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与沧桑的印痕 -- 人民南路
人民南路的新华酒店、新亚酒店,堪称全中国最豪华的骑楼空间,无论远观或近看,视觉上的震撼效果,都是相当强烈的。
人民南路原来是广州的西城墙,附近有一条打铜街,店铺多以打铜为业,后来因为经常发生火灾,街坊们一商量,决定改名为太平街。民国以后拆城墙,最先就是从西门开始的,因为西关是商业中心,打通这里的道路,有利于扩大商业中心的范围。但西关绅商强烈抵制,他们认为西关是商人的传统地盘,城墙一旦拆掉,各方势力必然乘虚而入。但政府拆城筑路的决心已下,不容任何人阻挠。后来西城墙被夷平,城基辟为马路,正式定路名为太平路,也就是现在的人民南路了。
人民南路的骑楼街,实际上包括了长堤、西堤,呈丁字形格局。早期的骑楼,多属二三层的私人商住楼,但也有部分是属于公共建筑,由一批在欧美名牌大学接受过系统教育和训练的建筑工程师负责规划与设计,他们把西方大型公共建筑的模式引入广州,开始突破四层、五层,甚至高达十层以上。1920年代建成的新华酒店与新亚酒店,便是建筑师杨锡宗的古典主义杰作。
杨锡宗,1918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系,是最早在西方学习建筑的中国人之一,也是最早的海归建筑工程师之一。他献给广州的第一件作品,就是1918年年底建成的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人民公园。北京路科技书店(原商务印书馆),也是他的得意之作,强烈的垂直线条和窗,显示出鲜明的哥特风格。
杨锡宗受海外华侨嘉南堂和南华公司委托,设计了南华楼(即新亚酒店)、嘉南堂东楼(即新华酒店)和西楼。嘉南堂的主人是基督教浸信会的牧师,“嘉南”是取“圣经”中地名“迦南”的意思,那是一块辽阔无垠的福地。
南华楼最初是设计为写字楼的,但后来觉得西堤是四方辐辏之地,客商往来频繁,而高级酒店不多,便把写字楼改为新亚酒店。在设计上,采用古希腊神庙柱式,正面耸立着六根爱奥尼式巨柱,楼身面料采用巨型的麻石砌体,尺度宏大,气势磅礴;底部是高达五米余、宽近四米的行人通道,完全突破了官方对骑楼尺度的标准要求,堪称全中国最豪华的骑楼空间,无论远观或近看,视觉上的震撼效果,都是相当强烈的,不愧有“南华第一楼”之称。
新亚酒店的每一个细部,都值得认真观摩欣赏,外墙立面那些长长的拱形窗与垂直线条,充满哥特式装饰意味,而两侧的发券却是典型的罗马风格,爱奥尼式柱子犹如六位体态丰满健硕的古典美人,尖拱的造型有一种直刺青天的气势。如此多的欧洲建筑元素,竟可以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幢骑楼之中,反映了建筑设计师对欧洲古典建筑元素的熟练运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新华大酒店位于长堤与人民南路的转弯处,采用连续的古罗马拱券形柱廊跨出行人道上,每个发券都有漩涡形的龙门石,而南立面的发券更建有四根塔斯干柱的拱顶垫石,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浪漫气息。在南立面与西立面之间,以弧形的拱券连接成一个连续的、和谐的整体,并不因大楼的转弯而受到破坏。拱璧上的雕花简洁而美观,线脚图案丰富而明快,让人在欣赏它们时,不能不惊叹其复古复得如此精致和到位,实在是匪夷所思。
人民南路这三座骑楼建筑,把西方古典美学的形式,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骑楼与高层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既延续了十三夷馆的欧美遗风,又开创了骑楼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新范本。
时至今日,人民南路的整个空间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商业空间、居住空间,还是交通空间,都与1920年代全然不同。如今的新华大酒店、新亚酒店,在各种新建筑的挤迫下,已显得垂垂老矣,不复当年的气派,但许多老一辈广州人说起它们,自豪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据说,新亚酒店一开张,就向社会公布约法三章,凡在店内赌博、吸食鸦片烟和其他毒品、宿娼的客人,恕不接待。仅此一条,就已经令它声名大振,好评如潮了。新亚酒店的“八重天”餐厅很有名。早茶清晨6时开市,5点多电梯口就已经大排长龙,轮候的食客一直排到人行道上,这时骑楼的好处,便充分显露出来了,无论飘风骤雨,人们依然可以闲庭信步。
对老一辈广州人来说,泡一壶普洱,叫两笼点心,消磨一个清早,是十分惬意的享受。他们饮茶都有“脚头瘾”(粤语指习惯性地去光顾一个地方),每家茶楼都有一班自己的忠实拥趸。而像新亚酒店这种新开业的西式酒店,居然可以吸引如此众多的老街坊来捧场,经营者若不是深得广州早茶三昧,如何做到?
新亚酒店为客人提供的“贴身式”服务,更是有口皆碑。从早上为客人端洗脸水、穿衣戴帽,到晚上协助客人洗脚、洗澡,甚至住客要买香烟、报纸、水果,酒店也可以代劳,务求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一切,都在老广州人心中,留下温馨的回忆。有些移居海外几十年的老侨胞,年迈力衰,无法回家乡了,还要托晚辈回来,拍些新亚酒店的骑楼照片给他看看。怀旧,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精神需要。有些记忆,到老死也不会磨灭。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12月   摘自《骑楼》

作者:叶曙明著

索取号:TU247/4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