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如歌的岁月,我们聆听着广州城市变迁的音符。从辉煌依旧的“西关大屋”走出来的“西关小姐”,再到“东山洋房”里成长起来的东山少爷。一路豪歌,记忆的时空贯穿了广州的东西,跨越了古今中外。
今天,我们要说的话题就是伴随着“东山少爷”一起成长的“东山洋房”。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山便集中了许多权门显宦,达官贵人们纷纷在此兴建别墅和官邸,形成了散落在新河浦、龟岗一带600多栋中西合璧的红砖小洋楼。这一系列融合了岭南和西洋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后被称作“东山洋房”,是广州特有的民居建筑。红砖清水外墙、柱式门廊、柚木门窗、小庭院……这便是中西合璧的“东山洋房”。其中的春园、明园、简园、逵园和隅园,被称为东山“五大名园”。
事实上,东山的历史并不久远,百余年前,这里还是冷落僻静的一块荒地,属于广州的郊区。不过自清末民初以来,随着广州西关城建的饱和以及外国人教会在东山地区的发展,东山就逐步发展成为爱国商界巨子和军政要人的聚居地,几乎每一座别墅都留存有一个望族或政要名人的故事。宋子文、孙科、白崇禧、于右任、阎锡山等等,分别在合群路、美华路、烟敦路、新河浦一带,修建别墅公馆。
解放后,洋楼最早的主人陆陆续续都出了国,散布在世界各地。东山洋房或空置或已几经转手,家族相传、土生土长的居民已不多见。
俗称为“东山洋房”的小别墅,大规模兴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山区新河浦。这些洋楼各有各的风采,但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西人设计、中人建设,中式红砖搭配的是西方的建筑方式。其实,这与东山洋房的建筑设计师是英国人,但施工者却是中国人有关。工人按照自己理解的“洋风”去建造楼房,多少融入了本地的特点,达到了西曲中词的完美结合境界。
例如,欧式洋楼的阳台基本上是全封闭的弧形阳台,但东山洋楼为了适应南方闷热的天气,把阳台设计成凹陷进去的通风阳台。洋楼院落的拱门两柱,地道的欧式拱门是用“钢花”连接,而东山洋楼中有一些用的是红砖,估计是当时中国钢铁业刚刚起步的缘故所致。更有趣的是,传统的“满洲窗”在这些殖民式建筑中同样有迹可寻。这便是所谓“西曲中词”式的建筑。至于室内,更处处体现中西合璧。比如,厅里设取暖壁炉,屋顶是岭南特有的晾晒天台;有的采取圆拱形大门,有部分却继续沿用西关骑楼的趟栊……
这一切,印证着羊城多元文化并存的历史,更构成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
东山洋房不只是私人的住宅,更是中国革命进程的见证。在东山洋房的建筑中较具代表性的逵园、春园和简园都属于“五大名园”之一,它们都跟中国革命息息相关。其中,逵园是中共“三大”会址;春园则是“中共三大”代表的居住地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广州,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会议的党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蔡和森、向警予等,就住在春园24号。在这里,还曾召开过中共“三大”预备会议和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现在,春园里每个房间都按照以前的摆设放置着床、桌等,仿佛在唤醒人们对这段不平凡历史的回忆。在二楼,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客厅,正是在这里,曾经活跃着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们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推动着中国革命的进程;简园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曾用作德国领事馆。二十世纪20年代,国民党要员谭延闿曾住在这里。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期间,毛泽东常在会议休会时,到简园拜会时任大元帅大本营建设部长的谭延闿,争取他支持国共合作。
改革开放后,东山洋房业主的后裔陆续从海外回来寻访祖辈的旧居,当年的洋房成了广州与海外侨胞联系的一根纽带。
历经90多年的沧桑岁月,东山洋房风采依旧。它们是岭南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们是中西文化交流化成的乐章!在奔流不息的时代大潮中,它们依然唱响着中西交融的主旋律,在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焕发出永不磨灭的风采!
作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