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 商居皆宜——骑楼

    当你漫步在广州上下九步行街,亦或是徜徉在北京路步行街的繁华闹市中,你都会发现一种姿态平易近人、生活气息浓郁、文化涵养丰富、可观赏性强烈、适宜气候环境、适宜商贸活动、适宜休闲交往的大众化建筑及其群体——骑楼。它们是中国城市近代化的文化遗产,是国门开放、中西文化交流、支持国际商贸、扶持民营资本、重视人性化的历史产物,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古代向近现代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念标志。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于是,引入了西洋建筑元素,产生了中西合璧的骑楼。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广州骑楼建筑在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第十甫路、上下九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的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两用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骑楼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是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建筑曾是广州街景的主格局,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齐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建筑艺术在南方地区大放光华,在两广、福建、海南都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只是没有广州的规模大。
    如今,在人们眼中破旧、蜿蜒的骑楼街,当年却承载着广州商业的辉煌历史,直到今天,仍有骑楼街是广州最繁华的地段,成为城市的地标。看着那些盎然力挺的骑楼,你就仿佛在领略着中西交融的文化风情;看着那些古而弥新的骑楼,你就应该读懂了岭南建筑艺术的经典韵律。

作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