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城市是一本厚厚的书,城市漫游就像一辆慢悠悠的马车,载着人们穿过熙攘,走近一座城市的过去、 现在与未来。《我们为什么要行走》的作 者沙恩·奥马拉说:“漫游从来就是了 解一座城市的最佳方式”。
领略了爱群大厦的光辉,感受了母亲河珠江的柔情,秋风起时,来到老城曾经的中心北京路,在重阳之际登上越秀山、白云山,极目远眺,用脚步丈量历史,以双眼感受文化。
第四期:
不到北京路,不识广州城
著名文学家刘迪生曾说过:“不到北京路,不识广州城。广州,是远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北京路,不仅是广州城市的源头,还是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城市的古中轴线。”论羊城历史文化沉淀最久的地方,也当属千年商街北京路。
作为老广日常休闲逛街的去处,其区域内历史遗珍遍地,文化底蕴深厚。漫步其中,一幢幢独具特色的骑楼错落有致,新馆、老馆建筑自然衔接、风格色调浑然一体,感受古色古香与新潮文化的和谐交融,共同彰显出北京路的活力与魅力。
进入北京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在千篇一律的商铺寻找亮点。漫游到3D裸眼大屏,让人直观感受未来科技感,焕发城市街道新的生命力。行至本土艺术家万氏兄弟创作的“涂鸦街”,用相机定格斑斓绚丽的色彩,轻松玩转夏日多巴胺。路过花店时,总是让人想停留驻足,在平淡的生活寻找一份浪漫。走进一家书店,点一杯醇厚的咖啡,翻动书页,与先贤圣人来一场心灵对话。
停留在路边,光影交融。看着繁忙的人们匆匆疾走,赶赴自己的目的地。阳光照耀在一旁的建筑,让人窥见文化遗存的光辉。在一街一景的氛围里,体验繁华商业与历史文化的奇妙碰撞。
第五期:
秋天来了,去越秀山领略山野佳境吧
告别了炎热的夏天,来一场秋季的登山徒步,广州越秀山是不二之选。此刻,微风变得清爽,阳光变得明媚,把脚步交给大自然,一步步领略山野佳境。
越秀山,因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亦有粤秀山、越王山、观音山等众多别称,自古以来便是诗人雅集的胜地和古代海上的战略要地,现在被划入越秀公园内,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宋代诗人杨万里以一组七言绝句《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来描写此地。其一中的“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碧海一琼杯。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尽显诗人登高后的所见所感。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方宝藏之地,一同领略越秀山的风光!
从南门进入,踏上直通中山纪念碑的百步梯。阶梯两旁,绿树成荫、丹柱墨顶的路灯,勾勒出深邃与清幽的图景。途中可见两座庄重而古朴的牌坊,一座是立于1644年的古之楚亭石牌坊,另一座是始建于1826年的佛山石牌坊,它们静静伫立,等待游人的参访,再娓娓道来羊城的岁月变迁。
百步梯尽头的中山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交相呼应,碑基上层四面有26个羊头石雕,底座呈十字折角形,并与中山纪念堂打造成碑、堂同轴的格局成“南堂北碑”的美誉。不远处,在枝叶交错的缝隙之间,一座建于民国的水塔矗立在山林之中,如一位见证沧海桑田后隐居山野的“雅士”,现已被列入广州文物保护单位。
登山途中累了,便到凉亭稍作休息,抬头赏白云、低头看小猫思考“猫生”,不远处几位老者正在对弈,孩童嬉戏玩闹的声音偶有飘过,这般岁月静好,甚是惬意。
第六期:
登高望远正当时,重阳相约白云山
奇山峻岭,峰峦竞秀。除了越秀山,广州还有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的白云山。适逢重阳节,来一次City Walk,畅游白云山间,游览名山胜景。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等不同习俗。在广州,重阳登高讲究“行头运”,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广们”一般会在重阳前夜登山,在山上等待重阳日的到来,沉浸体验“每当秋霁,有白云蓊郁且起,半壁皆素”的山之秀丽。
古有苏轼游白云山作诗:“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今有沈起予在《到白云山》中写道:“这时我怀着感慨的心情,时而四顾后面的山峰,山峰果然也算雄壮,时而往下俯视下面是延展着的青葱的阡陌和起伏着的堡垒似的丘陵……”几千年来,白云山巍然屹立于广州城中央,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作为广州的风景胜地,白云山风景各有千秋,“蒲涧濂泉”“白云晚望”等均被列入古代“羊城八景”。自古游山玩水,相伴相生。“蒲涧”是一条溪涧,涧边生长有菖蒲,东有飞泉挂壁如帘,名“帘泉”或称“濂泉”,因而得名蒲涧濂泉,分布于山间的溪水,为高山增添了一丝润泽与灵气。
山顶公园由“观光台”与“晚望亭”两部分组成,在这里可以一览夕阳西下和繁华夜景之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映衬出山顶多层次的色彩与景观,浮现出“白云晚望”胜境。
此外,半山坡上,能仁古寺隐藏在幽远与寂静中,是个祈福许愿的好地方。山顶广场的鸣春谷游览区,背后是大片的原生态树林区,这里鸟类繁多,观鸟游人络绎不绝,成了热门打卡点。
白云山的魅力如同老酒,愈酿愈醇香。在九九重阳日,邀约家人和朋友,细细品味山之绝色,登高望远、寄托思念,愿岁月静好、如意长安康。
【名师解读】
鼓励学生带着诗文走出课堂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语文教师 李玲燕
关于旅行,诗人汪国真曾有一行经典诗句,“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是一种诱惑”。人们对远方的向往,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诗与远方”,如今已是人们理想生活的代名词,倘若能带上诗文去旅行,那定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作为语文老师,我常常鼓励学生带着诗文走出课堂,于自己而言,最近一次的体验是登越秀山、寻越王台。出发前,我从广州市图书馆里搜寻了九首有关越王台的古诗。带上这些古诗踏山穿林,就如同带上了一群跨越时空的知己。登临山顶,极目远眺,便可领会杨万里“下看碧海一琼杯”的广阔胸怀;清风徐来,林籁结响,仿佛是崔子向“越王台上生秋草”的兴亡之叹;残阳斜照,翠影斑驳,邝露“台非故苑春”的感慨和黄遵宪“吊古伤今几霸才”的追思也纷至沓来。
羊城秋风渐起,农历九月初九迎来重阳佳节。在古代,这是个登高望远、饮酒赏菊、思乡抒怀的日子。文人墨客用诗词记录节日感怀,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重阳诗篇,包括家喻户晓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王勃的《蜀中九日》、苏轼的《定风波·重阳》等。重阳前后,天朗气清,秋菊傲放,带上这些诗词,和家人一起登高、赏菊,在美景诗文中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情怀,在亲密陪伴中传承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监制 | 龚丹枫 陈晓璇
策划、统筹 | 秦小杰 王沫依
文字 | 王沫依 郑昕晅
图片|梁善茵 甘卓然 涂露倩
领略了爱群大厦的光辉,感受了母亲河珠江的柔情,秋风起时,来到老城曾经的中心北京路,在重阳之际登上越秀山、白云山,极目远眺,用脚步丈量历史,以双眼感受文化。
第四期:
不到北京路,不识广州城
著名文学家刘迪生曾说过:“不到北京路,不识广州城。广州,是远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北京路,不仅是广州城市的源头,还是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城市的古中轴线。”论羊城历史文化沉淀最久的地方,也当属千年商街北京路。
作为老广日常休闲逛街的去处,其区域内历史遗珍遍地,文化底蕴深厚。漫步其中,一幢幢独具特色的骑楼错落有致,新馆、老馆建筑自然衔接、风格色调浑然一体,感受古色古香与新潮文化的和谐交融,共同彰显出北京路的活力与魅力。
进入北京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在千篇一律的商铺寻找亮点。漫游到3D裸眼大屏,让人直观感受未来科技感,焕发城市街道新的生命力。行至本土艺术家万氏兄弟创作的“涂鸦街”,用相机定格斑斓绚丽的色彩,轻松玩转夏日多巴胺。路过花店时,总是让人想停留驻足,在平淡的生活寻找一份浪漫。走进一家书店,点一杯醇厚的咖啡,翻动书页,与先贤圣人来一场心灵对话。
停留在路边,光影交融。看着繁忙的人们匆匆疾走,赶赴自己的目的地。阳光照耀在一旁的建筑,让人窥见文化遗存的光辉。在一街一景的氛围里,体验繁华商业与历史文化的奇妙碰撞。
第五期:
秋天来了,去越秀山领略山野佳境吧
告别了炎热的夏天,来一场秋季的登山徒步,广州越秀山是不二之选。此刻,微风变得清爽,阳光变得明媚,把脚步交给大自然,一步步领略山野佳境。
越秀山,因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亦有粤秀山、越王山、观音山等众多别称,自古以来便是诗人雅集的胜地和古代海上的战略要地,现在被划入越秀公园内,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宋代诗人杨万里以一组七言绝句《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来描写此地。其一中的“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碧海一琼杯。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尽显诗人登高后的所见所感。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方宝藏之地,一同领略越秀山的风光!
从南门进入,踏上直通中山纪念碑的百步梯。阶梯两旁,绿树成荫、丹柱墨顶的路灯,勾勒出深邃与清幽的图景。途中可见两座庄重而古朴的牌坊,一座是立于1644年的古之楚亭石牌坊,另一座是始建于1826年的佛山石牌坊,它们静静伫立,等待游人的参访,再娓娓道来羊城的岁月变迁。
百步梯尽头的中山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交相呼应,碑基上层四面有26个羊头石雕,底座呈十字折角形,并与中山纪念堂打造成碑、堂同轴的格局成“南堂北碑”的美誉。不远处,在枝叶交错的缝隙之间,一座建于民国的水塔矗立在山林之中,如一位见证沧海桑田后隐居山野的“雅士”,现已被列入广州文物保护单位。
登山途中累了,便到凉亭稍作休息,抬头赏白云、低头看小猫思考“猫生”,不远处几位老者正在对弈,孩童嬉戏玩闹的声音偶有飘过,这般岁月静好,甚是惬意。
第六期:
登高望远正当时,重阳相约白云山
奇山峻岭,峰峦竞秀。除了越秀山,广州还有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的白云山。适逢重阳节,来一次City Walk,畅游白云山间,游览名山胜景。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等不同习俗。在广州,重阳登高讲究“行头运”,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广们”一般会在重阳前夜登山,在山上等待重阳日的到来,沉浸体验“每当秋霁,有白云蓊郁且起,半壁皆素”的山之秀丽。
古有苏轼游白云山作诗:“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今有沈起予在《到白云山》中写道:“这时我怀着感慨的心情,时而四顾后面的山峰,山峰果然也算雄壮,时而往下俯视下面是延展着的青葱的阡陌和起伏着的堡垒似的丘陵……”几千年来,白云山巍然屹立于广州城中央,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作为广州的风景胜地,白云山风景各有千秋,“蒲涧濂泉”“白云晚望”等均被列入古代“羊城八景”。自古游山玩水,相伴相生。“蒲涧”是一条溪涧,涧边生长有菖蒲,东有飞泉挂壁如帘,名“帘泉”或称“濂泉”,因而得名蒲涧濂泉,分布于山间的溪水,为高山增添了一丝润泽与灵气。
山顶公园由“观光台”与“晚望亭”两部分组成,在这里可以一览夕阳西下和繁华夜景之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映衬出山顶多层次的色彩与景观,浮现出“白云晚望”胜境。
此外,半山坡上,能仁古寺隐藏在幽远与寂静中,是个祈福许愿的好地方。山顶广场的鸣春谷游览区,背后是大片的原生态树林区,这里鸟类繁多,观鸟游人络绎不绝,成了热门打卡点。
白云山的魅力如同老酒,愈酿愈醇香。在九九重阳日,邀约家人和朋友,细细品味山之绝色,登高望远、寄托思念,愿岁月静好、如意长安康。
【名师解读】
鼓励学生带着诗文走出课堂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语文教师 李玲燕
关于旅行,诗人汪国真曾有一行经典诗句,“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是一种诱惑”。人们对远方的向往,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诗与远方”,如今已是人们理想生活的代名词,倘若能带上诗文去旅行,那定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作为语文老师,我常常鼓励学生带着诗文走出课堂,于自己而言,最近一次的体验是登越秀山、寻越王台。出发前,我从广州市图书馆里搜寻了九首有关越王台的古诗。带上这些古诗踏山穿林,就如同带上了一群跨越时空的知己。登临山顶,极目远眺,便可领会杨万里“下看碧海一琼杯”的广阔胸怀;清风徐来,林籁结响,仿佛是崔子向“越王台上生秋草”的兴亡之叹;残阳斜照,翠影斑驳,邝露“台非故苑春”的感慨和黄遵宪“吊古伤今几霸才”的追思也纷至沓来。
羊城秋风渐起,农历九月初九迎来重阳佳节。在古代,这是个登高望远、饮酒赏菊、思乡抒怀的日子。文人墨客用诗词记录节日感怀,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重阳诗篇,包括家喻户晓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王勃的《蜀中九日》、苏轼的《定风波·重阳》等。重阳前后,天朗气清,秋菊傲放,带上这些诗词,和家人一起登高、赏菊,在美景诗文中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情怀,在亲密陪伴中传承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监制 | 龚丹枫 陈晓璇
策划、统筹 | 秦小杰 王沫依
文字 | 王沫依 郑昕晅
图片|梁善茵 甘卓然 涂露倩
   
文献资料来源:2023-10-24   羊城晚报-A12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