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广州城里学者荟萃,有些是大隐隐于市的,湛若水的师兄张诩便是突出的一个。而广州市诗书路的得名,也与张诩有关。
张诩(1456-1515),字延实,号东所,番禺人。少年时己潜心读书,后师从陈献章,18岁考中举人,19岁考中进士。张诩有奇才,但生性耿介,鄙视名利。中进士后只当了3年官,便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到广州城里,购买了唐代仁王寺旧址的西圃作住宅(遗址当代曾作大德市场)。他在花园中种满翠竹,名为“竹坞”,并置刻上咏竹诗的石碑。咏竹诗云:
竟日妄言对此君,参差碧玉势凌云。
阴浓高盖周遭立,声动钧天断续闻。
绕屋云深藏凤迹,拂波风缓显龟文。
傲然一枕羲皇上,吹醒凉飙酒半醺。
他还建了一个“看竹亭”,供读书之余赏竹为乐。他家附近是热闹的市集,但他从不怕嘈杂,常在家中吟诵诗词,路上行人常听到他那抑扬顿挫的吟诵声,十分佩服。
张诩虽然无意名利,但其道德文章却受到人们的敬仰。福建莆田知名文士彭韶在广州与张诩交流后,称赞他为“岭南孤凤”。总督两广都御史屠濂向朝廷举荐他当户部主事,他宛然辞谢。弘治年间,巡按使黄铠又向朝廷举荐张诩,赞他“学优良,行高慎”,他却以有病为由辞掉。正德初年,御史程材又向朝廷举荐张诩,朝廷再召用,他辞谢如前。以后,吏部荐,巡抚御史周谟荐,御史高公韵荐,他均不就。正德九年(1514),朝廷召他为南京通政司左参议,他先上疏请辞,推不掉后才赴南京,但去了孝陵拜祭了先皇便说旧病复发,又溜回广州。
陈献章曾盛赞张诩的学问“以自然为宗,以忘己为大,以无欲为至”。张诩隐居了5年后,陈献章赠诗赞他:
五年不出独何心?万里行囊又一琴。
难写别离今日意,江门春水不如深。
张诩终于在看竹亭畔隐居20余年,编著有《东所文集》《白沙遗言纂要》《新会崖山志》《南海杂咏》等书。其中《南海杂咏》的诗及小序,描述了广州地区的景物,是研究明代中期广州的珍贵资料。他的诗神凝韵致,亦具功力。
由于张诩为广州人所尊重,所以他去世后其住地一带成为大街时便称诗书街。民国时期开成马路便叫诗书路。
张诩写的五言古体诗《光孝寺》,蕴含着沧桑之感。诗云:
百粤山川秀,三城甲第雄。笙歌闻院落,云雾隔帘栊。
泡影千年计,繁花一旦空。遂成兵燹地,长动黍离风。
人物消应尽,江山变不穷。昔为虞氏园,今作梵王宫。
有客题诗遍,无人载酒从,西来僧未睹,何处问圆通?
张诩(1456-1515),字延实,号东所,番禺人。少年时己潜心读书,后师从陈献章,18岁考中举人,19岁考中进士。张诩有奇才,但生性耿介,鄙视名利。中进士后只当了3年官,便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到广州城里,购买了唐代仁王寺旧址的西圃作住宅(遗址当代曾作大德市场)。他在花园中种满翠竹,名为“竹坞”,并置刻上咏竹诗的石碑。咏竹诗云:
竟日妄言对此君,参差碧玉势凌云。
阴浓高盖周遭立,声动钧天断续闻。
绕屋云深藏凤迹,拂波风缓显龟文。
傲然一枕羲皇上,吹醒凉飙酒半醺。
他还建了一个“看竹亭”,供读书之余赏竹为乐。他家附近是热闹的市集,但他从不怕嘈杂,常在家中吟诵诗词,路上行人常听到他那抑扬顿挫的吟诵声,十分佩服。
张诩虽然无意名利,但其道德文章却受到人们的敬仰。福建莆田知名文士彭韶在广州与张诩交流后,称赞他为“岭南孤凤”。总督两广都御史屠濂向朝廷举荐他当户部主事,他宛然辞谢。弘治年间,巡按使黄铠又向朝廷举荐张诩,赞他“学优良,行高慎”,他却以有病为由辞掉。正德初年,御史程材又向朝廷举荐张诩,朝廷再召用,他辞谢如前。以后,吏部荐,巡抚御史周谟荐,御史高公韵荐,他均不就。正德九年(1514),朝廷召他为南京通政司左参议,他先上疏请辞,推不掉后才赴南京,但去了孝陵拜祭了先皇便说旧病复发,又溜回广州。
陈献章曾盛赞张诩的学问“以自然为宗,以忘己为大,以无欲为至”。张诩隐居了5年后,陈献章赠诗赞他:
五年不出独何心?万里行囊又一琴。
难写别离今日意,江门春水不如深。
张诩终于在看竹亭畔隐居20余年,编著有《东所文集》《白沙遗言纂要》《新会崖山志》《南海杂咏》等书。其中《南海杂咏》的诗及小序,描述了广州地区的景物,是研究明代中期广州的珍贵资料。他的诗神凝韵致,亦具功力。
由于张诩为广州人所尊重,所以他去世后其住地一带成为大街时便称诗书街。民国时期开成马路便叫诗书路。
张诩写的五言古体诗《光孝寺》,蕴含着沧桑之感。诗云:
百粤山川秀,三城甲第雄。笙歌闻院落,云雾隔帘栊。
泡影千年计,繁花一旦空。遂成兵燹地,长动黍离风。
人物消应尽,江山变不穷。昔为虞氏园,今作梵王宫。
有客题诗遍,无人载酒从,西来僧未睹,何处问圆通?
文献资料来源:2014年1月   摘自《千年文脉》
作者:龚伯洪著
索取号:K296.51/15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