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钱局在广州市城东,大东门外一华里的黄华塘内,即黄华路西侧,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址。
广东钱局是清光绪五年至三十三年(1875年-190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任期内所创办,为我国机械铸钱之始,是铸钱工艺的一次革命。
原有宝广钱局在城内仓边街,以人工制钱,鼓风冶铸,已久停,后改为厘金总局。
由于对外贸易发展,外国货币大量流入中国,造成财政恐慌。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廷,择地购机复铸制钱,议先由广州试办。铜铅原料暂取给外洋,成效稍著,即在泸州设局,云南、四川之铜,贵州之铅,以为原料,兴矿务而塞漏邕。朝旨许可。是年4月由驻英公使刘瑞芬向英国喜敦厂定购机器,择黄华塘建筑场所,册报购机及运费白银31万5千两,购地及建筑费14万5千余两。均由驼禁围姓商人借拔,由布政司筹还。委派候补道台蔡锡勇、江苏知县薜培榕三度筹建厂。在黄华塘购地82亩余,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动工,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竣工,颜曰广东钱局,规模仿英国喜敦式而有所变通。局周围开挖河一道,接通东濠,以达河口,而资转运。河长30丈,宽5至12丈,深8尺,自新开河口至省河东炮台止,原有东濠一道,长530丈。东濠自清同治二年至十四(1862年—1874年)开浚后,濠涌已渐形淤垫,光绪十三年(1887年)8月,由钱局加深4尺3寸,改宽2丈2尺至4丈3尺。钱局建成后,四面有卡勇看守,四周有工匠楼房,正南面为办公、接待场所,中为造币、制钱工厂(有造钱一厂、辗铜片和银元厂),厂区包以围墙,分三门出入,钱局从西面入口,即造币左处。著有广东钱局钱、银两厂章程。以布政司为督办,设提调坐办佐之,下设文案委员,雇英工匠(技术员)4名。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廿六日正式开炉试铸,经过十余工序,均由机器,不假人手。从张之洞奏摺条陈:“运动健捷匀准,所成之钱,轮廓光洁,字迹精好,实非人力所能及,私铸断难仿效。”铸成后,于同年八月三日在市面流通。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初二日开铸银币,共五种:最大七钱二分,最小三分六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铜仙(铜板),每百个换1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铸有孔铜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小银元兼铸。宣统改元(1909年),银铜各币改铸年号,以银元为主,银、镍、铜为辅币,行十进制,武昌起义,废支部电饬暂停。
据统计:该局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共铸大银圆(七钱二分)1,881枚,半元币(三钱六分)22.91万枚,贰毫币(一钱四分四厘)75,345万枚。流通在津、泸、汉、穗各通商口岸,对减少外币流入,限制外国列强金融入侵,加强各地经济联系起一定作用。
民国以后,广东钱局有无继续发挥作用,以至变迁荒废,未有查考。
建国后的今天,广东钱局已成为历史陈迹,它记叙着中国钱币革命的一次兴废。清朝末叶,西风日渐,封疆大吏目睹列强金融入侵,扰乱经济,向上条陈,引进外国技术,利用中国矿藏,设厂铸钱,塞漏邕而兴经济,发扬民族意志,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广东钱局是清光绪五年至三十三年(1875年-190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任期内所创办,为我国机械铸钱之始,是铸钱工艺的一次革命。
原有宝广钱局在城内仓边街,以人工制钱,鼓风冶铸,已久停,后改为厘金总局。
由于对外贸易发展,外国货币大量流入中国,造成财政恐慌。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廷,择地购机复铸制钱,议先由广州试办。铜铅原料暂取给外洋,成效稍著,即在泸州设局,云南、四川之铜,贵州之铅,以为原料,兴矿务而塞漏邕。朝旨许可。是年4月由驻英公使刘瑞芬向英国喜敦厂定购机器,择黄华塘建筑场所,册报购机及运费白银31万5千两,购地及建筑费14万5千余两。均由驼禁围姓商人借拔,由布政司筹还。委派候补道台蔡锡勇、江苏知县薜培榕三度筹建厂。在黄华塘购地82亩余,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动工,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竣工,颜曰广东钱局,规模仿英国喜敦式而有所变通。局周围开挖河一道,接通东濠,以达河口,而资转运。河长30丈,宽5至12丈,深8尺,自新开河口至省河东炮台止,原有东濠一道,长530丈。东濠自清同治二年至十四(1862年—1874年)开浚后,濠涌已渐形淤垫,光绪十三年(1887年)8月,由钱局加深4尺3寸,改宽2丈2尺至4丈3尺。钱局建成后,四面有卡勇看守,四周有工匠楼房,正南面为办公、接待场所,中为造币、制钱工厂(有造钱一厂、辗铜片和银元厂),厂区包以围墙,分三门出入,钱局从西面入口,即造币左处。著有广东钱局钱、银两厂章程。以布政司为督办,设提调坐办佐之,下设文案委员,雇英工匠(技术员)4名。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廿六日正式开炉试铸,经过十余工序,均由机器,不假人手。从张之洞奏摺条陈:“运动健捷匀准,所成之钱,轮廓光洁,字迹精好,实非人力所能及,私铸断难仿效。”铸成后,于同年八月三日在市面流通。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初二日开铸银币,共五种:最大七钱二分,最小三分六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铜仙(铜板),每百个换1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铸有孔铜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小银元兼铸。宣统改元(1909年),银铜各币改铸年号,以银元为主,银、镍、铜为辅币,行十进制,武昌起义,废支部电饬暂停。
据统计:该局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共铸大银圆(七钱二分)1,881枚,半元币(三钱六分)22.91万枚,贰毫币(一钱四分四厘)75,345万枚。流通在津、泸、汉、穗各通商口岸,对减少外币流入,限制外国列强金融入侵,加强各地经济联系起一定作用。
民国以后,广东钱局有无继续发挥作用,以至变迁荒废,未有查考。
建国后的今天,广东钱局已成为历史陈迹,它记叙着中国钱币革命的一次兴废。清朝末叶,西风日渐,封疆大吏目睹列强金融入侵,扰乱经济,向上条陈,引进外国技术,利用中国矿藏,设厂铸钱,塞漏邕而兴经济,发扬民族意志,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文献资料来源:1994年   摘自《东山文史》第五辑
作者:何铭著
索取号:K296.51/39/5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