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塔路一带是唐代广州著名的“蕃坊”,当时曾有成千上万的阿拉伯商人和穆斯林聚居在那里。法国学者加布里埃尔·德维利埃在其1895年于巴黎出版的著作中讲道:“在广州的五个清真寺中,最大和最古老的一个是坐落在光塔街的怀圣寺。”怀圣寺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徒怀念教祖“至圣”穆罕默德而得名。据传,唐贞观二年(628),穆罕默德派大弟子阿布·宛葛素来华传教,在当时广州穆斯林聚居的蕃坊建起怀圣寺。世界第一座清真先知寺建于622年。怀圣寺则建于622—628 年间,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兴建的清真寺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古清真寺之一,与泉州的麒麟寺、杭州的凤凰寺合称中国南方三大清真寺。元至正三年(1343)怀圣寺毁于火,元至正十年(1350)重建。明成化四年(1468)及以后多次重建。
入寺依次经过甬道相连的三道门至看月楼、礼拜殿、藏经阁。头门上有一方清朝时立下的石匾,用阿拉伯文写着:“这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 是先贤宛葛素奉圣命来中国传教时所建的。”二门上书“怀圣寺”,是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时广东布政使邓廷楠所书。三门上书“教崇西域”,牌匾四边镶嵌着六条盘龙,是清光绪皇帝所赐,传说是慈禧太后手笔。
看月楼建筑风格华丽,四面拱门,上施天花。四壁为厚0.77米的红砂岩墙,是明代重修时的遗迹。重檐斗拱,上、下檐采用插拱,形如繁花复瓣,层叠托出,颇具特色。在伊斯兰教中,它是用来观察月亮,以此确定封斋和开斋时辰。东西券门各接廊庑,廊庑里镶有该寺历代重修碑记。殿后东侧建有藏经厅。园内有龙眼树和凤眼果树各一株,故又名“龙凤寺”。
经看月楼穿过小庭院,来到礼拜殿,这里是穆斯林进行礼拜的地方。大殿于1935年重建,立于石砌基座上,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殿内简洁大方,殿前月台以“咸水石”砌筑,石栏杆古朴大方,雕刻着暗八仙及如意图案,为利用明代建筑遗存之构件所成。大殿左侧碑亭内有元碑,大殿两侧之四方对亭,梁架结构与雕刻为明代风格。每逢周五下午,这里都会举行“主麻”小聚礼,近干名穆斯林前来祈祷。
怀圣寺内一光身柱形塔是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教塔。唐时,光塔叫“番塔”,据说因塔由番人所建得名。也有记载,此塔是由唐朝的怀圣将军所建,也叫“怀圣塔”。清朝后,粤人称之为“光塔”。
“光塔”之名,一说,阿拉伯语的“麦那尔”译为“光亮之塔”,穆斯林每次礼拜时登顶呼喊“邦卡”,粤语“邦”与“光”谐音,所以简称“光塔”;一说,光塔塔身如光洁银笔,因此得名。怀圣寺光塔的具体建造年代仍有待考证。现存于寺内的元代至正十年郭嘉从《重建怀圣寺碑》,以及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南宋岳珂《程史》,都认为建于唐代。
清乾隆《南海县志》载,“每岁五、 六月,番人率以五鼓登绝顶呼号,以祈风信。不设佛像,惟书‘金’字为号以礼拜焉。”古光塔屹立在珠江古航道北岸,“白云之麓,坡山之隈”,是一座导航的灯塔。其时珠江离怀圣寺不远,光塔白天悬旗,晚上挂灯。光塔也是番人作“ 宣礼”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相当于中国道教宫观的钟鼓楼。塔顶有“邦克楼”,为伊斯兰教信徒登塔顶召唤穆斯林作礼拜用。
塔顶旧有金鸡,随风旋转以示方向,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金鸡为飓风所堕,易以铜鸡,此后塔刹顶多次更换其物:小亭、十字架、礼帽、火焰,现为葫芦顶。
光塔以青砖砌筑,蚬壳灰批荡,高36.6米,塔壁上开有长方形小孔以采光,具伊斯兰教阿拉伯建筑风格。由于泥沙淤积地面升高,要从低于地面1.7米处的两小拱门进塔,塔内不分层,螺旋双楼道直上塔顶,分别为158级和154级。我国砖砌佛塔,唐代多为方形、转筒状建筑,用木梯上下。到宋代,才多用八角形及砖磴道的砌法。专家以为,光塔的圆形双楼道技术,影响并提高了我国砖砌佛塔的建筑技术。
光塔为我国唐代至今唯一屹立不倒的伊斯兰教高层建筑。 据古籍记载,光塔的建造者用糯米饭加上蚌壳灰黏合建塔的砖块;塔基厚达3.6米,正好是塔身高度的1/10,符合现代力学的原理;为了防止雷击,人们将塔建筑在一尊水眼上;流线型的圆形塔身,无论飓风从哪个方向吹袭,对塔身的影响都大幅减弱,故而可以经历千年而不倒。目前塔身已有所倾斜,一说地基不稳所致,一说有向西倾斜朝圣之意。
入寺依次经过甬道相连的三道门至看月楼、礼拜殿、藏经阁。头门上有一方清朝时立下的石匾,用阿拉伯文写着:“这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 是先贤宛葛素奉圣命来中国传教时所建的。”二门上书“怀圣寺”,是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时广东布政使邓廷楠所书。三门上书“教崇西域”,牌匾四边镶嵌着六条盘龙,是清光绪皇帝所赐,传说是慈禧太后手笔。
看月楼建筑风格华丽,四面拱门,上施天花。四壁为厚0.77米的红砂岩墙,是明代重修时的遗迹。重檐斗拱,上、下檐采用插拱,形如繁花复瓣,层叠托出,颇具特色。在伊斯兰教中,它是用来观察月亮,以此确定封斋和开斋时辰。东西券门各接廊庑,廊庑里镶有该寺历代重修碑记。殿后东侧建有藏经厅。园内有龙眼树和凤眼果树各一株,故又名“龙凤寺”。
经看月楼穿过小庭院,来到礼拜殿,这里是穆斯林进行礼拜的地方。大殿于1935年重建,立于石砌基座上,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殿内简洁大方,殿前月台以“咸水石”砌筑,石栏杆古朴大方,雕刻着暗八仙及如意图案,为利用明代建筑遗存之构件所成。大殿左侧碑亭内有元碑,大殿两侧之四方对亭,梁架结构与雕刻为明代风格。每逢周五下午,这里都会举行“主麻”小聚礼,近干名穆斯林前来祈祷。
怀圣寺内一光身柱形塔是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教塔。唐时,光塔叫“番塔”,据说因塔由番人所建得名。也有记载,此塔是由唐朝的怀圣将军所建,也叫“怀圣塔”。清朝后,粤人称之为“光塔”。
“光塔”之名,一说,阿拉伯语的“麦那尔”译为“光亮之塔”,穆斯林每次礼拜时登顶呼喊“邦卡”,粤语“邦”与“光”谐音,所以简称“光塔”;一说,光塔塔身如光洁银笔,因此得名。怀圣寺光塔的具体建造年代仍有待考证。现存于寺内的元代至正十年郭嘉从《重建怀圣寺碑》,以及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南宋岳珂《程史》,都认为建于唐代。
清乾隆《南海县志》载,“每岁五、 六月,番人率以五鼓登绝顶呼号,以祈风信。不设佛像,惟书‘金’字为号以礼拜焉。”古光塔屹立在珠江古航道北岸,“白云之麓,坡山之隈”,是一座导航的灯塔。其时珠江离怀圣寺不远,光塔白天悬旗,晚上挂灯。光塔也是番人作“ 宣礼”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相当于中国道教宫观的钟鼓楼。塔顶有“邦克楼”,为伊斯兰教信徒登塔顶召唤穆斯林作礼拜用。
塔顶旧有金鸡,随风旋转以示方向,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金鸡为飓风所堕,易以铜鸡,此后塔刹顶多次更换其物:小亭、十字架、礼帽、火焰,现为葫芦顶。
光塔以青砖砌筑,蚬壳灰批荡,高36.6米,塔壁上开有长方形小孔以采光,具伊斯兰教阿拉伯建筑风格。由于泥沙淤积地面升高,要从低于地面1.7米处的两小拱门进塔,塔内不分层,螺旋双楼道直上塔顶,分别为158级和154级。我国砖砌佛塔,唐代多为方形、转筒状建筑,用木梯上下。到宋代,才多用八角形及砖磴道的砌法。专家以为,光塔的圆形双楼道技术,影响并提高了我国砖砌佛塔的建筑技术。
光塔为我国唐代至今唯一屹立不倒的伊斯兰教高层建筑。 据古籍记载,光塔的建造者用糯米饭加上蚌壳灰黏合建塔的砖块;塔基厚达3.6米,正好是塔身高度的1/10,符合现代力学的原理;为了防止雷击,人们将塔建筑在一尊水眼上;流线型的圆形塔身,无论飓风从哪个方向吹袭,对塔身的影响都大幅减弱,故而可以经历千年而不倒。目前塔身已有所倾斜,一说地基不稳所致,一说有向西倾斜朝圣之意。
文献资料来源:2019年4月   摘自《古道梦华》——北京路千年古道撷采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档案局 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理委员会编
索取号:K926.51/7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