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在象岗山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象岗山腹藏有王陵,一时间,犹如石破天惊,在中外考古界激起波澜。考古学家发现,此处为岭南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全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南越国第二代王陵。
墓中的奇珍异宝价值连城,墓中主人到底是谁?考古学家们如同深陷历史学的侦探推理中,破解一个千年古墓谜案。
南越立国90多年,传五主。一主赵佗,公元前204—公元前 137自立南越武王,出生年不详,在位67年。二主赵胡(赵眜),赵佗的嫡孙,在位约16年(有说12、13、15年)。三主赵婴齐,在位10年。南越国后期,宫廷内乱,越人丞相吕嘉反对归附汉朝,发动叛乱,四主赵兴被杀。而四主赵兴与五主赵建德合起来执政只有3年。
北宋郑熊在《番禺杂志》中称:“赵佗疑冢在县东北二百步,相传佗死营墓数处,及葬,丧车从四门出,故不知墓之所在。”赵佗故布疑阵,生前修造有多处墓,死后出葬时,丧车从城的四门出,让人难辨真假。
相传赵佗墓葬在广州禺山,死后,设疑墓数处。“ 自鸡龙冈北,以至天井连山接岭,皆称佗墓。”禺山,早已夷为平地,且近在南越王宫署之地,与帝王于荒郊为墓的习惯不符。晋王范《交广春秋》中记载:“越王生有奉制称藩之节, 死有秘奧之墓。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陇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吴时遣使发掘其墓,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获。佗虽奢僭,慎终其身,乃令后人不知其处。”三国孙权闻赵佗墓多瑰宝奇珍,曾发兵数千掘墓,未有所得。后掘赵婴齐墓,得玉玺、金印等。看来赵佗是有先见之明,跟掘墓者费尽心机玩捉迷藏。此与曹操死后留七十二坟如出一辙。
晋裴渊《广州记》载,赵佗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冈。《番禺县志》称:“赵佗疑冢,在县东北二百步,菖蒲涧侧。石马舌上,有云:山掩何年墓,川流几代人;远同金腰袅,近似石麒麟。时莫之解,但疑其墓不远。”马鞍冈在北郊,菖蒲涧在白云山脚,众说纷纭。可知赵佗遗墓在三国时代早已寻觅不到,如今又隔千余年,更湮没无闻了。
在东山龟岗发现了有木刻文字的南越冢,学者认定为二主赵胡冢;木椁规模较大、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的西村凤凰岗大墓,被确认为三主赵婴齐之墓,史记赵婴齐墓已被孙权掘出玉玺、金印等;南越第四主赵兴与第五主赵建德同室操戈,赵兴被杀,而五主赵建德也在汉武帝灭南越时被俘杀,这两主都不会有陵。墓主身份之谜,如在一团迷雾中。
直到象岗南越王墓“文帝行玺”的出现,为专家们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 墓中相继出土了19枚印章,是其他古墓中罕见的。最大一枚为“文帝玉玺”龙钮金印,这无疑向大家宣告,象岗古墓的墓主极有可能就是《史记》《汉书》所记载的第二代南越王——南越文帝赵胡。
文帝金印的质料与汉朝诸侯王、列侯、外藩首领印相同,但钮式又不同于汉朝皇帝的白玉螭虎钮。从形制上推断,这枚文帝印玺是南越国自铸的。这种情况,正符合文帝归附汉朝但又要僭越称帝的身份。
螭虎鎏金“帝印”,螭虎周围刻有云气纹村托。印章的书体有别于西二室“帝印”的封泥,表明基主生前至少使用过两枚“帝印”。文献记载,汉皇帝确有“行玺”“信玺” “之玺”三枚帝印。行玺用于封国,信玺用于发兵,之玺用于赐诸侯王。
刻有“赵眜”的玉印,为覆斗钮。《汉书》 记载,南越国历史上只有第一代王赵佗和第二代王赵胡才僭号称帝。而从“泰子”印看,墓主人应该是赵佗的儿子赵始或赵胡后辈的家族成员。但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关于赵眜的记载。
对赵眜之名,有不同诠释。一说,赵佗所立嫡孙“赵眜”早逝,佗于是更立庶孙胡为太子。胡死,携成为太子长兄“赵眜”的太子印入葬,以示缅怀毋忘之意。二说,“文帝行玺”金印与“赵眜”玉印同出,是一人二名。“胡” 是汉语名,“眜” 是越语名,赵眜就是赵胡,与战国时的吴公子光又叫阖闾是同样的道理。
再看两枚龟钮“泰子”的金印,古时泰、太两字通用,汉代册立嗣位的皇帝之子和诸侯王之子称太子。这个常规制度无疑在提醒考古学者,墓主人显然不是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余岁高龄,其太子赵始已经去世。第二代王赵胡乃赵佗之孙,既是王孙,生前也不会有太子的封号。有太子封号的除赵胡以后的家族成员外,另一个便是在《交州外域记》和《日南传》中提到的曾率兵攻占交趾并大破安阳王的赵始。或许,这位太子未及嗣位而身亡,人葬时由后人将他的“泰子”印一同送入这幽暗的墓穴之中。
墓主着2291件玉片穿成的丝缕玉衣,身上置有多块雕龙凤的玉璧、兽首衔璧、玉带钩等。赵胡继位为南越王是得到汉中央政府承认的,如玉衣系汉朝所赐,可与刘胜同用金缕;即使按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当用银缕。南越王身上的玉衣为锦丝穿织而成,也是他按中原的礼制自认归汉后只做一个王的地位。
基室内还出土了数十件大玉璧、角形玉杯、玉盒、玉盖杯、玉卮、高足杯等玉器皿;其中屏风铜人操蛇托座、壁画等为国宝级文物。墓室内发现人殉,包括守门人、乐师、四位夫人等。
赵胡在位16年,其墓中珍玩价值连城;赵佗在位67年,墓中奇珍异宝之穷奢更是人们所不能想见的。西汉南越王基的发现,为赵伦墓的研究提供了线索。按古代君王合族而葬的制度推测,赵佗陵基不会离赵胡陵墓太远,而离象岗山较近的山岗,除飞鹅岭、西得胜岗和花果山外,就是越秀山了。
秦始皇发兵南下,有方术之士称,任嚣城以北,有“黄云紫气之异”,秦始皇命人在白云、越秀之间凿出一个近百米的口子,以打断广州的龙脉。据晋代裴渊《广州记》,“秦时占气者曰南方有天子气,始皇发民凿山岗”;《番禺县志》载,“其凿处凹似马鞍”,此岗即为越秀山的马鞍岗。
明朝年间,有术士认为越秀山有王者之气。朱元璋担心如果不把龙气压住,会危及他的江山社稷,便派人在越秀山上建“镇海楼”,含有雄镇海疆及镇王者气之意。赵佗生前喜爱越秀山,在山上建越王台;死后在越秀山修建秘密的永久寝宫,也是顺理成章的。
已故文史专家黄文宽曾推测赵佗墓可能在越秀山水塔处的木壳岗,也有说法在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之下、镇海楼下等。赵佗墓的谜团,为越秀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要解开这个千古之谜,还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
墓中的奇珍异宝价值连城,墓中主人到底是谁?考古学家们如同深陷历史学的侦探推理中,破解一个千年古墓谜案。
南越立国90多年,传五主。一主赵佗,公元前204—公元前 137自立南越武王,出生年不详,在位67年。二主赵胡(赵眜),赵佗的嫡孙,在位约16年(有说12、13、15年)。三主赵婴齐,在位10年。南越国后期,宫廷内乱,越人丞相吕嘉反对归附汉朝,发动叛乱,四主赵兴被杀。而四主赵兴与五主赵建德合起来执政只有3年。
北宋郑熊在《番禺杂志》中称:“赵佗疑冢在县东北二百步,相传佗死营墓数处,及葬,丧车从四门出,故不知墓之所在。”赵佗故布疑阵,生前修造有多处墓,死后出葬时,丧车从城的四门出,让人难辨真假。
相传赵佗墓葬在广州禺山,死后,设疑墓数处。“ 自鸡龙冈北,以至天井连山接岭,皆称佗墓。”禺山,早已夷为平地,且近在南越王宫署之地,与帝王于荒郊为墓的习惯不符。晋王范《交广春秋》中记载:“越王生有奉制称藩之节, 死有秘奧之墓。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陇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吴时遣使发掘其墓,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获。佗虽奢僭,慎终其身,乃令后人不知其处。”三国孙权闻赵佗墓多瑰宝奇珍,曾发兵数千掘墓,未有所得。后掘赵婴齐墓,得玉玺、金印等。看来赵佗是有先见之明,跟掘墓者费尽心机玩捉迷藏。此与曹操死后留七十二坟如出一辙。
晋裴渊《广州记》载,赵佗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冈。《番禺县志》称:“赵佗疑冢,在县东北二百步,菖蒲涧侧。石马舌上,有云:山掩何年墓,川流几代人;远同金腰袅,近似石麒麟。时莫之解,但疑其墓不远。”马鞍冈在北郊,菖蒲涧在白云山脚,众说纷纭。可知赵佗遗墓在三国时代早已寻觅不到,如今又隔千余年,更湮没无闻了。
在东山龟岗发现了有木刻文字的南越冢,学者认定为二主赵胡冢;木椁规模较大、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的西村凤凰岗大墓,被确认为三主赵婴齐之墓,史记赵婴齐墓已被孙权掘出玉玺、金印等;南越第四主赵兴与第五主赵建德同室操戈,赵兴被杀,而五主赵建德也在汉武帝灭南越时被俘杀,这两主都不会有陵。墓主身份之谜,如在一团迷雾中。
直到象岗南越王墓“文帝行玺”的出现,为专家们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 墓中相继出土了19枚印章,是其他古墓中罕见的。最大一枚为“文帝玉玺”龙钮金印,这无疑向大家宣告,象岗古墓的墓主极有可能就是《史记》《汉书》所记载的第二代南越王——南越文帝赵胡。
文帝金印的质料与汉朝诸侯王、列侯、外藩首领印相同,但钮式又不同于汉朝皇帝的白玉螭虎钮。从形制上推断,这枚文帝印玺是南越国自铸的。这种情况,正符合文帝归附汉朝但又要僭越称帝的身份。
螭虎鎏金“帝印”,螭虎周围刻有云气纹村托。印章的书体有别于西二室“帝印”的封泥,表明基主生前至少使用过两枚“帝印”。文献记载,汉皇帝确有“行玺”“信玺” “之玺”三枚帝印。行玺用于封国,信玺用于发兵,之玺用于赐诸侯王。
刻有“赵眜”的玉印,为覆斗钮。《汉书》 记载,南越国历史上只有第一代王赵佗和第二代王赵胡才僭号称帝。而从“泰子”印看,墓主人应该是赵佗的儿子赵始或赵胡后辈的家族成员。但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关于赵眜的记载。
对赵眜之名,有不同诠释。一说,赵佗所立嫡孙“赵眜”早逝,佗于是更立庶孙胡为太子。胡死,携成为太子长兄“赵眜”的太子印入葬,以示缅怀毋忘之意。二说,“文帝行玺”金印与“赵眜”玉印同出,是一人二名。“胡” 是汉语名,“眜” 是越语名,赵眜就是赵胡,与战国时的吴公子光又叫阖闾是同样的道理。
再看两枚龟钮“泰子”的金印,古时泰、太两字通用,汉代册立嗣位的皇帝之子和诸侯王之子称太子。这个常规制度无疑在提醒考古学者,墓主人显然不是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余岁高龄,其太子赵始已经去世。第二代王赵胡乃赵佗之孙,既是王孙,生前也不会有太子的封号。有太子封号的除赵胡以后的家族成员外,另一个便是在《交州外域记》和《日南传》中提到的曾率兵攻占交趾并大破安阳王的赵始。或许,这位太子未及嗣位而身亡,人葬时由后人将他的“泰子”印一同送入这幽暗的墓穴之中。
墓主着2291件玉片穿成的丝缕玉衣,身上置有多块雕龙凤的玉璧、兽首衔璧、玉带钩等。赵胡继位为南越王是得到汉中央政府承认的,如玉衣系汉朝所赐,可与刘胜同用金缕;即使按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当用银缕。南越王身上的玉衣为锦丝穿织而成,也是他按中原的礼制自认归汉后只做一个王的地位。
基室内还出土了数十件大玉璧、角形玉杯、玉盒、玉盖杯、玉卮、高足杯等玉器皿;其中屏风铜人操蛇托座、壁画等为国宝级文物。墓室内发现人殉,包括守门人、乐师、四位夫人等。
赵胡在位16年,其墓中珍玩价值连城;赵佗在位67年,墓中奇珍异宝之穷奢更是人们所不能想见的。西汉南越王基的发现,为赵伦墓的研究提供了线索。按古代君王合族而葬的制度推测,赵佗陵基不会离赵胡陵墓太远,而离象岗山较近的山岗,除飞鹅岭、西得胜岗和花果山外,就是越秀山了。
秦始皇发兵南下,有方术之士称,任嚣城以北,有“黄云紫气之异”,秦始皇命人在白云、越秀之间凿出一个近百米的口子,以打断广州的龙脉。据晋代裴渊《广州记》,“秦时占气者曰南方有天子气,始皇发民凿山岗”;《番禺县志》载,“其凿处凹似马鞍”,此岗即为越秀山的马鞍岗。
明朝年间,有术士认为越秀山有王者之气。朱元璋担心如果不把龙气压住,会危及他的江山社稷,便派人在越秀山上建“镇海楼”,含有雄镇海疆及镇王者气之意。赵佗生前喜爱越秀山,在山上建越王台;死后在越秀山修建秘密的永久寝宫,也是顺理成章的。
已故文史专家黄文宽曾推测赵佗墓可能在越秀山水塔处的木壳岗,也有说法在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之下、镇海楼下等。赵佗墓的谜团,为越秀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要解开这个千古之谜,还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
文献资料来源:2019年4月   摘自《古道梦华》——北京路千年古道撷采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档案局 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理委员会编
索取号:K926.51/7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