千年古道”的遗址被同时发现还有拱北楼遗址。在离地面深度75厘米处,发现许多红砂石块和白砂石块及一些宽20厘米、长40厘米、厚10厘米的城墙砖,经考古专家分析考证,认为此处是拱北楼的基址。拱北楼建于唐代,当时被称为清海军楼,后被毁坏,明朝重建,改成拱北楼。新发现的是明清时期的拱北楼的基址,年代涉及宋、明、清三代。拱北楼是广州历史传统中轴线上的重要城门,由于它是两层门的建筑,所以广州人也叫它为“双门底”。如今这条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道罩上了钢化玻璃,透过斑驳的黄土、纵横的路线和叠加的土层,能明显地感受到千百年前繁华留下的痕迹。
1995年、1997年在广州北京路与中山四路交会处,发现了两千年前西汉时期南越国王赵佗建立的南越王宫署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秦汉建筑的唯一石构建筑,其御花园是我国最早的皇家花园遗址,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中国南方首座古墓遗址博物馆,其正门是400平方米的红色岩石墙,上面雕刻着巨幅浮雕,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
千年古寺——大佛寺位于北京路西侧、广州百货大楼正南方。始建于南汉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寺内有弥勒佛、释迦摩尼佛、迦叶佛等三尊大佛,佛寺之大,堪称当时“岭南之冠”,是岭南有名的佛教名胜古刹。如今的大佛寺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水关——南越国水关遗址位于惠福东路光明广场下。这是我国城市考古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木结构水关遗址。该遗址面积600多平方米,是西汉南越国都城番禺城的南城墙水关遗址,距今地表深约4米,水闸遗址自北向南可分为引水渠、闸室和出水渠三部分,具有防潮、泄洪、引水、排污等多重功能,当珠江潮水上涨时,放下闸板防止潮水倒灌入城;而洪水季节则打开水闸,将城中废水排出;城中缺水时,提起闸板又可汲江水入城内。其结构及功能与当今水闸基本相同,反映了2000年前岭南水利设施建设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千年园林——药洲遗址位于教育路,又名九曜园。南汉皇家园林药洲的遗址。明代以“药洲春晓”列为羊城八景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园林地面遗迹。
据考证,北京路双门底是广州年宵花市发祥地,始于宋代、延续至元明两代。而广州花市正式形成于清咸丰、同治年间,主市仍在双门底及其附近一带(今中山五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元宵花市又称除夕花市、迎春花市,在每年农历年的前三天举行,从明、清、民国至今,一年一度的广州迎春花市已成为广东省汉族传统民俗文化盛会,广州人民的一场嘉年华。越秀区的花市设在北京路、教育路、西湖路一带,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北京路引人入胜之处,并不限于11层历史路面和两边的商店,许多与它相关的街道与巷子,也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北京路上有一条赫赫有名的高第街,其身世可追溯到宋代。唐相张九龄的后裔张子颐在宋代就从故乡曲江迁来高第街定居。明代大儒陈献章的高足,擅画猫的大画家李孔修,一生清贫孤傲,曾在高第街隐居。清代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也下榻于高第街;按察使许祥光、闽浙总督许应骙、民国政府军事部长、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鲁迅夫人许广平,还有先后三次担任中山大学校长的许崇清,都是高第街许地的居民。高高矗立的“高第街”门牌旁一对石狮子相对而立,炯炯有神的狮头仿佛如街头的门神,昼夜守护着居民。这条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伫立着历史味道浓厚的骑楼,各式各样的商铺,为居住于附近社区的居民们提供着日常所需。
北京路的另一个珍贵清代文化遗址,是大、小马站古书院群,它是广州历史城区内唯一尚存的成群成片的古书院,于2000年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据记载,大小马站古书院群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周边曾云集了上百家书院,规模盛极一时。历史上的大小马站古书院街曾是全国最大的古书院群落,现在仅余庐江书院、考亭书院、冠英家塾、曾氏书院、濂溪书院、见大书院等6间。
作为广州11个都市商圈之一的北京路,与其他商圈显著不同的是这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文化中心,其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据统计,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6个25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4个16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在这条最繁华的步行街上,通过古迹斑斑的遗物感受千百年前老一辈生活的习惯和乐趣,透过沿途的建筑体验华侨在海外的所见所闻,用心去领悟这些遗产背后的精髓。
改革开放后,历经三十余载的积累,北京路已是融合了多元经济的丰富多彩的商业步行街。这里活跃着众多的特色个体经济,也有实力雄厚的国企和生机勃勃的私营企业百货公司。1999年初,越秀区斥资3000万元以“现代都市特色,岭南建筑风格,浓厚商业文化氛围,文明示范窗口” 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全面翻修了人行道,整饰了商铺立面、广告招牌,整治了“三线”,增加了灯光照明,美化道路夜间景观。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封闭全日制步行。以北京路为核心区域的商圈影响日益扩大,辐射珠三角乃至全国。北京路步行街也成为全国文明的商业街,先后获得了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全国文明商业街示范点”,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百城万店无假货一条街”及“打假维权满意街”,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广州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单位”,广州市物价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等光荣称号。
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商贸旅游区已进入了国际化的发展历程,2006年3月,北京路与法国香榭丽舍大道在北京路名盛广场正式签约友好街区。历史传承的脉络依旧清晰,历经千年沧海桑田的北京路又将秉承着打造现代休闲产业和商贸业发达、岭南特色鲜明、现代交通便捷、服务设施完备,融岭南传统文化与都市时尚体验于一体,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商贸旅游区的重任,在那积淀历史的层层叠压的古道上演绎新时代的商业文明之路,展现未来商都永久的辉煌!
点评:
一边是千年古道,一边是商业区域,历史与现代、古迹与时尚,看似一些相反的概念,在广州的北京路得到完美的交汇。上千年的古迹遗产,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中以古老的身影诉说着千百年前老祖宗的生活方方面面的气息,唤醒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也不断在传承着老一辈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北京路因汇集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繁华的时尚元素而闪烁着魅力,已成为千年商都广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越秀十美》

作者:谢俊贵 罗萍 陈超 刘付杰晴 编著

索取号:K928.70/1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