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缩”清广州城揭开面纱

    六榕塔、光孝塔、镇海楼、越秀山……700余微缩建筑模型在一块2吨重的石头上赫然林立,再现清代时期古城十八城门、水关、民居建筑、水运河网的羊城轮廓。日前,经过大半年的制作,广州十八门微缩景观终于一展芳颜,在越秀区广卫街的广府文化会馆与市民见面,让市民穿越时空般“回”到清代广州城。

  百余人打造大半年而成

  从去年底开始,100余人的制作队伍就围着一块长3.8米、宽2.01米的巨石,为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广州老城区寻根,打磨广州城目前唯一一座十八门微缩景观雕塑。“一个和小拇指差不多大小的民居缩样,需要一个工人大半天的打磨。”昨日,正在对微缩景观雕塑做最后处理的青年设计师谭旭向记者讲述了创作背后的故事。

  创作团队搜集了30余幅广州历代地图,最终选定广州历史上发展最鼎盛时期,以《清代广州城坊图》作为设计蓝本。用三个月时间来创作设计图,谭旭说,设计图完成后,还要经历3道工序,先按照设计蓝图的制作等比例泥塑,再进行翻模,把泥雕塑换成玻璃钢材料的雕塑,最后才是打石环节,再经历1个多星期的拼接,历时大半年的雕塑才真正完工。
  
  为老广提供寻根追古基地

  7月1日正式竣工的微缩雕塑景观,由上下两块巨石组成基座和平台,总重5吨多。据谭旭回忆,从芳村石场搬至广府文化会馆, 20多位年轻工人两天两夜通宵达旦,动用了起重机、吊车、插机才安装成功。

  谈起做此微缩景观的初衷,谭旭说,老广可以寻根,而外来的朋友则可用它来“追古”。“在一座城市举办亚运会,最大的作用就是能推广文化。对广州而言,就是要让前来参观的外地人能接受广府文化。”谭旭说,在这组雕塑里,不仅可以了解清代鼎盛时期广州城市布局,也可以探究广州从清代以来布局改变的历史。

  七座瓮城

  重见靓影

  广味微雕

  新客家设计

  记者探营
  
  七座瓮城

  重见靓影

  在微缩观景台上,镇海楼、越秀山、都户府(原两广总督府邸)扼城中要地,外城墙、内城墙环绕旧羊城,城墙上消失于民国时期的七座瓮城醒目可见。传统中轴线直入“心脏”要地,它在今天依然是城市的动脉线,六榕寺、六榕塔、光孝寺、光孝塔,也可以见到绰约身影。微缩雕塑景观平台的基座雕刻有双龙浮雕,据悉,双龙浮雕渊源来自于广州历史上曾出过南越王、南汉王两位皇帝。
  
  创作背后
  
  广味微雕

  新客家设计

  “作为一名广州新客家,我觉得我比广州本土人对本土文化符号更加敏感,更有新鲜感。”让很多人诧异的是,做这个广味十足的十八门微缩景观的设计师竟然是一位来广州7年的80后新客家谭旭。

  来自东北沈阳的他,两年前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我家里有一百多本关于中国民俗民居方面的书,创作微缩雕塑景观设计图之前,我看了10本专门介绍广府文化的书。”在广州居住了7年的他,至今对广州骑楼、祠堂等特色建筑富有新鲜感。

文献来源:2010-07-21   新快报-A21

作者:李婷 方浩娜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