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庙会民俗巡游 串起广州传统中轴线上六个千年


作者:潘玮倩

2024年广府庙会,在2月24日(元宵节)盛大启幕。其中,当天上午在北京路及其附近举行的千年古道民俗巡游,串起了广州传统中轴线六个“千年”。

来自北京路核心区管委会的资料显示,这六个“千年”分别是: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药洲遗址、大佛寺、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和拱北楼遗址。2024越秀西湖花市的主牌楼,也是广府庙会民俗巡游的集体亮相之处,就是参考历史建筑拱北楼而建。拱北楼,还以拥有唯一存世的元代“铜壶滴漏”而著称,拱北楼的报更钟声,曾陪伴广州城数百年,见证了千年商都的繁华。

千年宫署

南越国宫署遗址

公元前203年,秦将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并兴建王宫御苑,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也是广州22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文化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千年古道

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

千年古道遗址叠压着唐至民国时期共11层路面。北京路一带从古至今都是广州地区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是广州古城发展的中轴线,证明了广州城中心始终位于北京路一带没有改变。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楼

拱北楼遗址

千年古楼建于唐天佑三年(906年),名“象阙”,俗称清海军楼,作军事岗哨用。宋改称“双门”,明洪武七年重建并改名“拱北楼”,清称 “双门底”。元代起安放“铜壶滴漏”水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记者从广州博物馆了解到,其原件已调拨中国国家博物馆,目前在广州博物馆展出的是复制件,但其上的玄武铜雕为原件。

千年古寺

大佛寺

原为新藏寺,建于南汉(917-971年),是南汉二十八寺之一。明改称龙藏寺。清顺治六年(1649年)烧毁,康熙三年(1664年)平南王尚可喜仿京师官式庙宇重建。大殿供奉三尊铜铸大佛,故名大佛寺。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水闸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为西汉南越国都城番禺城的排汲水利工程,具有防潮、泄洪、引水多重功能。它是当时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文化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千年园林

药洲遗址

乾亨三年(919年),五代南汉开国皇帝刘龑于此凿长湖五百丈(约合今1600米),湖中建洲以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又置名石九座,称九曜园,为南汉的皇家园林。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聚焦

岭南唯一的汉代铁铠甲

在本次广府庙会的民俗文化巡游中,首先出场的就是“南越雄风队”,据主办方介绍,“庄严震撼的队列,重现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卫队的威武形象和飒爽雄风,卫队战服以汉代出土的南越王胸甲为原型,经考古研究和艺术加工而成”。

此前,记者从南越王博物院获悉,在该院的一个独立展柜中,就有一件非常漂亮的铁铠甲(复制件),而在铁铠甲前面,则展示着锈迹斑斑、充满古朴气息的原件。记者从该院了解到,这件铠甲是岭南地区汉代考古中唯一的一件铁铠甲,年代早而且完整。

在南越王博物院的资料中这样介绍:铁甲通长49厘米,重9.7公斤,它共用了709片甲片,甲片均为四角抹圆的长方形,然后以丝带穿结成形,现已锈结在一起。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件铁甲和秦始皇兵马俑中的一种骑兵俑身上的戎装几乎完全一样,有甲无胄,无衣袖,无立领,肩无披膊装束,手无护甲遮掩。由此可见,南越国士兵的服装仍部分地保留着秦朝骑兵服的式样。这种装束不仅具备了防护身体的功能,还有利于保持灵活性。

该院资料显示:“南越王墓仅出一件铁甲,这与河北满城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铁甲的情况相同,均为墓主人所穿,此件铁甲结构较为简单,属于轻型铁甲,适合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便于我们了解西汉时期南方鱼鳞甲的原始型式以及与中原地区铠甲的差别,是一件很珍贵的标本。在部分甲片上以丝带编饰出菱纹图案也很有特色,与咸阳杨家湾汉墓中出土彩绘武俑铠甲上装饰的菱纹图案相近,可见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反映出制作之精。”

羊城十二时辰

铜壶滴漏,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计时器,从元到清末,一直放在广州城中心的拱北楼(今北京路中段),每天为百姓报时。记者从广州博物馆的相关展出信息了解到,近代以前的广州人,用它安排重要活动,长达六百年。它比英国大笨钟还早500年。

这件一级文物,原件已调拨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的这一套是复制品,而上面的玄武铜雕,却是原件,机缘巧合之下,最终留在了广州。记者从当天该馆的讲解中获悉,目前,这件铜壶滴漏也正在国博展出,但玄武铜雕是仅在广州可见。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文 邓迪/摄(除署名外)

   

文献资料来源:2024-02-25   新快报-A10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