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城雕塑,20猛男抬了一夜

    古代广州城究竟是什么模样?经过3天的紧张安装,古城十八门微缩景观雕塑昨日在越秀区广卫街的广府文化会馆亮相。都府社区的街坊们闻讯而来,有位老人家“找”了半天,指着上面一幢民居对孙子说:“乖孙,睇下,呢度九成就系我哋屋企啦!”

  雕塑安放在会馆的中央,长3米多、宽4米多,由上下两块巨石组成,下面是基座,上面是景观平台。平台上雕刻了广州古城环城和内城共十八个城门,还有大大小小700多座建筑。北面是越秀山,镇海楼盘踞在上,是整个老城的“制高点”;南面是滚滚的珠江水,还有船只在航行。城内以传统中轴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面,两广总督府、大佛寺、光孝塔等叫得出名字的建筑就有几十个,很多在今天的广州城依然能够找到。城内还有河道和桥梁,以及星罗棋布的民宅。设计师谭旭说,整个设计的依据是《清代广州城坊图》。

  此前见报的效果图中,雕塑是红棕色的,而呈现在记者眼前的雕塑却是青灰色。谭旭解释道,效果图所拍是此前做的泥塑,真正雕刻时用的是花岗岩石,在颜色上特别制作成青灰色,显得更古朴,而且花岗岩石可以供市民随意触摸,无需用玻璃罩罩住。“整个设计、制作、施工、安装,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谭旭说,从去年底中标以来,他就先后到图书馆、博物馆、地方志办等地搜集资料,广州城的文字资料有证可查的从秦代就开始有了,一直到清代,地图却很少,“我所找到的地图应该是民国初期的人依照清朝的广州城设置所绘制的”。

  这个作品是一班年轻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设计图我做,然后有人做电脑3D图,我再亲手做泥塑,请助手们雕刻。我在旁监督,看到不妥的地方自己来修。”谭旭说,雕塑在工场完工后搬到会馆内安装,没想到这个过程如此费劲。两块巨石分别有2吨多重,从越华路卸车后,眼前是一条麻石小巷,会馆就藏在巷子另一端。“车子进不去,只能用人力抬,什么工具都用不了。”谭旭说,20多号人整整搬弄了一个通宵,总算把巨石送入馆内。此时他发现,雕塑的四周有一些磕碰的地方,“可心疼死我!”随后,他又花了两天的时间进行了修补。

  上月,曾有读者致电本报,说十八门中为何独缺“大东门”?谭旭指着雕塑东侧中央一个城门回应说,这里就是“大东门”,只是当时称作“东门”罢了。

文献来源:2010-07-20   羊城晚报-a18

作者:冯小静 郑迅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