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王城藏闹市
在南越国宫苑遗址被挖掘前,离我们最近的记忆,是1958年6月1日建成的广州市儿童公园。各式各样的滑梯,每天都有小朋友在排队。那排能照出肥肥的、瘦瘦的自己的哈哈镜,旋转木马里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去抢座位的大白马,是几代人欢乐童年里的记忆。
这个有43年历史的儿童公园,从建园到20世纪70年代初,公园设施都很简单,只有滑梯、秋千、跷跷板等。80 年代,神秘奇趣堡、小火车、电动木马、游艺大楼等是经典的游乐设施。每年的儿童节人流最为火爆,因全市就一个 儿童公园,当天儿童公园必定水泄不通,入园要分批放人......
在儿童公园之前,是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永汉公园,即动物公园,市民争相参观珍禽异兽。1936年,茅盾主持编辑出版的《中国的一日》中,胡沥在一篇纪实文章中有段生动的描写:“惠爱路动物公园里的人们,好像千千万万只蚂蚁扛着一只螳螂一样,在所有的奇异动物旁边挤。”
抗战期间,永汉公园成了日军的“神社”。抗战胜利后,永汉公园改称汉民公园,中华路(今解放路)四牌楼上的“奕世台光”坊移建于汉民公园南门,“戊辰进士”坊移建于汉民公园西门。
清咸丰十一年(1861),法国领事曾租该址为领事馆。
把历史的望远镜向南越国聚焦,历史的印记在这里一层层地堆叠: 南越国、南汉国的宫城所在地,秦汉时期南海郡治,隋代广州刺史署,唐代岭南道署,宋代经略安抚使司署,元代广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和广东行中书省,明清时期的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署。在广州长达2000多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这里是城市不变的“心脏”。
城市的拆建并非都是废旧立新,南越国宫苑遗址就是在拆建中被发现的。自1975年开始,1995年、 1997 年、2000年在南越国宫苑遗址不断有重大发现,相继出土的珍贵文物可以说是价值连城,新发现不断丰富着南越国史乃至秦汉史,中国的建筑史和园林史。
2005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启动“大遗址保护项目”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选定了35处大遗址。南越国宫苑遗址已知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五六米,成为广东省唯一进入该项目的大型古文化遗址。
至今,一个 2000多年前的南越宫苑的部分轮廓渐渐浮出并对外开放。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南越宫苑,比颐和园和避暑山庄的建筑时间要早10000 多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
人们游园能从其中的文物中拼贴想象:御花园内小桥流水,花果飘香,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鳖在池里闲庭信步。南越王赵伦在观景台上欣赏鼓乐齐鸣、歌舞翩跹。华衣彩服的女卷们或凌波漫步,品尝树上采摘的果实;或在花影幢幢中戏玩,探望园中圈养的鹿和熊......
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而南越宫苑里有着恰似罗马古城的石构建筑,在中国泰汉时期的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地面有些残存的木构建筑,是西汉灭南越时火烧后的遗存。而曲渠弯流,隔景借景,小巧玲珑,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步移景异,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恰似罗马的石构建筑结合了东方的造园风格,是南越宫苑最突出的特色。
[曲流石渠]
南越宫苑的石构曲流石渠,长150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人造园林水景。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渠底密铺黑色卵石。西头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石渠有两个起阻水作用的渠陂,以形成水花和粼粼水景,池边或有石构廊榭和凉亭。石渠内有果核、树叶,小溪两边应长满花果树木;水池中有一段木船桨,水池可荡舟。
石渠连接大型蓄水池——冰裂纹密缝石板铺砌的斗状水池,这种工艺相当复杂,以往只有在古希腊的建筑中才能见到。池底平铺卵石,埋有木质输水暗槽,引白云山之水入园,花园西侧有暗槽排水入珠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壁石块上凿有一个斗大的“蕃”字,是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广州古称蕃禺,“蕃”是“蕃禺”的省称。石板上的“蕃”字与《史记》《汉书》记载南越国的都城“蕃禺”相互印证,可知这里就是蕃禺城的所在。水池内散落的八棱石柱,说明其上是有建筑的,考古学家猜测是赵佗的观景台。
南越宫苑分为宫殿区和宫苑区,宫殿、宫苑文物保护区设在南越王宫博物馆的一层和地下一层,二层为文物展示区,展区外有复制宫苑曲流石渠景区设计的露天大花园。花园一角有秦代造船工场文物复制品。

[弯月形水池]
遗址东头有弯月形水池,池底发现的几百个龟鳖残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赵佗能活到百岁有余,在人们普遍短寿的古代,着实难得。有说,赵佗的长寿秘诀得益常吃龟鳖和喝长生不老的饮用水。在南越宫苑遗址内一号宫殿侧庭院中,挖出一口南越国食水砖井:井底平铺五块砂岩石板,当中一块呈方形,其余四块呈半圆形,每块石板各凿一孔,石板底下铺垫一层细砂,过滤井水从孔中渗出确保井水清洁。史书记载,越秀山脚的越王井,也是赵佗常饮之井。志称佗饮斯水,肌体润泽,年百有余岁,视听不衰。

[重叠文化层]
在御花园遗址上,共有七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分别是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遗址内出土了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个朝代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2000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

[水井博物馆]
遗址的发掘范围内,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水井逾500口,年代及南越国至民国时期,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堪称井的大观园。特别有趣的是八卦砖井,该井八行竖砖间砌横砖,成八卦之状,可见古人已懂得这种刚性力学结构原理,其筑井技术水平确实很高。现在南越王宫博物馆内专设有水井博物馆。

[中国第一砖]
遗址内出土的长95厘米、宽95厘米的铺地大方砖,其尺寸堪称迄今所见的秦汉砖全国之最。这样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砖,烧制时没有变形,令人叹为观止,说明当时的烧砖技术已经很高,也可见南越宫苑规模之雄伟。

[岭南第一简]
南越族原无文字,先秦时期,中原文字可能已在岭南出现。《粤记》 载,“广东之文始尉佗”。自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南越国开始广泛使用秦篆。南越宫苑遗址内,发现了100多枚南越国木简。木简是在一口井的井底发现的,木简上的文字均为墨书,出土时已成面条状,遗址内展览的是复制品。
经考证,这批木简是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虽然简文总计只有千余字,就目前的释读得知,内容涉及纪年、军事、法律条文、地名、职宫、宫室管理等。这批出土的简文为王宫文档,增补了十多个其余文献无载的记录,是研究南越国早期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木简记载有关南越史的历史文献以《淮南子·人间训》和《史记·南越列传》为最早,《史记·南越列传》所记载的主要是汉越的政治关系方面,其他几无涉及。
南越木简,在时间上比《淮南子》要早50年,比《史记》要早80年左右,可称为“岭南第一简”。

[南越王宫殿]
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不少较为陌生的古建筑学术语,如“散水”“磉墩”“瓦当”,它们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却又近在眼前。导游小姐会给你上一堂古建筑速成课,那些古建筑的残垣很快地“对号入座”。原来有“散水”的地方,上面是有建筑的,那是防止墙基不受雨水侵蚀的高坡地面;“磉墩”类似于我们现代建筑中打桩的建筑基础,“磉墩”越大建筑规模越大;“瓦当”是古代建筑屋檐下一个个简瓦顶端的下垂部分,“瓦当”和“门当”一样,显示建筑物的地位和级别。刻有“万岁”图样的“瓦当”, 这个建筑理当是王宫建筑......
王宫的中心为一号宫殿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0多年前南越王宫殿的两条“散水”,1300多年前的唐代铺砖廊道,1000 多年前的南汉宫殿的四列“磉墩”基槽,以及各种建筑结构的遗迹。
汉代建筑结构中以卵石做“散水”是有等级限制的。在宫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铺上“散水”是皇宫的标准,只铺两边是王的标准。南越王宫殿北面和东面都铺了“散水”,按照中国建筑对称的规律,尚未出土的西面和南面也应该铺砌。也就是说,这座宫殿是南越国依照汉皇宫建造的。
据考古学家推测,埋藏在地下的南越王宫殿应该有很多座,每座都是一组建筑群。南越王宫殿是模仿西汉长安城建造的,长安城里有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桂宫等多座宫殿。每座宫殿各具功能,未央宫是皇帝朝会诸侯群臣的场所,长乐宫则是皇帝办公的场所和帝后居室。南越王墓曾出土一枚刻有“长安宫器”的印章,有专家猜测,一号殿很可能就是长乐宫——南越王办公的地方。
二号宫殿的结构及地面铺砌与一号宫殿相同。这里出土了一块印有“华音宫”字样的陶片,与史书记载吻合,因此确定此宫名“华音宫”。《史记·陆贾传》中记载,赵佗自秦始皇时率军戍守岭南,直到陆贾再度南来相见,赵佗说“我很久没听到华夏之音了”。佗离别中原长达38年,在“留与饮”的岁月中,陆贾为他带来了大量的“华夏之音”——汉廷中央及中原大地的各种最新信息,令赵佗每天都有一种“闻所未闻”的愉快感受。
秦亡,赵佗自立“南越武帝”,创立南越国。后在陆贾的说服下“赵佗归汉”,臣属西汉,接受汉高祖刘邦册封“南粤王”。吕后当政时,掘赵佗的祖坟,只给南越国输送公的牛羊马,导致汉越交恶。赵佗再称帝,发兵征伐长沙,与吕后分庭抗礼。汉文帝即位,陆贾又一次南下规劝赵佗归汉。赵佗写《报文帝书》,愿意撤去帝号,向汉皇称臣。赵佗两次称帝,胸怀一统天下的壮志,因而在宫苑的布局上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帝王都以天子自居,“坐北朝南, 殿宇接天”。秦始皇所筑咸阳宫,“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连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汉武帝又在旧苑范围外修建上林苑,“周袤数百里”。
南越宫苑的规模与秦汉中原的皇家园林相比要小许多。或许也因南越未开发之时,自然条件艰苦,尚是一片蛮荒之地。但也注重因地制宜,利用“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中的一片高地建造宫苑。北面群山和番、禺两山高低错落。东、西两面的甘溪既为饮用水提供保障,也作为天然的护城濠,是守卫都城的天然屏障。
长生不老为古之帝王所向往,赵佗是中原人,受秦始皇迷信蓬莱神话的影响。造园模仿汉皇宫苑凿池堆山筑岛,在御花园营造层次丰富、影影绰绰、迂回深远的蓬莱仙境。
南越王宫殿仿汉皇宫建造,连名称也仿效汉廷,由此可见赵佗“觊觎中原"的雄心。根据西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未央宫在城西南,长乐宫在城东南,建章宫则在城外西边。未央宫和长乐宫都建在龙首塬的高地上,利用这个地势突出帝王的威仪,并且处于控制全城的制高点,有利于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防卫。一号宫殿位于赵佗城东南方高地,和长乐宫位置相似。另有出土的印有“长秋居室”“未央”的南越国陶器,恰恰和汉皇宫殿同名。“长秋居室”的陶器曾于20世纪70年代在淘金坑出土,后宫一般是和皇宫分开的,该址被确认为汉代皇后的居所“长秋宫”。“未央宫” 估计在南越国宫署西面。
考古专家判断,南越国宫苑遗址面积共15 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考古界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核心区域有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估计更大面积的宫殿应该在目前开放的南越宫苑遗址西面。
俗话说:“风水龙穴出帝王。”云山和伶仃洋是番禺的“皇冠”和“玉带”,赵佗寻龙探穴,在山水环抱中建宫。曲流石渠走向为“几”字形,和黄河的走向有着惊人的相似。种种巧合,抑或是人为有意打造,后人也便有了遐想的空间。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遣南征大军进攻南越。伏波将军由西、北两面夹攻番禺,“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当日的南越都城被汉兵的大火烧成焦土,灰飞烟灭。南越宫苑遗址所见残砖败瓦、断石焦木和大火烧熏遗痕等,与史书所载全部吻合。

文献资料来源:2019年4月   摘自《古道梦华》——北京路千年古道撷采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档案局 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理委员会编

索取号:K926.51/7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