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街区亮灯,广府庙会相约。
不大的广场上,灯光点缀天空,各色摊位吸引路过的人流。在一句“幸福相约”中,迎来越秀元宵节的重头戏,在与传统文化的相拥中,聚集在越秀的人们,也从文化深厚的底蕴中获得了一声开年后的“加油”。
走过15年,2025年广府庙会依旧坚持“广府统领,兼容并蓄”,七天精彩文化活动没有变,展示的窗口却越来越广了。
舞台从市中心延续到校园里,目光从城隍庙望向古村落祠堂,越秀依托广府庙会活动,塑造文化在地性,在面向世界的窗口,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创新了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表达。
●南方日报记者 马艺天
民俗文化彰显独特魅力
正月十五一早,在城隍庙忠佑广场上,开幕展演集合广东醒狮、羊城使者、五仙献穗、粤剧等文艺演出,精彩节目轮番登场,尽显广府文化底蕴与越秀特色,给民众带来一场“最广府”的文化盛宴。
视线转移到越秀杨箕村,“杨箕北帝信俗”非遗活动和主会场构成多点多场景。
巡游队伍浩浩荡荡,沿途锣鼓喧天,观众如潮,场面“墟撼”。三大快闪点表演更是点燃了现场热情,连酒店门前都挤满了摄影爱好者,争相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围观群众也赞不绝口:“改造后的杨箕村,既现代化又保留了传统,好难得。”
除了杨箕村,越秀区矿泉街瑶台村、王圣堂村相继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祠堂庙会。舞狮、巡游、粤剧表演、元宵主题游园、祠堂宴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居民、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友人参与,不仅展示了瑶台村、王圣堂村的文化底蕴,也为传统民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市中心到古村落,在锣鼓声中,市民朋友们也迎来与广府庙会幸福相约的第15年。而今年,也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本地市民更加期待具有特色的春节体验。
来自江苏常州的游客薛女士在“杨箕北帝信俗”非遗活动现场连连点赞,城市中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在中心举行的千人巡游形式也让她觉得非常惊喜,“不管是老的少的,大家都在巡游队伍里认真地表演,我们家乡也会有小朋友参加的传统文化活动,但是一般没有这么大规模。”这样的活动让她感受到了非常浓厚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宗族祠堂文化,看着巡游队伍里的老人牵着小孩,她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自发地传承和延续。
世界共此时,文化中国年。广府文化在独特的环境中延续,与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广府庙会从民俗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力量。面向世界,广府庙会将历史、民俗进行挖掘和再现,扎根文化的在地性,让古村、古祠的民俗文化在地“绽放”,用文化品牌为他们搭建传播更广的展示舞台,让“独乐乐”变“众乐乐”,也让极具在地特色的文化在全球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文化地标融入创新活力
舞台上,五位专业演员扮演五仙,身着五彩衣裳,他们骑着五色仙羊,手持稻穗,仿佛“从天而降”。现场,悠扬的音乐和灯光变幻,让演员们的舞蹈和情景表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拨破红尘入紫烟——五仙赐福沉浸式活动”的现场。
市民游客仿佛置身于传说中的世界,深切感受到五仙观作为“五仙五羊”传说现实载体的广府风情与人文内涵。在提升广府历史文化显示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市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越秀是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五仙古观作为“广州祖庙”,是广州建城传说——五羊传说的现实载体。“五仙赐福沉浸式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为城市文脉与现代生活搭建了桥梁,进一步讲好越秀故事,弘扬广府文脉。
广府庙会期间,五仙观文化艺术空间内举办了一系列传统古风主题的互动游戏,兼顾文化惠民活动的深度、温度与热度。在“上元访古观”国风游园会中,不少市民游客试穿汉服、参与诗歌飞花令、传统剪纸等活动,在免费体验传统服饰之美、诗词之美的同时,加深对以五仙五羊传说为代表的广府文化的认识。市民游客穿梭于五仙观文化艺术空间,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无限乐趣。
在越秀,15年广府庙会,不仅持续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更在不断探索传递广府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路径。这样的实践,关乎文化传播的广度、文化认同的深度,更关乎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座古观,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符号,更是城市文化认同的根基。依托广府庙会,用多种活动加强古观在文化习俗中的“存在感”,如今,五仙观也已经成为广府文化体验的经典打卡地。
非遗传承玩出时代新意
非遗是广府庙会不变的元素,在市中心,城隍庙忠佑广场、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北京路串珠成链,推出“非遗+市集+展览+打卡+体验”融合模式,1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通过“直播带货+线下体验”双线互动的形式,推动非遗与经济融合。
视线转向别处,越秀区各学校和幼儿园也纷纷亮出“绝活”,组成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矩阵。广府文化体验、非遗技艺展示、爱心义卖、亲子互动,越秀校园庙会处处欢声笑语,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的庙会充满传统年味,蔡李佛武术表演及各项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豪贤路小学举办粤语文化传承基地共建仪式;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幼儿院、豪贤路小学、文德路小学等6所学校通过剪纸、拓印、舞狮等非遗项目,让学生切身体验非遗魅力,让传统文化浸润心田。
在文化的传承中,“非遗+”依托类似广府庙会这样的文化活动,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通草画“灵蛇出动”系列利用通草木芯的特性,切割拼凑可爱蛇形,吸引了不少大小朋友围观与购买;针灸(董氏奇穴针法)推出养生香囊福袋,将中医智慧融入年俗;广彩大师许恩福使用DeepSeek创作“蛇年如意至”作品,传统画工纹样与智能诗句相映成趣。更引人注目的是广州榄雕与年轻设计师合作开发的“灵蛇献宝”,以浮雕技法将灵蛇盘绕元宝的意象刻于榄核,寓意智慧与财富的生生不息……“非遗+文创”“非遗+游戏”等将传统的非遗元素创新性融入现代生活中,为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新路径。
消费是最终需求,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从花市到庙会,越秀依托文化活动的舞台,更让其焕发新彩,在与文化产业、人文经济相融合的过程中,找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传统文化与时尚“接轨”、与网络相连,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不大的广场上,灯光点缀天空,各色摊位吸引路过的人流。在一句“幸福相约”中,迎来越秀元宵节的重头戏,在与传统文化的相拥中,聚集在越秀的人们,也从文化深厚的底蕴中获得了一声开年后的“加油”。
走过15年,2025年广府庙会依旧坚持“广府统领,兼容并蓄”,七天精彩文化活动没有变,展示的窗口却越来越广了。
舞台从市中心延续到校园里,目光从城隍庙望向古村落祠堂,越秀依托广府庙会活动,塑造文化在地性,在面向世界的窗口,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创新了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表达。
●南方日报记者 马艺天
民俗文化彰显独特魅力
正月十五一早,在城隍庙忠佑广场上,开幕展演集合广东醒狮、羊城使者、五仙献穗、粤剧等文艺演出,精彩节目轮番登场,尽显广府文化底蕴与越秀特色,给民众带来一场“最广府”的文化盛宴。
视线转移到越秀杨箕村,“杨箕北帝信俗”非遗活动和主会场构成多点多场景。
巡游队伍浩浩荡荡,沿途锣鼓喧天,观众如潮,场面“墟撼”。三大快闪点表演更是点燃了现场热情,连酒店门前都挤满了摄影爱好者,争相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围观群众也赞不绝口:“改造后的杨箕村,既现代化又保留了传统,好难得。”
除了杨箕村,越秀区矿泉街瑶台村、王圣堂村相继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祠堂庙会。舞狮、巡游、粤剧表演、元宵主题游园、祠堂宴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居民、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友人参与,不仅展示了瑶台村、王圣堂村的文化底蕴,也为传统民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市中心到古村落,在锣鼓声中,市民朋友们也迎来与广府庙会幸福相约的第15年。而今年,也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本地市民更加期待具有特色的春节体验。
来自江苏常州的游客薛女士在“杨箕北帝信俗”非遗活动现场连连点赞,城市中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在中心举行的千人巡游形式也让她觉得非常惊喜,“不管是老的少的,大家都在巡游队伍里认真地表演,我们家乡也会有小朋友参加的传统文化活动,但是一般没有这么大规模。”这样的活动让她感受到了非常浓厚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宗族祠堂文化,看着巡游队伍里的老人牵着小孩,她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自发地传承和延续。
世界共此时,文化中国年。广府文化在独特的环境中延续,与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广府庙会从民俗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力量。面向世界,广府庙会将历史、民俗进行挖掘和再现,扎根文化的在地性,让古村、古祠的民俗文化在地“绽放”,用文化品牌为他们搭建传播更广的展示舞台,让“独乐乐”变“众乐乐”,也让极具在地特色的文化在全球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文化地标融入创新活力
舞台上,五位专业演员扮演五仙,身着五彩衣裳,他们骑着五色仙羊,手持稻穗,仿佛“从天而降”。现场,悠扬的音乐和灯光变幻,让演员们的舞蹈和情景表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拨破红尘入紫烟——五仙赐福沉浸式活动”的现场。
市民游客仿佛置身于传说中的世界,深切感受到五仙观作为“五仙五羊”传说现实载体的广府风情与人文内涵。在提升广府历史文化显示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市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越秀是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五仙古观作为“广州祖庙”,是广州建城传说——五羊传说的现实载体。“五仙赐福沉浸式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为城市文脉与现代生活搭建了桥梁,进一步讲好越秀故事,弘扬广府文脉。
广府庙会期间,五仙观文化艺术空间内举办了一系列传统古风主题的互动游戏,兼顾文化惠民活动的深度、温度与热度。在“上元访古观”国风游园会中,不少市民游客试穿汉服、参与诗歌飞花令、传统剪纸等活动,在免费体验传统服饰之美、诗词之美的同时,加深对以五仙五羊传说为代表的广府文化的认识。市民游客穿梭于五仙观文化艺术空间,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无限乐趣。
在越秀,15年广府庙会,不仅持续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更在不断探索传递广府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路径。这样的实践,关乎文化传播的广度、文化认同的深度,更关乎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座古观,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符号,更是城市文化认同的根基。依托广府庙会,用多种活动加强古观在文化习俗中的“存在感”,如今,五仙观也已经成为广府文化体验的经典打卡地。
非遗传承玩出时代新意
非遗是广府庙会不变的元素,在市中心,城隍庙忠佑广场、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北京路串珠成链,推出“非遗+市集+展览+打卡+体验”融合模式,1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通过“直播带货+线下体验”双线互动的形式,推动非遗与经济融合。
视线转向别处,越秀区各学校和幼儿园也纷纷亮出“绝活”,组成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矩阵。广府文化体验、非遗技艺展示、爱心义卖、亲子互动,越秀校园庙会处处欢声笑语,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的庙会充满传统年味,蔡李佛武术表演及各项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豪贤路小学举办粤语文化传承基地共建仪式;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幼儿院、豪贤路小学、文德路小学等6所学校通过剪纸、拓印、舞狮等非遗项目,让学生切身体验非遗魅力,让传统文化浸润心田。
在文化的传承中,“非遗+”依托类似广府庙会这样的文化活动,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通草画“灵蛇出动”系列利用通草木芯的特性,切割拼凑可爱蛇形,吸引了不少大小朋友围观与购买;针灸(董氏奇穴针法)推出养生香囊福袋,将中医智慧融入年俗;广彩大师许恩福使用DeepSeek创作“蛇年如意至”作品,传统画工纹样与智能诗句相映成趣。更引人注目的是广州榄雕与年轻设计师合作开发的“灵蛇献宝”,以浮雕技法将灵蛇盘绕元宝的意象刻于榄核,寓意智慧与财富的生生不息……“非遗+文创”“非遗+游戏”等将传统的非遗元素创新性融入现代生活中,为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新路径。
消费是最终需求,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从花市到庙会,越秀依托文化活动的舞台,更让其焕发新彩,在与文化产业、人文经济相融合的过程中,找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传统文化与时尚“接轨”、与网络相连,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文献资料来源:2025-02-18   南方日报-AII03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